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应秉持初心,助力创作
近日,中宣部、文旅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让文艺评论与创作相互砥砺,有效互动,是文艺评论的“初心”。
何谓文艺评论的“初心”?这要从文艺评论的功能、价值和职责中去找寻。
作为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认识、鉴赏、评判,文艺评论尽管总是后于文艺创作的,然而,时间先后无关地位高下,文艺评论绝非文艺创作的附庸与点缀,而是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一个优秀的文艺评论家,首先要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坚持正确方向导向,本着良知与公心,对广大文艺家和读者、观众负责。一旦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即意味着文艺评论独立性和本体性的丧失,文艺评论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反过来说,文艺评论也不应凌驾于文艺创作之上指手画脚、颐指气使,而应与文艺创作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李健吾的文艺评论从问世之初就备受瞩目,朱自清、萧乾、卞之琳、巴金、沈从文、朱光潜等同时代的众多大家都对他的文学评论集《咀华集》做过热情的评点和介绍;而他与这些人中的好几位曾就创作展开过公开的论争,尤其是他就巴金的成名作“爱情三部曲”与其展开的持续半年、来往三个回合的笔墨“官司”,更成为文坛一段佳话。尽管两人私交甚笃,然而,彼此都放下了人情,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良知。真理越辩越明,两人的论争也最终推动了文艺的发展,共同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
李健吾与巴金的这段文坛佳话说明,评论家和文艺家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用磨刀石和钢刀来描绘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他说,诗歌仿佛一把刀,只有经过批评的不断磨砺,才能变得锋利。评论家和文艺家应该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在不间断的挑战和应战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
健全文艺评论标准,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发挥文艺评论特有的“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从宏观层面而言,文艺评论具有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具有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的社会效应。从微观层面讲,文艺评论应对具体的文艺创作作出评判,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而人民鉴赏水平、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有赖于评论家们专业性的工作。文艺评论家是一群特殊的读者与观众,是连接文艺创作和普通读者、观众的桥梁,他们以文艺评论引导读者、观众,并对读者、观众的最终评判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文艺评论的初心和使命正在于,严肃客观评价作品,坚持从作品出发,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同时,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有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