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索诺玛山谷的月光
来源:北京晚报 | 杨庆华  2021年08月27日14:55

杰克·伦敦(1876—1916)

“就这样,孙少平被田晓霞引到另外一个天地。他贪婪地读她带来的一切读物……这期间,他还读了晓霞带来的《各国概况》和杰克·伦敦的一个短篇集子以及长篇《马丁·伊登》。据晓霞说,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列宁很喜欢,伟大导师在临终的前几天,还让他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给他朗读这篇小说。少平把这篇小说看了好几遍,晚上做梦都梦见他和一只想吃他的老狼抱在一起厮打。”

这是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十五章的一段描写。路遥喜爱杰克·伦敦,他让孙少平在1975年干旱的夏天那个动荡和混乱的年代里读杰克·伦敦的书,这些书激励孙少平在逆境中抗争。路遥的这段描写是可信的,由于列宁肯定过杰克·伦敦的部分作品,也由于杰克·伦敦的小说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即使在“文革”中,杰克·伦敦也依然被圈定为“进步作家”,他的作品依然在社会上流传。作家从维熙历经生活磨难长达二十年,他说过:“我感谢杰克·伦敦、在劳改队艰难的日子,我千方百计找来他的全部作品。”

改革开放后,杰克·伦敦的小说被一再翻译出版,《野性的呼唤》有近40个中文译本,《马丁·伊登》有近20个中文译本,《热爱生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对资本主义提出批判,这是杰克·伦敦在中国获得广泛接纳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更根本的是,他对生命力的赞美,对逆境中抗争精神的颂扬,及其小说所具有的较强故事性和可读性,才使其能在各个时期都受到中国读者喜爱。

杰克·伦敦一生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部短篇小说。他为后人留下的作品中,一般研究者认为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强的首推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马丁·伊登》创作于1908年并于次年出版,此时的杰克·伦敦已经功成名就,其《野性的呼唤》(1903)、《海狼》(1904)、《热爱生命》(1907)等已先期出版并获得巨大成功,《马丁·伊登》则更把他推向了文学生涯的辉煌顶点。这部小说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它前半部分写了一个穷小子如何经过个人奋斗成为大作家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就是杰克·伦敦自己前半生经历的翻版,主人公奋斗成名的故事代表了很多读者的梦想。事实上,《马丁·伊登》原先就直接以“成功”为书名,后来才以小说主人公名字为书名。马丁·伊登出身贫寒,以惊人的毅力发奋读书,刻苦写作,很多素材就直接来自作者的人生经历。

2017年,笔者随家人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伯克利分校也是杰克·伦敦就读过的学校,当我走进学校图书馆,总是觉得,一百多年前,杰克·伦敦可能就曾坐在这里的什么地方。那是1896年秋季,杰克·伦敦每天骑着自行车,从奥克兰的家到伯克利的校园。1897年2月,因经济困难,杰克·伦敦中途辍学,去做洗衣工人。但一个学期的校园生活,坚定了他走文学道路的信念。直到6年后,长篇小说《野性的呼唤》出版,震动文坛。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参加去克朗代克的淘金队伍,却没有淘到一粒金沙,囊空如洗地回到旧金山后,创作的围绕育空河流域的北方故事。如果说是贫困把杰克·伦敦赶进了文学的大门,那么,在克朗代克的历险经历,则把他引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杰克·伦敦在克朗代克没有挖到一盎司黄金,却带回了一座文学金矿,丰富的关于北疆故事的素材,足够他开采一辈子。1903年,以《野性的呼唤》出版为标志,27岁的杰克·伦敦跻身世界一流作家行列,辉煌的文学生涯由此开始。

从13岁在奥克兰公共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库布里斯小姐给他找来的一本本书,到26岁动手写《野性的呼唤》,13年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成才,杰克·伦敦的传奇经历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这也是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对笔者来说,小说的前半部分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它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以及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

《马丁·伊登》的后半部分,写的是小说主人公经历幻灭的个人悲剧。常见的说法是杰克·伦敦预言性地把他后半生的故事写进了小说,笔者认为这种常见的说法不合乎实际。小说中的马丁·伊登成名后不久,就受到幻灭的打击,看破红尘,投海自杀。而杰克·伦敦27岁凭借《野性的呼唤》一举成名,到他40岁因病去世,写了《海狼》《白牙》《铁蹄》《马丁·伊登》等50部作品,辉煌的文学生涯长达13年。杰克·伦敦把马丁·伊登送上了自杀的道路,是因为他的小说从来都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杰克·伦敦自己出身贫困家庭,小小年纪便开始做童工,四处流浪,对社会底层的悲惨处境有深切体会,对社会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他19岁上高中时创作的短篇小说《更大的不幸》,就讲述一个年轻的音乐家因失去童年的梦想,对社会悲观失望而自杀的故事。因此杰克·伦敦不会把当时通俗小说流行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当作自己的文学创作公式,他要创作出前所未有的、经历了人世间的痛苦和幸福的、理想化的、有传奇性的文学形象,揭露金钱社会的腐朽和黑暗。1909年,杰克·伦敦把他的夙愿,交由《马丁·伊登》付诸实现。《马丁·伊登》不是自传,而是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的后半部分“幻灭”的故事情节是作者虚拟的。杰克·伦敦创作这部小说时,或许有成功后的悲观,“但认识上的悲观主义并不是他真实生活的指南,他一辈子苦苦挣扎着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2018年夏天,笔者访问了杰克·伦敦位于索诺玛山谷(Sonoma Valley)的故居。索诺玛山谷又叫月亮谷,印第安人传说中是“多月”的意思。杰克·伦敦向往乡村的生活,用《海狼》的版税买下了索诺玛山脚下的130英亩的希尔农庄,接着又买下了毗邻的110英亩的拉莫特农庄。杰克·伦敦在这片美丽的农庄生活了11年,写下了《热爱生命》等名篇。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伊丽莎帮助管理农庄,他们两人经常在山谷间骑马驰骋。杰克·伦敦去世前两个星期,两个人又骑马来到俯瞰月亮谷的山上,杰克·伦敦对姐姐说:“我死后,希望你把我的骨灰埋在这个小山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因尿毒症去世,终年40岁。他的骨灰被送回农庄,埋在俯瞰月亮谷的山上。

索诺玛山谷的夏天很美,大树参天,芳草青青,溪水潺潺。特别是月亮升起的时候,山谷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在归途中,萦回于我的脑际的,是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扉页上的题词: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过此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

莫使我眼见这凡胎肉身,

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