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建设
来源:文艺报 | 吴志良  2021年09月24日09:23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们相信,在中央的全力推动下,在粤港澳三地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一伟大工程中,文学界也应有积极的担当和作为。

粤港澳三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共十九大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既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为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便捷的路径和重要的平台。粤港澳合作已经推行多年,经济贸易关系和人员往来密切,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也逐渐地衔接,但是,由于三地有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三种货币,之间的深度融合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上其他湾区的最大区别。

一、以文化力量拉近心理距离

要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排除这些障碍。有些问题和障碍是制度性的,但不可否认,很多问题和障碍多年解决不了,深层的原因是人们存在认识的差异和心理的距离。如果不减少三地之间的认识差异和心理距离,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意义,很难全面达成对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共识,粤港澳三地也不可能充分、高效地形成合力,共同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

人们一般从经济意义上去看大湾区,将大湾区视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但粤港澳大湾区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要建设好经济共同体,首先要建立文化共同体,以文化的力量化解认识的差距和心理的距离,才能逐步解决制度的问题与障碍。

况且,粤港澳三地本为一家人,同属岭南文化,同宗同源,同声同气,习相近,人相亲,心相通。近代行政上的人为分割和制度上的差异,虽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特殊性,且在某一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还放大了这种特殊性,但从根本上看并没有割断文化的脉络和感情的纽带,之间的共性远远大于差异,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粤港澳居民携手并肩拼发展,又有了相当多的共同生活经验,完全具备建立文化共同体的条件。甚至可以说,它本来就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只是我们受到很多表象的干扰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只要三地有了这种意识和愿景并主动去推动,配以适当的政策,就水到渠成。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二、以文学为建设文化共同体的平台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有很多路径选择,但我认为,文学是非常好的一个切入口,因为文学的表达非常细腻、感性、形象,容易打动人心,容易引起共鸣和共情,促进心灵相通。而共同的文化渊源、风俗习惯和生活体验,又便于共性文学的创作。因此,我们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概念,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一个平台。

大湾区文学应该是区域文学,如何从学术上定义或者从理论上建构,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会逐渐明晰。由于地理的原因,大湾区文化传统基因保存完好,长期与世界的接触交流又赋予其极大的开放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在文学创作上也有所体现。大湾区文学必然会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放眼世界,有所继承,有所创新,真实反映粤港澳地区的历史演变、文化性格、精神面貌、城市内涵和人民生活,彰显其独特的时代精神和区域特色,在中国文学大家庭里独树一帜。

港澳回归祖国已经20多年,我们不应该再将港澳文学放在世界华人华文文学中来考察。港澳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文学也应该回归中国文学主流,与其他兄弟省市一样,真正成为中国文学大家庭里的一份子。我们很希望,内地文学界更加关注、重视和支持港澳文学的发展,文学报纸杂志也能刊登更多港澳的文学作品和港澳的文学批评文章,共同推动港澳文学的繁荣,促进大湾区文学的成长。同时,充分认识到港澳文学的世界性和开放性,更好地发挥港澳的网络和平台优势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学。而大湾区文学就是港澳文学回归中国文学大家庭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优质平台。

三、以机制创新推动大湾区文学的成长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提出之后,得到9+2城市的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2018年在深圳举办的第一届大湾区文学发展高峰论坛,各地都派出了作家协会或文学团体的负责人参加。论坛还邀请了作家和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大湾区文学建设。在这次论坛上,大家都认为构建大湾区文学有其必要性,也存在学术上的可能,并且对大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各地文学机构负责人还达成了共识,希望建立恒常的协调机制,采取更多鼓励措施,共同推动大湾区文学的成长。

应该说,这次峰会提出的许多建议已经逐步落实,前景令人期待。2019年,我们在深圳举办了第二次峰会,之后又在广州和澳门分别举办了峰会,发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倡议书,共同传承中华文脉,共同讲好湾区故事,共同推动融合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峰会已经成为了共商大湾区文学发展的平台和协调机制。随后,暨南大学举办了大湾区文学研讨会,从理论上探讨建构大湾区文学的可能性。目前,《大湾区文学评论》已经创刊并公开发行,成为了大湾区文学建设的重要阵地。

为了从机制上推动湾区文学发展,广东省主动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密切三地文学界的联系,团结和凝聚大湾区文学力量。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战略合作协议》,要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名家造就工程”,包括创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院、实行“文学名家造就计划”;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工程”,包括扶持大湾区题材创作、设立大湾区文学奖、出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双年选》、扶持创办大湾区文学杂志、推出大湾区文学年度排行榜;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互动工程”,包括开展三地文学互动活动、抓好文学人才培训、加强青少年文学交流、推动文学创意融合;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传播工程”,包括建好广东文学馆、推动国际华文文学合作交流、推动大湾区文学国际传播等。

我们希望,疫情缓解之后,在中国作协的指导和支持下,可以尽快落实大湾区文学建设各项举措,推动大湾区文学的发展。当然,我们尤其希望更多的文学研究机构关注大湾区文学的建构并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令大湾区文学构建早日成为现实,也令大湾区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支先锋队。

四、从理论上构建大湾区文学

如何从理论上解释和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存在许多学术的可行性。互文性文学理论,是路径选择之一。

简单来说,大湾区文学就是在广东、香港和澳门文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有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三地文学从不断交流、合作和融合,从引用、改写、吸收、扩展到改造,在一段时间内肯定会形成很大的张力。而这种张力,恰恰是大湾区文学的生命力所在。主体的对话也如是,最终的目的是达至三地文学创作者共同参与、主体分有共享和共同创造,打造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文化的一个重新认知过程,对三地文学都会带来不同的冲击和体验。但是,如果大家都有意愿去走这个过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就自然地构建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还必须和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关联、进行对话。在这个更大体系的对话过程中,粤港澳文学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前提是,大家一定要解开心结,放下成见,衷诚合作,互相配合,互相学习。

我们提出大湾区文学概念的初衷,是为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港澳文学回归中国文学大家庭建立畅通的渠道,也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我们相信,在构建大湾区文学的过程中,香港文学和澳门文学可以对中华文化传统有更系统深入的认识,广东文学也可以更加全面广泛地开展与西方文学的合作交流,而三地文学可以增加理解、互相接受、共同进步,最后融为一体,成就一个新的文学共同体,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