践行新时代的美育使命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美尚美的民族,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的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一百余年前,王国维、蔡元培等倡导美育,致力在民族危亡之际提高全民族素养,从而实现“美育救国”。如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上,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高度上,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发展方向上,做出了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到实处。
我们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发展新时代美育。古往今来,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的诗教乐教,到现当代的艺术教育,都在于以艺术和审美来丰富情感、陶养人格、提升境界,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铸魂的重要作用。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对美育的认识存在不足,往往把应试的分数作为重中之重,把艺术教育作为选修和特长,特别是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了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文明的必要性。事实上,“美”不能等同于物质的浮华,艺术教育也不能停留于技巧的训练,各类人文社科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层次。我们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美育、开展美育工作,应该把“美”作为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真正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具体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实践,潜移默化地感受和认识中国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中国精神,并凝聚成中国力量;要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全面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对审美的感知、对艺术的表现和对创意的实践;要通过学习和探索,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社会与实践深处的品德美、人格美、境界美,使美育成为人之为人的教育。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地,学校美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深化与提升,通过培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要从人民的幸福生活出发,发展新时代美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育的重地在学校、在教学、在课堂,同时也在社会、在生活、在日常,我们要从人民的幸福生活出发,发展新时代美育。就此,要开展社会美育,发展日常美育,从现实的生产生活出发,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古往今来,劳者自歌,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母亲的手艺、乡土的生活,都承载着乡愁记忆,凝聚着亲情乡情,包含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境界。从生活出发发展美育,要传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从中汲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体会工匠精神的境界,理解团圆吉祥的愿景,传承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力量,不断深化和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认同感,不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们要以真善美统一为精神追求,发展新时代美育。中华美育传统是真善美统一的传统,美不仅在于感官的愉快,更需具有向善的内涵,才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孔子谈韶乐,提出“尽善尽美”的标准,讲求“正声”和“德音”。蔡元培发展美育,志在通过审美“陶冶人的感情,培养出没有人我之见和损人利己的念头、能够舍己为群的高尚的人”。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美育工作,着眼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强调教育以德树人,文艺以追求真善美为永恒的价值。
我们要使美育成为中国人提升修养、塑造心灵、醇厚情感、升华境界,追求更高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发展教育,则摒弃片面的功利主义,把人格养成和健全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创作和欣赏文艺作品,要杜绝追逐市场效益而放弃责任良知的现象,要改变有“高原”缺“高峰”的局面,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发挥鼓舞人的作用。每一个普通人在物质的生活之外要更加重视精神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崇高理想和信念,使真善美相合相生,建设更加富强美好的国家和生活。
美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自觉,是中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使命,以美强基,以美铸魂,将实现社会长远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