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文学》2021年第6期|木祥:张桂梅,用生命点燃希望之光
来源:《北京文学》2021年第6期   |  木 祥  2021年07月26日19:04

题记:2020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通过视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致贺词。彭丽媛表示,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张桂梅的女教师,她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张老师被女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

我这篇文章要讲的,就是张桂梅老师用心血和生命点燃大山女孩希望之光的故事。

2020年8月,又是一个秋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关系到中国无数学子前途和命运的特殊季节里,云南省丽江大山深处的华坪女子高中,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全校参加高考的159名女生,有150人上线本科,其中70人达一本线,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丽江市名列第一!

成绩公布以后,校长张桂梅激动地对人们说:这是我们献给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的特殊礼物!

是的,这所地处滇西北地区的中国第一所免费子女子高中,创办12年来,招收的大多为山区贫困家庭的女生。这份沉甸甸的礼物,不能不让人们眼前一亮,心里感到温暖。因为,这些学子上大学、上好大学,会关系到不少贫困家庭命运的改变,并且关系到不少山区家庭的后代走出愚昧。

成绩公布以后,大家欢欣鼓舞,庆贺来之不易的骄人成绩。同时,那个全身上下都有病,每天用饭下药的63岁的女校长张桂梅,也成了网红人物。

当然,也就是在这个季节,荣誉和光环也不断落到这位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的身上,她除了过去获得的“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外,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致贺词时,特别介绍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这个秋天,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一直成为新闻热点。

有记者采访张桂梅时问道,对这样的成绩,您满意吗?

面对镜头,张桂梅面容消瘦,眼睛却透出明亮的光泽,她迟疑了一下,说道,不满意。

回答让人感到意外。

面对人们的困惑,张桂梅说,这成绩与大城市相比,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的梦想是,要让就读女子高中的贫困山区的女孩,全部上最好的大学,最好让她们也能上清华北大!

是的,要让贫困山区的女孩上最好的大学,因为她们能上大学,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张桂梅说。

多么博大的情怀,多么远大的理想!一位63岁的女共产党员、女校长,心里装的,是大山里的女孩,她们的命运,她们后代的命运。她的愿望,就是要让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最后彻底地摆脱贫困。

 

我要让大山里的女孩上得起高中

张桂梅创办华坪女子高中的想法由来已久,创办过程,历经风雨。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董倩问张桂梅,你出于什么原因或动机,考虑创办这样一所女子高中?

张桂梅提出创办华坪女子高中的想法是在2001年,人们都觉得好奇,新世纪开始,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迈进新的世纪,而张桂梅却想在这大山深处创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还要把男生女生分开,这不是有点突发奇想吗?有必要吗?人们都怀着各种各样的疑虑。

然而,张桂梅认定了自己的主意没有错,她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实践。所以,张桂梅也就能不假思索地回答董倩的问题,她说,因为在贫困山区,女孩与男孩的命运不一样。在山区贫困地区,教育好一个女孩,就是教育出了一个优秀的母亲,她至少可以影响三代人。

张桂梅解释道,想想看,如果培养出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女孩就不会轻易辍学,更不会把自己生出的女孩遗弃成孤儿。创办女子高中,我的目标是阻断贫困愚昧的代际传递。

继续往下聊,基本上都是贫困山区女孩的话题,这个话题,越说越让人感到沉重。

2001年,张桂梅还在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当时,县里成立了一所福利孤儿院,捐资方推荐张桂梅为福利院院长。张桂梅觉得这是投资方对自己的信任,她得百倍努力工作。于是,她白天在民族中学上课,下课后就到福利院照顾孩子。没有儿女的张桂梅,把所有母爱都倾注给了这些孤儿。时间不长,孤儿院的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妈妈”,这让她内心深处感到无限的温暖。

在照顾好孤儿孩子的同时,张桂梅也在思考,为什么孤儿院成立时间不长,就接收了54名孤儿,而且以被遗弃的女孩最多。是啊,一个小县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孤儿,这么多女婴。慢慢地,她开始了解这些孩子的身世,越了解,她内心的触动越深。福利院接收的弃婴中,有一个女孩是家里的第四个女儿,因为父母不想要女孩,她先后被遗弃了三次。受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影响,那对父母生了四个女儿,还想生个儿子,于是,就只能把女孩扔了。

重男轻女——这个历史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似乎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张桂梅脑海里不断地翻腾,让她联系起了自己教书的华坪县民族中学的一些女生。她知道,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村,她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不来读书了呢?她们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姑娘也聪明啊,然而,就是这样无缘无故地不见了,不来上学读书了。

带着这些疑问,张桂梅开始了漫长的家访之路。这些辍学女孩,大多生活在山区,山区的路不好走,有的压根儿就没有路。张桂梅有股子韧劲,再高的山也要爬,再深的水也要蹚,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身患重症,爬山困难,有人劝她别去了,她边吃药边向大山深处走。山路走多了,把鞋都爬破了,脚走肿了,她依然坚持。通过家访,她发现辍学的女孩,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就让孩子辍学结婚。

有一位上高三的女孩,父母让她在家干活,而女孩还上初中的弟弟却被送去县城补习。张桂梅生气地对她的父母说,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么!

女孩的父母说,因为她是女孩啊。

张桂梅说,因为不是男孩,山里有的女孩从出生到长大,父母就没有想到要让她们读书,爷爷奶奶压根儿就看不起她们 ,甚至不和她们说话。

在大山里,“男女平等”“男生女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就是空话。

在一次家访途中,张桂梅走到乱石嶙峋的山头,看到一个女孩呆呆地坐着,身旁放着一个箩筐,满脸忧愁地望着远方。她觉得有点奇怪,仔细询问才知道,这女孩才十三四岁,父母就不让她继续读书了,并以三万元的彩礼将她“出嫁”远方。

张桂梅知道了这情况,当场气得直打战,对女孩说道,你跟我走!

她要把女孩带到县城读书。

然而,女孩的母亲怎么也不同意,一把拉住孩子就往家里走,并锁上了房门,无论女孩怎么哭喊,都无济于事。

张桂梅走上前去,耐心地和女孩的母亲讲道理,她怎么也听不进去。

张桂梅说,孩子的学费、书费、生活费都由我负责,你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

女孩母亲说,你帮我女儿读书,那我收到的三万元彩礼怎么办?我家穷,没有人干活,没钱盖房子,没饭吃,你管得了吗?

张桂梅一下子蒙了,她说,我向妇联汇报,请示政府帮你解决问题。但女孩母亲怎么也不同意女孩读书,并以死相逼。女孩母亲说,自己已经等不得孩子读书成才的那一天了。

张桂梅悲痛无奈只能放弃,但她对妇联和身边的同事说,贫困!贫困!贫困让我们的山区女孩上不了学;知识的短缺,让山里的乡亲们目光短浅。这种状况再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不能在经济上帮助山区人民,我是党员,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了解到了,我觉得自己能办的事,我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办,只要是对消除贫困有利,对山里的女孩们有利,我不能坐视不管,我相信知识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张桂梅说,在我的班里,不能出现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她同时感慨地说,我们经常说,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可这些女孩却连站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念头,也在她的脑海里闪现了。她要创办一所女子高中,招收九年义务教育后读不起高中的女孩,让她们有机会圆梦大学。

为了进一步印证自己的想法,用事实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后来的日子里,张桂梅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调查,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了解当地的贫困情况,孩子们受教育的情况。一年多的走访,山区的贫困面貌让她触目惊心。有的山区村民,一家人的全部财产总共不到一万元,许多人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她说,一个共产党员难道能让这样的状况继续下去吗?

张桂梅彻夜难眠,思前想后,终于把自己大胆的想法提出来——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贫困山区的女孩,不管中考分数高低,只要愿意读书,都可以来这里免费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报告交到了华坪县教育局,时任副局长杨文华一页一页地翻看了张桂梅的报告,第一反应是:太难了。要创办一所女子高中,为什么这样难?

华坪县是云南丽江市人口最少的一个县,全县常住人口只有17万。全县有4个镇,少数民族乡多达4个,境内有26个少数民族,由于是边疆农业县,经济基础较差,底子薄,新建一所高中,太难!

张桂梅不死心,又把报告送交给华坪县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党委政府领导都很重视张桂梅的报告,请来一些很有权威的教育专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结论是:不行。

为什么不行?一是华坪县本来就属于小县,已经有了高中,再办女子高中没有必要。二是学生免费就读,作为一个边远的贫困县,经费来源难以解决。三是山区女孩文化基础差,靠三年时间考上大学,不容易也不现实。

消息传到社会上,有人说张桂梅太疯狂了,自不量力,凭她的本事,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让山区女孩子上大学,是异想天开。也有的贫困山区的乡干部骂她“越位”。

一位领导劝张桂梅,你要在中学教书,又要负责儿童福利院,身上的担子已经不轻了,教好自己的书,管理好孤儿院,已经很优秀了。

张桂梅不甘心,过了一年,又向县里递了一份报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找她谈话,说道,张老师,你现在是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云南十大女杰,已经一身荣誉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创办女子高中风险太大,万一办垮了,影响你的荣誉。

张桂梅知道领导是关心她,但她不死心,她说,教育好贫困山区的女孩比我现在的荣誉重要。再说,荣誉属于过去,不改变现状,我过去的荣誉管什么用?

张桂梅已经横下一条心,不办好女子高中,为山区女孩找一条出路,自己死不瞑目。

社会上有一些人听了张桂梅的想法,都说她是想出名想疯了,说道,贫困山区那么多女孩,她一个人哪里救得过来?

张桂梅义无反顾,坚定地回答,我能救多少算多少。我就是要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贫困山区女孩也能上高中、考大学,改变命运。

 

关键时候,党和政府是我们的靠山

张桂梅一直在努力,但希望一直很渺茫,创办女子高中的事,眼看就要付诸东流,她心情十分沉重。

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桂梅一次次思考,自己创办女子高中的想法有没有错?思绪万千,去山区走访贫困家庭的状况、女孩的辍学、女婴被遗弃等事件,一幕一幕像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里。她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错,如果不培养出新一代妈妈,即使再到下一代,山区女孩的命运依然不能改变,贫困还将继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她没有理由看着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那么,这种自己认为是功德无量的事,为什么会得不到支持呢?华坪地域特殊,边疆地区经济落后,再加上没有先例,办一所女子高中要承担风险,况且需要不少的资金,人们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然而如果都怀有这样的想法,山区的贫困,女孩的命运,永远也无法改变。张桂梅想,自己做的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没有为自己谋半点私利,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决心已定,2002年初春,她就为人们断言的“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呼吁。她走在人口密集的昆明街头大声说,我想创办一所专供山区贫困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朋友们,请支持我。

张桂梅想通过社会力量实现梦想。她明白创办女子高中首先是资金问题,只要筹集到资金,有了钱盖教室,有了钱盖学生宿舍,事情就会好办一些。她希望人们捐资,她希望能碰到一位慈悲的企业家,向她伸出援助之手。

张桂梅似乎胸有成竹,21世纪以来,国家经济水平大大提升,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大大提高,她希望向社会募捐,向企业求助,也许会得到他们的资助,这样就不难找到创办女子高中的出路。

然而,情况出乎她的意料。在昆明城里摇旗呐喊,没有得到更多的响应,于是,她就在流动人员密集的街道摆摊筹款。张桂梅摆摊筹款的方法也是通过深思熟虑的,她拿上自己的奖状、报刊上的报道、身份证、教师资格证等等摆在路边。她觉得,凭借自己的老师身份,还有一大沓证件、证书,肯定能打动人们,但是依然效果不大。

第二天, 张桂梅又带上了弃婴的照片、失学女孩的照片、贫困山区破旧房屋的照片,把它们同自己获得的各种奖状摆在一起,逢人便请求捐款。

张桂梅想,云南这么大,全省这么多人,每人只要捐十元钱,创办女子高中就没问题了。然而,从2002年开始,五年的假期都用上了,捐款只有一万多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远。

张桂梅得到的回应是:骗子,年纪也不大啊,普通话也讲得好,不好好劳动,出来招摇撞骗。有一次去一家企业求援,她甚至还被狗咬过。五年下来,她的募集微不足道。张桂梅难过地想,创办女子高中的梦想,难道就这样破灭了吗?然而,每当她想放弃的时候,那些失学孩子的面容就在她脑海里不停地闪现,让她彻夜难眠。别无他法,张桂梅只好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如果实在不行,她只好放弃了。

然而,就在2007年,转机出现了。这一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张桂梅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准备去北京参会。丽江当年有两位党代表,张桂梅就是其中一位。这是荣誉、是肯定,张桂梅心里十分高兴。就要去北京,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她心潮澎湃。然而,心里却放不下自己的梦想,创办女子高中的梦想。

参会前,华坪县委、县政府知道张桂梅十分节俭,把工资都花到了儿童福利院,用在了孤儿身上。要去北京了,她舍不得买衣服,还是穿着那身旧衣服。为了改善她参会的形象,华坪县政府特意拨了7000元让她买衣服。

钱拿到手里,张桂梅没有想到买衣服,钱虽然不多,但她舍不得花,把这笔钱留给了福利院。

后来,张桂梅还和人聊起这件事,她笑着说,我总是觉得买新衣服浪费,我本来就是基层,为什么要穿西装开会?我回来还穿着西装去山上家访吗?舍不得穿,只能压在箱子底,等到我死了以后穿,那烧掉多可惜!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穿着一身平时穿的旧衣服前往北京参会。会议紧张地进行,也没有人关注一个代表穿什么,张桂梅也觉得很正常。一天早晨,她下了车,急急忙忙往会场里赶。正要进大会堂,一位女同志突然把她拉住了。

就要到开会时间了,张桂梅怕耽误了开会,说,你要干什么?我忙着呢!女同志把她拉到一边,悄悄对她说,你看看你的裤子。张桂梅掉头一看,她的牛仔裤上有两个破洞!

张桂梅觉得很难堪,她专心开会,没有注意裤子破了。这是张桂梅平时最爱穿的牛仔裤,因为耐磨、耐脏,平时上山家访走累了,可以在石头上、墙角边随便坐,由于忙,也不知什么时候把裤子磨破了。

要在平时,张桂梅也不觉得怎么样,回家换一下就行了,但这是开会,是开党代会。由于要进场了,女同志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告诉她,散会后她来接她,了解一下这个基层教师的事。张桂梅答应了。

原来,这位女同志是新华社的记者。那天散会后,张桂梅应约找到这位女记者。两人从傍晚一直聊到深夜。张桂梅与记者谈边疆山区的贫困,谈山区女孩的命运,谈自己的理想、工作、生活……她要把自己家访时的全部见闻和学校的情况都告诉记者。说到弃婴女孩,说到辍学早婚的山区女孩子,她忍不住落泪,记者听了也感动,也泪流满面。

张桂梅最后说,我一直想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能够上高中、上大学!

张桂梅没有想到,2007年1月15日新华社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的稿件播发,引起了与会代表和社会广泛关注。这篇真情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梦想引起强烈反响。从北京回来后,丽江市、华坪县分别给她拨了一百万元,让她筹建女高。

梦想马上就要变成现实,张桂梅欣喜万分,她说,这一天,我等了五年!

张桂梅也深深地感到,五年来的结果证明,个人奋斗当然重要,但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关键时候,党和政府是我们有力的靠山。

 

在党旗下宣誓的党员教师们

修建华坪女子高中的资金落实了,张桂梅欣喜若狂。多年的梦想,马上就要变成现实。她希望学校尽快建起来,尽快招生,早一年招生,少一些贫困女生流失。

建一所高中,事务繁多,张桂梅一项一项去落实,都是快马加鞭的速度。领导和同事看到她着急的样子,便劝她,修建一所学校,程序复杂。征地选址、建设施工、师资力量的配备等工作,都得一步一步来,急有什么用?

张桂梅说,这一天,我等了五年了,不能再拖了。

在张桂梅的催促下,特事特办,在民族中学外建教学楼、建宿舍。由于是教育部门的土地,华坪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可以一边建设,一边办后续手续。

施工队伍以最快的速度开进了工地,寂静的大山里沸腾了。每天,张桂梅在民族中学上课,在孤儿院带孩子,还要到工地检查建筑质量和进度。她对建筑老板说,老板,我们学校的资金来之不易,山里的孩子都眼睁睁看着我们呢,建设质量更要上乘,速度越快越好!

老板知道张桂梅的脾气,也知道学校的工期紧,不敢怠慢,只好把其他工地上的工人都调过来,不分昼夜抓紧施工。

建筑工地上,随时出现张桂梅的身影,连建筑工人都说,我们修建过不少私人的房子,业主也没有像她这样检查质量,关心进度。有人问张桂梅,又不是你自己的房子, 何必这样细致认真?

张桂梅说,这比我自己的房子重要不知多少倍啊!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教学楼和宿舍楼完工了。招生工作也不能滞后,张桂梅提前向教育部门提出了招生计划,经过审批,同意于2008年招生,同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

第一批到华坪女子高中任教的一些老师回忆说,当时,学校除了一栋教学楼和宿舍外,其他工程都还在修建中,连厕所、食堂都还没有建好。操场上,沙子遍地,灰尘随风起舞,有些到学校应聘的老师,看到这情况,都打了退堂鼓,11名外地应聘教师,最后只有4人报到。

一些领导和同事觉得开学条件不成熟,都提出等一等。

哪些条件不成熟?张桂梅问道。

华坪女子高中建于华坪县城东山腰上,从坡脚爬一道陡坡,才能到达学校。教学楼是在一个大深沟里修建起来的,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却在深沟外的两座小山包上,学校的操场,也是利用芒果园改造的,而校园旁边的小花坛过去是垃圾场……道路也还没来得及硬化,起伏不平,坡大路滑,雨天是泥,晴天是灰。老师学生上课,除了身上是灰,脚上也是泥。

张桂梅说,这些都不影响招生。食堂、厕所都可以从民族中学借用,一个县的学校,好商量,不影响。条件不成熟?条件是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我们招生了,施工也快了,如果我们等,明年、后年都还会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可以等,学生不能等了,山区的贫困女生不能等了。

张桂梅通知,华坪女子高中招收的华坪、永胜、宁蒗三个县的100名女生,如期开学。

为建设学校和招生准备工作张桂梅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然而,开学前十天,她还振作精神,带着老师花了十天打扫卫生。首届高中生终于如期开学。

由于招收的大多数是贫困县里山区农村的女孩和贫困家庭女孩,她们就读的初中,大多也是在山区,学习条件无法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张桂梅和老师们面临巨大的教学压力与挑战。

要让这样的学生考上大学吗?难。能上职校、技校或者拿张高中文凭就不错了。

张桂梅说,不行,至少要二本。如果不让她们考上大学,我们要这所女子高中干什么,我们的努力不是白费了?

老师们面面相觑。他们看到学生薄弱的文化基础,看到恶劣的教学环境,开学不到3个月,调到女子高中的老师纷纷申请调走,最后只剩下8位。老师们似乎看不到希望,这种情绪难免传递给学生们,她们更看不到希望。学校招收的100名学生也开始流失,有6个学生提出申请退学。

外界流言蜚语不断,有人说,我们华坪的高中教育升学率排名一直在丽江领先,这样下去,名次会让女子高中给拉下来。

张桂梅一下子蒙了,事实摆在她面前,她必须面对。无奈之下,她作了两个安排,一是继续上课,二是来个缓兵之计:老师自主选择学校,学生分流到其他高中。先把这届学生分流到其他高中“寄读”,条件准备好了再招生,到时候“寄读”的学生再回来。由于是贫困学生,张桂梅承诺招收的女生继续免费学习。

张桂梅找到教育局时任局长,教育局也意向性同意了这个方案。她开始整理教师资料,作交接手续的准备。然而,就在她整理教师档案时,发现自己的教师队伍里,8个教师中有6位党员!看着这些教师的履历,张桂梅顿时热血沸腾,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底气。我们学校有这么多共产党员,团结起来,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张桂梅情绪激动地通知教务处主任说,请老师们来办公室开会。

当老师集合到一起后,张桂梅说道,我们在座的,都是共产党员。学校面临的困难,大家都清楚,我们办学的初衷,大家也是清楚的。现在,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怎么办?

老师们沉默。张桂梅继续说,如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只要有一个党员在,阵地就不会丢失。我们6个党员,却要把党交给我们的这块扶贫阵地给丢了。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党员教师们说,张老师,你说吧,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张桂梅说,我们先重温入党誓词。

新建的学校,又才开学不久,设备不完善,没有党旗。张桂梅把几位老师带到二楼,在黑板上画了一面党旗,写上了誓词。党员教师面对党旗,举起了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在党旗下宣誓。当宣誓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时候,大家都热泪盈眶!

张桂梅和她的老师们就是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重新开始了女子高中的教书育人工作。

目标还是没有改变,张桂梅说,我们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来自大山,文化起点不高,基础薄弱。但我们办女子高中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她们的命运,是要让她们上最好的大学,我们要努力,想办法,让她们上一本,至少要上二本。

老师们决心已定,要为完成张桂梅老师下的“死任务”而拼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张桂梅不只是这样对老师提要求,她自己也是带着她的教师团队这样做的。为了管理方便,她把“家”安到了学生宿舍三楼,和学生住在一起。她说,我既是校长也是班长,睡在门口,可以挡风雨,还可以管理学生,万一其他宿舍有什么情况,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冲过去。再就是可以带领学生出操、吃饭、上课。就这样,她与学生一样,睡在一米宽的木板床上,床上是简单的行李,床头上摆着教科书、教案、手电筒、小喇叭、闹钟、止疼药。

闹钟定在每天凌晨5点,闹铃响起来,她便起床,打着手电筒,在校园内外巡视一圈,看看有没有特殊情况。然后,一路把每一层教学楼的路灯都打开。学校里便灯火通明,张桂梅的小喇叭也响起来:姑娘们!起床啦!马上洗脸,吃早点,上早自习啦!

张桂梅病多,小喇叭里声音沙哑,但又不失严厉。学生们应声而起,起床后跑步去洗脸,然后争先恐后地跑到操场,跑步锻炼以后,跑到食堂吃饭,吃饭后,又跑步到教学楼,进入教室。这时候,校园里归于平静,安静的学习氛围开始形成。

就这样,学生们几分钟内起床,几分钟从教室赶到食堂,几分钟内打扫完卫生……都有严格的规定,完全是军事化的行动。在女子高中,张桂梅不希望学生们拖拉、散漫,她认为学生们只有能遵守纪律,珍惜时间,才能有学习的信念。

华坪女子高中严格的管理制度,与任何学校都不同,有的学生说张桂梅是“半夜鸡叫”,还给她取名叫“周扒皮”校长、“魔鬼”。不管谁怎么说,张桂梅认为,时间就是效率、就是成绩。

在张桂梅的影响下,每一位老师也都全力以赴,把教学放到了首位。一位男老师结婚,上午举行婚礼,下午就回教室上课。为了不让同学们知道,他脱下了西装,穿着平时的衣服上课,放学后又换上西装招待客人。

一位男老师回忆说,报考大学填志愿时,父亲主张他读师范专业,说当老师工作稳定、轻松,而且有两个假期。可他毕业后来到女高工作,发现一切都和父亲说的不一样。在华坪女高,老师们每天忙得连家都照顾不了,晚上12点多还要带着孩子来学生宿舍检查。除了上课,还要备课,在学校管理学生。

有一天,这位男老师经过张桂梅的办公室,看见她手里拿着勺子和烧饼,下巴托在键盘上睡着了,不由得鼻子酸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张老师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们没有理由不拿出决心和干劲!

一位女老师做肿瘤手术,在医院接受治疗。张老师去看她 ,对她说 ,你多请几天假吧。女老师说,张老师,只要医生说我可以穿衣服,可以下地走路了,我就去学校上课。你多数时候都是带病坚持工作,难道我们年轻人就不应该拼一把。

拼一把,是的,华坪女子高中的成绩是拼出来的。张桂梅校长拼,老师拼,学生也在拼。

女高的学生,五点半起床,很多时候学到晚上十二点。大山里的孩子,如果不抓紧学习,不把小学、初中的课补回来,她们怎么考大学?张桂梅说,在这里3年,相当于要学7年的知识。

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学生除了中午有40分钟午休时间外,其他时间都要用来上课或自习,连吃饭、洗碗的时间都被严格限定在15分钟以内。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甚至不允许学生在吃饭时聊天。由于都是女生,学生爱美、爱干净,但这明显影响学习。张桂梅就规定所有学生留齐耳短发,不允许逛街浪费时间,就连她们洗衣服的时间,都严格限定在每周六的晚饭后……

学生的时间,除了补基础,就是刷高考试题。

开始有人提出质疑,女高搞的这一套,不是应试教育吗?

张桂梅说,我们就是奔着应试教育去的。我知道靠刷题提高成绩的方法并非上策,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她看到学生没日没夜地刷题心里也难过,但苦一点、累一点,大山里的学生就可以考到浙大、厦大、川大、武大,那一切都值了。

2011年,华坪女子高中迎来第一届学生高考,本科综合上线率100%。成绩公布以后,华坪女子高中一炮打响。

党旗下宣誓的党员教师们,终于给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家访,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华坪女子高中向人们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终于站稳了脚跟。但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让更多的女孩子进大学,进更好的大学,就要提高山区群众用文化知识改变贫困的观念,稳定生源,杜绝学生流失,张桂梅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这些工作中,家访显得十分重要。

利用寒暑假进行家访是张桂梅从教二十多年形成的习惯或者说是教育风格,从任教于华坪民族中学,到担任华坪孤儿院院长,再到成为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张桂梅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她的家访,不在坝区,不在城里,而是在山区。她要了解山区学生的家庭状况,家长们对学校的意见、建议和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动态。去山区家访,她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带上同事。她对老师们说,要增强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成绩,就要掌握她们的家庭状况,让家长与老师、学校一条心,这就不能不去家访。

在家访过程中,张桂梅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山区女生解决困难,提高她们的信心。

多年来,她爬遍了华坪、永胜、宁蒗这些贫困县的山山水水。

有人对张桂梅说,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一贯的方法就是开家长会,你为什么非得家访?张桂梅回答,你不亲眼看到山区的面貌,不亲眼看到他们的家庭,不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你就无法与家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难以与他们真情相通。

其实,张桂梅家访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家访。她不仅帮助学生家庭解决困难,更是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大山深处,点燃了贫困群众教育脱贫的希望。

她总是怕自己只是浮在表象上,她说,不到山区,仿佛自己就没有了“根”。所以,特别是张桂梅担任女高校长后,工作再忙,身体再差,她的家访都雷打不动。

二十多年时间里,丽江市一区四县的贫困山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行程超过10万公里。

贫困山区的女生住在偏远的大山,许多村子都没有公路,没有公交车,进村的路不好走。去很多学生家,张桂梅是走路或搭乘老乡的拖拉机去的,沿途的颠簸和灰尘是难免的。下雨天,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张桂梅脱下胶鞋,卷起裤腿一脚深一脚浅地进村家访。学生家长深深地受到了感动,他们说,张老师,你为我们的孩子不辞辛苦,我们用家里的马驮你下山吧!张桂梅不愿耽误村民的时间,坚持走路下山了。

一位老爷爷含着热泪对张桂梅说,张老师,我现在可以安心地死了。张桂梅不明所以。老爷爷接着说道,因为我的孙女读高中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张桂梅喜欢吟诵艾青的这段诗句,望着茫茫大山,想起贫困山区里女孩的命运,她总是满含泪水地指着一片贫瘠的山村说,明年,我要把那个山村里的女生也要招到女子高中来。

张桂梅家访,随时都有可能有新发现。一天,她来到荣将镇,准备到山上家访。汽车路过街上,她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学生小燕在街上摆摊。小燕家住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又是寒假,一大早从家里背着甘蔗来街上摆摊。街上有一个转盘,人来车往非常热闹,小燕为了生计大声地吆喝着。

张桂梅马上叫车停了下来,她知道,这学生已经读高三了,虽然是假期,但她有许多作业要做的,如果不是家里困难,她应该在家里看书复习。小燕看到张老师,知道张老师会生气,但已经来不及躲避了,低下了头。张桂梅说,高三学生眼看就要高考了,不在家好好复习做题,还来做生意?

小燕无可奈何地看着老师,张桂梅很生气地说,你不争气,永远都别想看到希望。张桂梅当然理解自己的学生,但还是狠狠地说,如果不做完寒假作业,成绩往下掉,你就永远不要来见我。

车开出去了一段路,张桂梅又叫停下来,她怕自己话说重了,又回去给小燕打气,好孩子,要争气考上大学,以后就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上了车,她对同行的人说,今天就去龙头村,去小燕家。

到了小燕家,张桂梅得知小燕父亲身体不好,无法下地干活,母亲在水泥厂打工。小燕上学的车费、零花钱都得她自己上街去挣。家里没有劳动力,每到寒假,小燕一早就要去田里砍甘蔗,然后背到镇上卖。对于小燕家的情况,张桂梅默默记在心里,每到发工资,就悄悄地塞生活费给她。

后来,小燕一直对人们说,在女子高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努力考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张老师的为人。

张桂梅跋山涉水到离华坪县城一百多公里的丁王村去家访,路过丁王民族小学。三个小时的山路颠簸,他们的车开到了大山深处,张桂梅被颠得头昏脑胀。快到中午,进了村,张桂梅看到简陋的木门上有学校的牌子,便叫司机停下车,她要进去看一看。

丁王民族小学在一座大山的皱褶里,是一所用旧房子改造成的学校,大门破旧,教室简陋,门窗都没有玻璃。张桂梅皱着眉头走进教室,发现教室的地板摇摇晃晃,课桌板凳都高低不一,东倒西歪。张桂梅知道,丁王村是民族文化村,招收的学生都是附近的少数民族,一想到此,她心里只觉得隐隐作痛。

时间不长,学生下课了,准备吃中午饭。张桂梅说,我们去看看他们吃的是什么。到了食堂,她看到学生的碗里没有肉,油荤非常少。再看一下学生身上的衣服,已经到了冬季,穿得也单薄。

张桂梅感到很沉重,但她当时没有说什么,慰问了一下老师们,就离开了。

没想到,张桂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一年,她获得云南省政府的“兴滇人才奖”,这次的资金比较高,奖励了她30万元奖金。奖金是奖励给对云南作出贡献的人,目的是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然而,张桂梅没有想到自己没有房子、车子,没有好一点的衣服,她首先想到的是丁王村的学生。回到华坪,她便迫不及待地向教育局提出,拿出全部奖金修建丁王村民族小学教学楼。

领导和同事都劝张桂梅,张老师,你自己什么都没有,这点钱,用来在县城里买一套商品房吧。

张桂梅说,买商品房只是我一个人舒服,盖了教学楼,一个学校的孩子都享受到了。我要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盖一幢像样的教学楼,让他们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家。

2007年1月,在张桂梅的帮助下,教学楼终于盖好,350多名师生搬进了崭新的教室。

家访路上,张桂梅说,我不是来走马观花的,我是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经常陪张桂梅家访的华坪女高的老师和县里的其他同志都说,张老师家访,一路上看到老乡有什么困难她都解决。见到没有吃的,她给面包,给零用钱。走在大山里,看到老乡没衣服穿,她会把外套脱下来,披在老乡身上。有时候,张桂梅还把随行熟悉的老师的衣服扒下来,送给衣服单薄的老人。自己带的钱都送出去了,她又问随行老师带钱没有,直到把钱都掏完了,才下山去。

家访时,她从不在学生家吃饭,带去的面包、方便面、馒头也会分发给路边的老人、小孩,所以她家访的时候经常饿肚子。

得到她帮助的村民都感谢她,张桂梅连连摇手说,不要感谢我,是党和政府派我们来的。

在千里迢迢的家访路上,张桂梅总是会有新发现。有一次张桂梅去通达乡检查落实学校建设情况,汽车颠簸在滔滔的白姑河边。车子转过几道弯,她看见一个女孩在路边放羊,汽车比较快,女孩一闪而过。当时,张桂梅脑子里似乎出现一个熟悉的面孔,等车子继续开了一段山路,她突然说,师傅停一下车!

车停下来,同行的人问,什么事?张桂梅回答说,那个女孩很面熟。

白姑河水白浪滔滔,奔腾不息。张桂梅站在河边一棵古老的松树下,摇了摇晕车后发昏的头,继续回忆。突然,她轻声叫出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对了!就是她!没等人们反应过来,她就往回跑了。

路边,站着蓬头垢面的放羊女孩,女孩眼睛呆滞,一脸茫然。张桂梅喊着女孩的名字跑过去,女孩也认出了张老师,一下子哭了起来,抱着张老师泣不成声,哭得很伤心。原来,这个女孩是孤儿院的孩子,在孤儿院生活了一段时间,突然被亲戚接走了,亲戚承诺回去后让女孩读书,并抚养成人。然而,回家不久,女孩就辍学了,回到村子里干农活、放羊。

张桂梅知道这情况,说,不行,你跟我走,回孤儿院去。一个聪明的女孩,不能就这样毁了。随后,张桂梅记下了女孩亲戚的电话,让女孩留了地址。回到华坪没几天,张桂梅又重新回到大山,把女孩接到孤儿院,让她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之后,张桂梅又根据女孩唱歌跳舞方面有天分,就把她送到艺术学校学习,从此,这个女孩的命运完全改变了……

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以后,张桂梅家访的路就变得更宽了。她关心的不只是学生家庭,她同时关心山区的贫困户、五保户、特困户,关心乡村的道路、农村的产业。她把自己的爱,倾注到了大山的每一个角落。

张桂梅老师多年的山区家访,坚持“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走到村民家里,她知道他们穷,经济条件困难,但她始终鼓励村民、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那是2018年的金秋,张桂梅来到荣将镇腊石村,虽然是贫困村,但她建议进行一次“小手拉大手红领巾助党建”活动。村领导说,没有经费。

张桂梅二话没说,捐了 1000元钱给村党支部,又代表学校捐给腊石村学校1000条红领巾。她对老师们说,学校的小学生都得戴上红领巾,并要让他们知道红领巾的意义,不要让他们因贫困而失去生活的信念。

一户贫困建档立卡户中,有个小学生叫小龙,张桂梅家访时,亲自为正在读小学的小龙戴上红领巾,教他唱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张老师还鼓励小龙努力学习,有远大的理想和信仰,用知识改变命运。有了张桂梅的帮助带动,腊石村的孩子们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胸前似飘着一团火红,有了信心和希望,对人生有了理想和信念。

张桂梅家访的足迹踏遍了大山,是因为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每次家访路上,望着无边的崇山峻岭,她总是深情地说,只有大山里的孩子,特别是女孩们有了希望,我的心里才真正感到有希望啊!

 

心怀感恩,才会有人生的信念,生命的动力

现在,张桂梅所到之处,总是会响起一片掌声,一片赞誉。面对荣誉,张桂梅的回答是:所有的荣誉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集体。

张桂梅不止一次这样说,没有党和政府,没有华坪人民作坚强后盾,不可能会有我的今天!

张桂梅说的是心里话。她出生在黑龙江省一个工人家庭,17岁时,怀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跟随姐姐支边到了云南。这可能是她的性格使然,从小志存高远,不言败、不服输,向往远方,自北方到了南方,并最后落户滇西。到了云南,她分配到了香格里拉县林业局办公室,在雪域高原,在大山深处,她兢兢业业地工作。后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她顺应形势,复习功课参加高考,考上了丽江师范专科学校。

张桂梅认为,是全国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她的命运发生改变。从师专毕业后,她成为一名教师,服从分配随丈夫回到大理喜洲镇。两人便进入一所中学教书。看起来,一切顺理成章,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那夫妻俩肯定是教书育人、生儿育女,过上既平常又温馨的日子。然而,1993年底,丈夫被查出胃癌晚期,张桂梅的生活随之再一次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癌症啊!一家人感到天要塌下了,她随丈夫体检、手术、化疗放疗,不停地往返于学校与医院之间。这一年,为了给丈夫治病,她花光了自己的工资,婆家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然而,治疗了一年多时间,丈夫还是离开了人世。

丈夫去世,最亲的人离去,自己又远离东北故乡,这让张桂梅感到绝望。大理风光好,物产丰富,她却无所适从,处于绝望之中。看到洱海,看到苍山,走进教室,走回家里,眼前出现的都是丈夫的身影,脑海浮现的都是他们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怎么办?她神情恍惚,没法安心教书。她觉得再这样下去,对自己不利,对学生也不利,对单位也不利。于是,她想换一个环境,便向组织提出调动申请。

调哪里呢?她说,组织定吧,我没有特殊的要求,就只想离开大理。

1996年,她从条件优越的大理喜洲调到了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到了华坪,为了弥补心灵上的创伤,为了感谢华坪对自己的接纳,张桂梅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教学上,承担了四个毕业班的政治课,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心灵上得到了释放。

然而,就在张桂梅全身心进行教学的时候,身体却发生了变化。1997年4月,她感到食欲不振,精神也不佳,她没有在意,觉得是换了环境引起的。然而,体重下降,脸色苍白,让她开始感到不安的是,肚子也越来越大。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抚摸肚子,里面像有一块石头,冰冷沉重。学校里的同事建议她去县医院做B超。无奈之下,她请了半天假去检查。由于下午有课,第二天,她才去拿结果。到了医院,医生神情严肃地对她说,子宫肿瘤,影像上显示,肿瘤差不多有两公斤重。

张桂梅拿着片子和诊断书默默地往学校走去。医院到学校路不算长,她走了近一小时。走走停停,并不是走不动,而是心思沉重。是啊,工资不高,家里为丈夫看病,早已没有积蓄,做手术,手术费不可能低。回到学校,张桂梅在宿舍里泪流满面,她想放弃治疗。

马上是毕业考试,她不想耽误孩子们的考试。于是,她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给几个班的学生上课,直到考完试,才把病情告诉学校和同事们。

张桂梅说,我不治了。

学校领导和同事们说,张老师,一定要治。没有钱不要怕,有我们在,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学校向县里汇报,县长来了,握着张桂梅的手说道,张老师,你是人民教师,你是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生病的,我们县虽然穷,但相信我们,一定想办法治好你的病。

时隔不久,县里召开妇代会,县妇联知道了张桂梅的情况,也组织妇女代表们捐款。这些代表中,有不少山区妇女,她们知道张桂梅的病情,知道张桂梅是人民教师,但是她们没有多少钱,她们把给自己的娃娃买衣服的钱、给老人买礼物的钱全捐了出来。还有一位来赶集的村民,把原本给孩子买鞋子的钱捐给了张桂梅……

有一位妇女代表,身上仅有5元钱了,这是用来坐车回家的路费。她听了张桂梅的情况,毫不犹豫把5 元钱捐了,爬山走路回家。有人劝她,不用捐了,路太难走,山太大,坡太陡。她说,救人要紧,为了张老师的病,我就是爬多高的山也愿意。

张桂梅的学生得知老师病了,回家告诉父母,父母没有钱,却想起一些偏方,说吃野核桃能治病。于是,这些学生漫山遍野去采野核桃,连夜采剥,把两手都浸黑了,第二天就送给张老师吃。有的学生家长,听说老师病了,翻山越岭去采野灵芝,晒干后磨成粉,让孩子带给张老师治病。他们说,但愿灵芝能治好张老师的病。

当然,学生家长的偏方,没能治好张桂梅的病,华坪县教育局派出单位唯一一辆小车,拉上张桂梅到昆明做了手术。

回到华坪,张桂梅觉得生活有了奔头,日子有了盼头。是啊,自己才到华坪一年,还没有作出半点成绩,这里的政府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多的关爱,让我感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她暗暗地对自己说:我活下来了,我要好好活下去!这片多情的土地对我有恩,我要好好活着,认真教书育人,才能对得起华坪的山水,华坪的人民。

张桂梅身体开始恢复,工作积极性也高涨起来,她有一个信念,就是拼命为华坪人民干点事。她对工作前所未有的积极主动——有老师请假,她争着代课;有学生学习跟不上,下课后,她把学生留下来补课。

学校有困难,她主动请缨。民族中学有一个所谓的“后进班”,成绩下滑,学生调皮,连续换了好几个班主任,都没有改观,学校问张桂梅愿不愿意接手。张桂梅说,让我试一试吧!

学生果真难管,上课不专心,晚自习后还往网吧跑,有的学生一个通宵不回宿舍睡。考试下来,成绩排在华坪县同级52个班级里倒数第二。

张桂梅接手这个班后,首先抓纪律。她了解班上的情况后,明白如果纪律不严明,作风散漫,学习干劲就提不起来。学生自觉性差,只能严管,每天下午放学,吃过晚饭,她把全班学生带到县城后山上读书。学生到了荒山野岭,不敢乱跑,只好老老实实站着复习功课。晚上下自习后,她把学生全部带到宿舍,自己支一张行军床睡在宿舍门口,学生们要么好好复习功课,要么好好休息。

看到张桂梅这样拼命,校长和教导主任都安慰她说,这么个烂班,你也不要太着急了,能有三四个考上高中就算不错。

张桂梅不服气,努力了一年,全班有25个学生考上了高中。

学校领导都感到吃惊,说张桂梅教学有一股子韧劲,对学生既严又爱,这样的成绩,大家都服气。

只是,张桂梅把自己的事丢了下来,身边的朋友劝张桂梅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工作要紧,但也要思谋着找个合适的另一半。

张桂梅这才想起什么似的说,这也应该看缘分啊。

张桂梅从天亮到天黑,从早到晚守在学校里,与学生形影不离,当然,这“缘分”也就没有到。然而,她却迎来了一个她想都没有想过的“缘分”。2001年4月,有人捐助成立了华坪县儿童之家孤儿院,捐助者多方考察,决定请张桂梅担任义务院长。

张桂梅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有人劝张桂梅说,你在中学教学任务重,身体又不好,孤儿院的义务院长就不要担任了吧。

张桂梅说,孤儿院是社会的窗口,也是教育的阵地,既然信任我,我再苦再累也要干。

从此,她有课就在学校,没课就立即赶到儿童之家。她风趣地说,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吧。

当年,全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华坪被称为云南的温州,丽江的热土。面对经济大潮,一些老师也不甘清贫,纷纷下海,出去闯市场。

有人又劝张桂梅,你花这么大的精力教书,义务当孤儿院院长,不如去煤厂应聘,去哪家公司当管理人员,或者自己创办公司,收入不知比现在多多少倍!

张桂梅说,我舍不得这块教育阵地,教育出来的人才创造出的财富,也是巨大的价值。

感恩社会,感恩华坪,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成了华坪县的一个教师标杆。几年来,她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云南十大女杰”,张桂梅成了全省教师队伍学习的模范。

 

是革命的本钱就要用来干革命

张桂梅今年63岁了。自2008年创办华坪女子高中至今,共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通过这所高中考进大学,从此改变了命运。如果没有张桂梅,没有女子高中,这些孩子将因贫困失学。她担任院长的孤儿院,十多年来,共收养172名孤儿,这些孤儿,有的还小,有的如今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有的已经结婚生子,生活美满幸福。

孤儿长大了,山区女生考进大学,参加工作,成家立业了。然而,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从她身上查出了23种疾病:头前额骨瘤、左肾囊肿、右肾错构瘤、左手骨瘤、右手神经末梢瘤、脾血管瘤、肺纤维化……有的医生甚至预言,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两年。

领导和同事都劝她养病休息,说,张老师,你要保重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张桂梅说,我放不下这些孩子。说完,张桂梅拍了拍自己瘦弱的身体,又语气坚定地说,是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这革命的本钱,就要用来干革命!

她说,她是在与时间赛跑,她怕哪一天没跑赢,说没就没了。她还担心自己好些工作没做完。

是的,张桂梅年纪大了,病也多了,但她还没有停止工作,她还在用自己的“本钱”拼命。现在,她还是睡在儿童福利院与女子高中,与孩子们在一起,她心里舒服踏实。

凌晨的华坪山城,月明星稀,鲤鱼河水静静地流过,万籁俱静。时间到了5点1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已经在校园里巡逻、开门、亮灯。她还是用小喇叭把大山里的校园唤醒,在她的呼唤下,女生们矫健的身影,英姿飒爽地出现在操场上,锻炼以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教室专心地钻研功课。

有时候张桂梅太疲倦了,也想好好地睡一觉,但转念就舍不得了,她怕自己的松懈影响到孩子们。她的心里,随时装着的是孩子们,只是没有她自己。

为了干好工作,为了女子高中和孤儿院,她坚持吃药,有时候,吃两口饭吃两粒药,她要和身上的23种疾病赛跑。药太苦,但也得喝,各种颜色的药丸,研成粉末,倒进水果汁里,埋头喝下去。这两年,吃药也成了她的工作。即使胃口不好,她也坚持吃饭,目的是要把药吃下去。

这一切,她不让任何人看到。每天,这个孤身一人、无车无房、一身病痛的老人,拖着瘦小的身体,却以饱满的激情,面对东方金色的太阳,默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走在校园里,她用赤子般的热情,培育大山深处的满园桃李。无论身体状况如何,她依然凌晨5点起床,夜里12点休息。2019年10月份开始,张桂梅的病情日渐严重,有时候,她每一天要吃14种药,但她从来不和同事说,悄悄把药吃了,又开始工作,有时候半边脸都麻,依然坚持不住院。

20年来,张桂梅一路风雨、一路艰辛,我们从她脸上看不到悲观,我们从她的身上只感到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只有偶尔谈到东北老家,谈到亲人的时候,她的眼里浸满泪花,声音哽咽,她说我对不起父母、哥哥、姐姐。

为了女子高中,为了孤儿院,这么多年来,她难得回一次老家。

老家是多么遥远啊,来去要花多少时间,要花多少钱?这些时间,应该用在工作上;这些钱,应该用在孩子们身上。张桂梅的整个身心都融入在教育工作中。她说,自从当了福利院院长,当了女子高中校长以后,也就意味着自己不再是自己了,她的整个身心都属于这些孩子们,属于党的事业。

那一年,张桂梅为了宣传女高,争取得到赞助,留在北京录节目。家里给她打电话,哥哥重病。她想等录完节目就回去看望哥哥。可是,当她回到家里的时候,哥哥已经去世了,她没有能见哥哥最后一面……

姐姐去世,张桂梅不知道。

她打电话问侄女,怎么不通知我?

侄女说,打电话给你,你会回来吗?张桂梅一时无语。是啊,我能离开女高和孤儿院吗?

当然,家里的亲人知道了她的工作情况,也开始理解她。一次,组织给她买了机票,逼着她回家看一看。哥哥把她领到父亲的坟前,跪下说道,爸爸,不是桂梅不孝顺,不近人情,是那里的大山、那里的儿女们离不开她。

张桂梅跪在父亲坟前,泣不成声。

2018年初,张桂梅又一次病情恶化,再次住院治疗。这一次,她感觉自己可能挺不过去了。华坪县县长到医院去看望她,她拉住县长的手说,县长,我这一次可能真的要不行了,我有个请求,能不能把我的丧葬费提前支付给我,我要亲眼看到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当然,张桂梅挺了过来,丧葬费也没有提前支取,但张桂梅仍坚持自己的决定,她嘱托身边的人,如果自己哪天突然走了,就把她的骨灰撒到金沙江里,千万不要办丧事。

张桂梅说,我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要,我只要大山里的孩子有最美好的明天。

现在,她仍然住在女高的一间女生宿舍里,她的身边是几名大山里的女高中生。

超负荷的工作让她多次病危入院抢救,体重从130多斤掉到90斤。有时候,她需要人搀扶到办公室工作……

张桂梅对自己的身体不在意,然而,只要是学校里的老师生病,她都会劝他们请假治疗。她说,小病不治,酿成大病。教学任务重,要有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有一次,一位好心的老乡知道张桂梅身体不好,就请了一位中医为她看病。中医到了她的办公室,说要为她把脉诊断。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的病没有啥,你先帮我们的几位老师看一下,他们成天待在学校,职业病少不了。于是就把老师们叫来,一一为他们把脉诊治。看到瘦小的张桂梅校长,看到她慈祥的神情,老师们心里很是温暖。

多年来,张桂梅即使是在生命垂危之际,心里挂念的仍然是老师、学生和孤儿。

有一年高考前,张桂梅病重住院,她心急如焚。医生为她听诊,她第一次对医生提出请求,医生,请你为我用效果最好的药,我不能再待在医院里了。液体输进去,病稍有好转,她就要求提前出院。她说,每年她都亲自送孩子们走进考场心里才踏实。

这一年,张桂梅身体不好,又要临近高考了,时间非常紧张。就在这时,她碰到一个孤儿院长大出去工作的男孩回华坪准备结婚。她问孩子,婚礼在哪里办?这孩子愣了半天没有主意的样子。张桂梅这时候才想起,这孩子家乡没有亲人,正为在哪里结婚犯难。看到这情况,她马上说,你和新娘商量一下,如果愿意,就在儿童之家办。

婚礼当天张桂梅打起精神,认真梳洗了一下,穿上了干净的衣服。她觉得,结婚是喜事,是孤儿院第一场喜事,应该欢天喜地。这一天,她满面春风,忙里忙外,贴喜字,铺红地毯,吹彩色气球,把儿童之家装点得喜气洋洋。她还请来了主持人,为新郎、新娘主持婚礼。

当新郎、新娘跪在地上,感谢张妈妈的时候,张桂梅抱住新娘,热泪盈眶……

张桂梅就是这样,总是把个人置之度外,把她的“本钱”都花在革命工作上。

 

希望之光

多年来,张桂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和她的老师们,一直践行着一定要把华坪女子高中办好的誓言,努力培养着大山里的女孩,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多年来,他们改变着越来越多的大山里的女孩的命运,为她们点起一盏盏希望的明灯,这一盏盏明灯绽放着希望之光,照亮她们前行的征程。

当然,张桂梅和她的老师们不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他们教育女子高中的学生,考上大学是目标,但心中要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才有责任与担当。在学校里,张桂梅和老师们常常和同学一起唱红歌,讲信仰,讲道德,讲理想信念,传播革命的情操,为女子高中学生们成长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桂梅教育鼓励孩子们考上更好的大学,但她教育学生,高考只是人生的起点,为祖国贡献力量的道路还很漫长。

为了培育有道德有理想的学生,张桂梅鼓励女子高中的教师争取入党,有担当,讲奉献,讲师德,讲爱心。多年来,在华坪女子高中,老师勇挑重担形成了一种新作风。

罗梦华老师,他是学校的工会主席,是数学老师,还兼任全校的体育课,并义务做学校的绿化工作。他以张桂梅为榜样,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生生病,他代付医药费,资助学生零用钱,低调奉献着。

勾学华老师,一直兢兢业业,敬业奉献,结婚当天,上午举行婚礼,下午就到学校上课,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他主动提出不享受婚假。

王振波老师,有先天性脑血管狭窄疾病,随时都要打针扩充血管,去医院的时间很多,但从来不接受减少课时的安排,她主动写下申明,说自己的病与学校无关,不愿意减少课时。她默默地以张桂梅为榜样,克服着自己的病痛,每天坚持在讲台上,为培养大山里的女孩默默工作着。

教师杜朝仙,上班途中右脚骨折,到医院包扎,医生要求她静养,不能下地。但学生很快就要高考,为了不影响上课,她让在企业上班的丈夫辞职,每天背她来教室上课……许多人都劝她说,你丈夫的工资远比你高,而且你可以正常请病假,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她说,华坪女子高中的教学任务,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

女子高中建校十多年来,上千名学生已经大学毕业,奋斗在全国各行各业。值得欣慰的是,她们当中的很多学生毕业后,理想远大,吃苦耐劳,主动接受祖国的挑选,前往艰苦的地方,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华坪女子高中第二届学生陈法羽,毕业后考上公安干警,她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捐赠给母校,同时,每年还资助两个学妹完成学业。

第七届毕业生李欣坪,考上了云南中医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成为她们村子里第一个研究生。李欣坪20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已经是学校一个支部的党支部书记。在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上,她介绍说,入党时,书记问她为什么要入党?她说,就是要像华坪女子高中的老师一样,像张桂梅老师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梦想薪火相传。

小丽是女子高中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参加考试,以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正式教师。当她听说女子高中紧缺数学老师时,便主动给张老师打了电话,放弃正式教师资格,要求到女子高中当临时聘用教师。聘用以后,她努力工作,试用几年后才被正式录用。几年后,她结婚怀孕,直到生产当天,上午还在教室上课,下午就进了产房。她说,张老师,如果学校有什么重要任务,马上打电话给我,我立即返回学校。

华坪女子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小燕,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工作后,只要稍有结余,她都会向女子高中捐款,资助学妹。小燕说,我的捐款不多,但由于张老师帮助,我已经走出了贫困,我希望我们大家都举微薄之力,帮助更多的贫困姊妹走出大山,改变人生。2015年9月15日,华坪县城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小燕家处于重灾区,她从上海赶回华坪后,首先跑到女子高中看望学校和张老师,准备向学校捐款。张老师说,小燕,你家也受灾,正是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接受你的捐赠。

小慧是女子高中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考取华坪县第二中学教师。一个周末,华坪县儿童之家员工因事请假,张老师打电话让她帮忙照看孩子们。小慧教学任务很忙,但她还是牺牲了休息日,马上去了儿童之家,一直照看孩子们到深夜。

还有不少从华坪女子高中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加入了祖国新时代建设事业中,有的教书育人,有的成为边防公安干警,有的在其他行业打拼。

这就是张桂梅老师播撒出的爱的传递,这人间之爱不断流动,薪火相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华坪女子高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张桂梅和她的老师们不满足、不懈怠,他们正满怀豪情,播撒正能量,传播新知识,正以百倍的信心培育着祖国的希望之光!

 

作者简介

木祥,男,原名成如明。在《民族文学》《大家》《青年文学》《散文》《美文》《边疆文学》等期刊发表小说、散文200多万字。出版《丽江马帮》《束河啊束河》《女土司和她的后人们》《青春棚》《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红灯记外传》《在云南和西藏的边缘》等小说集和民族文化散文集十部。小说《怒江故事》获《大家》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获云南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丽江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