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应凸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文艺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勘寻与艺术表达,必须始终以人作为观照的中枢,在铺陈情节、演绎故事和塑造人物中抓住对人思想内涵的表达和精神内核的发掘,凸显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创造之美的开掘与展示。只有这样,故事情节才会有魅力,人物形象才会有活力,作品内容才会有张力。
优秀文艺作品从来都是这样。这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任务和终极目标,也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保卫延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中的典型人物成了历史的永恒标志。像周大勇、林道静、卢嘉川、杨子荣、梁生宝、孙少安、孙少平等人物形象,已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心灵底版上,并促使大众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加以比对,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道德情操和品性。之所以这样,缘于作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高度典型化地凸显了人物自身的思想光彩与精神内涵,导致其所蕴含的“美”深深激励和感动了读者。如何实现这种对人物的强化和凸显呢?就是充分运用艺术手段和审美程序,为典型人物注入饱满的先进思想和高扬的义理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既是人作为“人”的基本标识,同时又是人的先进性之源与创造性之根。
为此,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必须走出文娱领域曾经出现的一些怪圈——以“表现自我”代替表现人民,以肆意恶搞代替庄尚崇高,以狭隘感知代替时代生活,以片面化的所谓“写真实”代替典型化创作原则,以无聊的故事和浑浑噩噩的人物形象掩盖思想光彩、泯灭英雄本色,以片面追求票房价值、畸形消费娱乐明星和所谓的销售量、点击量、上座率而不惜淡化和颠覆公众利益与社会效能,特别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杜绝以审丑为快、为趣的低俗娱乐,那些无疑是与文艺乃至文化本质内涵的背道而驰。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故事、失却活力与灵魂的人物,何谈对读者的教益,何谈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驱动,何谈实现创作的突破与成功。
这些文娱领域出现的乱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我们在创作中绝不能淡化和舍弃对先进思想和奋发精神的弘扬,更不能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娱乐至死玩无聊,猎名撸钱只顾“潮”,以至于漫出道德堤坝,偏离法治轨道,在恣意将审美异化为审丑的过程中公然用无思想、无精神、无意义、无品位、无价值的所谓作品,弱化和消解文艺的认识功能、审美价值、教化力量与养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创作中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德操、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始终坚持用优秀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作者:艾斐,系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山西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