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正式启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觅  2021年08月18日07:45
关键词:中国作协

“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启动仪式现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5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作家协会于8月17日在京举办“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启动仪式。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仪式并致辞,向各国建设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和祝贺,期待中外文学在交流中互相滋养,共同绽放,让世界文学大花园更加美丽。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出席仪式并宣布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正式启动,祝愿中外文学交流更加活跃、繁荣,祝愿中国文学作品通过俱乐部走进海外读者、走进千家万户。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启动仪式。

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是一个由中国作协和各国文学组织者和爱好者共同发起的中外文学交流平台,首批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土耳其、伊朗、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德国、法国、英国、智利等12个国家同时启动。在启动仪式上,首批成立的12个国家的读者俱乐部以线上动画形式共同亮相,各俱乐部的负责人通过视频的方式参加启动仪式。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辞

铁凝在致辞中说,阅读使人精神欢愉,使灵魂有光,使天地温暖,使生命芬芳。阅读不仅是一个饱含着幸福感和无限可能性的美妙词语,也是自己和很多朋友始终看重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一个国家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探讨、交流,可以突破无知、隔阂与偏见,不被浅薄的标签所遮蔽,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社会发展和哲学思想,真正从心灵上接近和理解这个国家人民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生动的生活风貌,感受到我们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彼此牵挂、理解、共情与面对挑战时同舟共济的关系。建设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向世界读者介绍中国文学,加深各国人民的彼此理解和情谊,也是我们共同的一项文化使命。

铁凝说,中国有几千年文学史,有无数堪称人类文明遗产的珍宝,可以写入人类永恒记忆的诗篇、散文、小说、剧作,有着丰富活跃、风格多样、可以与世界各国读者产生共鸣的现当代佳作,但除了少量作家已经通过世界文学奖项等渠道被初步了解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作家的鲜活作品尚未被国际社会所了解。这些满载着人文情怀的作品,是中国作家给世界读者的一份礼物,也是向海外朋友发出的友谊召唤。各国的俱乐部将在中国作家和海外读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读者与当下的中国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进行心灵的交流。中国作协将及时向各个俱乐部提供中国文学的最新资讯,推荐更多精彩作品,协助安排文学活动,并为 各国读者提供来华访学、实地体验等机会,让更多读者认识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通过当地语言的翻译和当地读者的诠释,实现与当地文化的美妙交融,让作品获得更加丰满的生命。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宣布俱乐部正式启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启动仪式

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局长阿邦·沙拉胡丁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文学绝对是极为有效的媒介平台,因为它跨国界、跨种族、跨宗教、跨时空,全球读者能够共同欣赏同一部文学作品。感谢中国作协给予马来西亚读者一个更好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平台,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努力把更多马来西亚文学作品带进中国,介绍给中国广大的读者。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将全力支持俱乐部的活动,让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扩大共识,寻求共同的价值,为加强马中两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

伊朗文化指导部国际司前司长高拉姆·纽埃在视频致辞中提到,文学永远是交流不同文化、促进相互了解、让全世界读者分享独特感受的最佳方式,也是实现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良好途径。很多伊朗人都想进一步了解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之路。俱乐部将为伊朗读者带来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家和书籍,“相信俱乐部后续将提供更多机会,让我们与中国的优秀作家交流,让他们的作品在伊朗家喻户晓。这是我们的美好憧憬。”

各国俱乐部负责人和策划人在线发言

首批成立俱乐部的12个城市以动画形式共同亮相

来自12个国家的俱乐部负责人和策划人在录播或在线发言中介绍了本国俱乐部已经或即将开展活动的有关情况,分享了对做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思考和体会,畅谈对俱乐部未来发展的期望和设想。据悉,各俱乐部将因地制宜,策划和组织中国文学主题阅读与交流活动,有的通过学校、出版社、图书馆等组织活动,有的利用电子杂志、网络、社交账号等开展线上交流。大家表示,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各国读者不仅了解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感悟到现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是一个珍贵的中外文学交流平台,将在中外读者和作家之间搭建起一座通畅的互信之桥、理解之桥,将推介更多的中国作家作品走进海外读者的视野,让中国文学变得更加触手可及,用文学的方式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摄影:王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