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场景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从自我的生命体察到文学写作,从关注少女群体到培育少女作家,韦伶一直有着自觉鲜明的主张。在其新作“绿人姐姐的绿色传奇系列”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大自然的触摸与回归中,思考着生命的内在关联。山林、江河、暗绿的颜色、湿漉漉的空气、月夜星空、门前的那棵大树等,是韦伶童年生活的实际场景,也成为她生命感受的重要部分——一再寻找、不断书写的记忆场景与想象场景。
关于韦伶童年与自然的联结,班马在《绿人姐姐传奇》一书中有生动有趣的解说——她住在大重庆之中的“山村”:那里有山城、有江畔,有一处是韦伶常来常往的山坳,“空气里有一种大西南的山气,石阶上和石栏上全是青苔,总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她还有一群要好的女伴,她们在坝上跳舞,在头上插花,在腿上画画,在树下私语……后来这些童年场景成为《女孩的神秘信物》《幽秘花园》《山鬼之谜》《绿人家园》里的故事场景。《绿人姐姐传奇》还记述了韦伶一次次停驻于巫峡的情结,探访七女塘秘境时的仪式感,包括在月夜树下自在的舞蹈,对树屋莫名的留恋等。在班马眼睛里、镜头中、文字里,读者可以感受到韦伶老师与自然的联结,以及极富自然气息的气质特点。
李一茗博士曾在一篇文章中阐述:从认知的角度看,自然联结包含个体对自然、对自我以及自我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与态度;从情感的角度看,包含个体在自然中的感受以及对自然的情感依恋,诸如个体在自然环境中感同身受的熟悉性、舒服程度以及置身于自然的愿望等。这些在韦伶的现实生活追求与文学创作中都有显著表现,例如“把心中涨满的与云彩、山峦、草坡、鸟虫的对话变成文字,实实在在地搁放、藏匿在那个软面抄小本子中”,一种“想住在植物之中”的执着念头,一种“抓着大地”和“从地上生长”的家园感。
回溯韦伶的童年生活,她的成长与写作,以及她和班马本质上趋同的精神追求与文学主张,就不难理解她与自然联结原因。如研究所述,“与自然联结的各种前因,包括之前习得的自然和环境知识,与自然相处的经验,文化背景,以及身边人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等,都可能从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促进人与自然的联结”。在“绿人姐姐的绿色传奇系列”之《绿人家园》《山鬼之谜》《幽秘花园》《女孩的神秘信物》里,作者的童年场景已然成为其生命的颜色、纹路与肌理,亦为当下的读者提供了别一种的生命场域。
其实,作为作家和教师双重身份的韦伶,把“她的”自然联结通过文学作品与课堂课程,传递给了更多敏于文学的女孩们,在一定程度上又促成“她们”在阅读写作中与自然的联结,丰富了“她们”的生命感受、成长经验与文学写作。她在文字里、在教室里,带着女孩们到有故事的地方去驻足、探索、释放与表达,在神女峰下舞蹈,在桃树林里扮演仙子,在海边奔跑……她们在特定的情境里,用戏剧化的仪式感的深度游戏,与大自然的山林河海、花草虫鱼对话,与民间传说、文学形象对话,与自己、与同伴对话,在不知不觉中习得那些能力——体会与表达细微又丰茂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