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2021年9月号上半月刊|孤城:那些草们
代表作
那些草们
谁在风中 身腰一弯再弯
把泥土当作约定的方向
最后一拨雨水 踩过来也踩过去
草的肩头开始接近一个人内心的
空灵 仅剩下一簇零乱的月光
没有霜重 且比雪轻
刚好能系住浮动的村落 辽阔的寂静
如果有一天 草们枯死了
那也没什么——
生命过于沉重 在两个春天之间
允许换一次肩
新作
冰瀑
水流许是一层一层被冻僵的
这些掉队的激情
被剥夺了流速和水声,悬而未决
足可使人
在水上,刻下留言或名字
久等春风来松绑的冰瀑
被向下的力道逼得
惨白
锐利
像倒挂在钩上,被洗净的
此生
在和平寺晒太阳
台阶上,钟声与缭绕紫烟
各自飘散,
各自有不事表述的孤行。
像门环拴不住刹那和永恒之闪念,在内心
踏空的光瀑。
那一刻,阳光在和平寺。
只是因为那一刻,驻足者不在别处。
炉香在半空临写草树,
飞檐在红墙上拓幻影。
阳光落下,几乎临时遮蔽
沁入肺腑的过往。
慵懒的人,目光渐渐漫漶又渐渐透出
世外的光泽。
阳光晒在身上,隐约滴露清响,追上木鱼。
互为翅膀
留一首诗不写,只存放在心底
这是紫薇,这是海棠,这是合欢……
停一杯酒不喝,细听蛐蛐儿用小牙齿
沾月光
将别后的秋夜,磨得日渐薄凉
那年长川
可以停下脚步,与一棵树相互打量
无论昼夜,无论荣枯、喧嚣,或独行
可以抖动马背上清晨阳光的丝缰
随长河、流云松绑内心的疆域
让一川草木安抚的尘埃与经年人事
在叮当杯沿,找到绵延的感怀
那年长川。我们的笑语比肩
醉意没有栅栏
我们在那年长川,约好欠下明月的
兑现
山坡上
风 开始变软 裹着羊群
满山坡传递草籽掀动石头的声音
山坡向上 天空偌大的牧场
便宜了另一群干净的羔羊
这种季节 必定有些什么
在穿破阳光的记忆 脆然爆裂或蜕变
被一双雕刻时光的手 提升
新绿 滋润一切解冻的阳光
三月的风中
打理抛荒的事物
山坡上 被草色渐渐淹没的
是残雪 抑或一群走散的羊
照见
渐行渐远渐渐空旷而孤绝
荒原近天幕
寒星起四野
初时浩荡的生灵,被水井、炊烟,被开满杂花的隐秘小径,被莫名
各分走一些
一些被自己妥协,下落不明——
其实不知
两只执拗的狮子,在寂寞路上历险、长啸
是泄露了
——供养在魂魄里的唱诗班,林海般的恢弘
路漫漫。扭曲
——一根被风吹凉的枪管制造的声音,走失
报废的岁月。
交叉路口
一只狮子从另一只狮子眼里
照见自己孑然的影子
尘埃渐淡,两只狮子踩着露珠里寂静的光亮兀自前行
从密云到怀柔
——致白河大峡谷
专程寻访一条河
探究一段细白的表述,默认阻碍。如何
一再蜷曲自己
和群山达成和解
求证一条河
在低处,在寒怆里独自走久了
原本柔软的心肠上
如何
慢慢,可以走人
冰,冻结不了游动的鱼
我们寻找河流
类似乌有之路。寻找一段冰面
胆战心惊
安置我们短暂的欢愉
峡谷如刀口,河面有自愈的平静
百里长川,花儿们推杯换盏
花儿们替下大白路上
穷途末路的人
那么多花儿挤在一起
推杯换盏
每一朵花儿都溢出天光与谣曲
一百里马奶酒醇香浸染的长川
谁最先听懂了草虫的鸣叫
谁就最先截获门环后虚掩的寂静,寂静喊出的
幸福。那么卑微,那么真切
篾刀
我从竹凳下拎出,这块
冷铁,止不住寒光
憋在大好时光中的咔嚓声
让手心发沉
门外的十万翠竹,掩盖不住
骚乱
躲得慢一点的,在清风中和我一样
显而易见
羽叶与绒花
1
轻雨数落万物
天空在松绑
闪电。试图给吉祥心灵,穿上光亮的羽裳
2
树阴悄然挪动,不被带走
别克黑色车身上,散落合欢树细碎的羽叶
与绒花
像旧时光
把落寞和隐痛,遗落在琴台上
3
慢慢褪去旧日烟火。恕不具名的
欢爱
世界在我眼里,亦如在弃婴的眼里,被雨
丝涂改
4
空气里弥漫青草汁液的清香
尚且不识
野火是荒原的遗腹子
5
我不说夜色的不洁,但明月那么点大的地方
确实已经被诗篇和杯盏挤满
走笔历城
先有甲骨
后有文字
万物关联,暗合源起,信托
龟兽在光阴里散尽肉体,承受刀尖加持的尊贵
一头扎进泥土
不辞昼夜,驮来亘古的卜辞
熬出头的低调
——刻在骨子里的花朵,不凋谢
密语风化,在大辛,印证了久远的口型
狼烟在翻覆里变幻形状,书简时有战火镶边
齐僖公错立诸儿
鲍叔牙认对管仲
江山一再易主,一段情谊佳话包浆一个地名
一如一脉光阴檫拭一块好玉
臻于永恒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出处,一段历史有一段历史的
公允
一座城经历苍茫,日渐清晰
喧嚣归于寂静,晨光起于深宵
七十二泉,泉泉汩突不竭的贤良与孝道
老祖宗留下的余粮
让灵魂得以体面,让持有者大道远行
高山建寺,幽林造塔
梵音萦绕一滴露珠里的家村、城郭
在历城,稼轩起笔,词句压住千秋铺开的
宣纸
面对一座城,所能言及的,其实
远远不及
随笔
黑白线条,长短句
孤城/文
青春时拙于认真,所幸,还可以认真回眸青春。从初始养成对诗书画的嗜好,黑白线条,长短句,就宿命般连缀了那些用过的光阴——滑溜,如鱼在溪。继而,一路相佐。
选择诗歌这种形式的表达方式,是因为,诗歌自由、舒展的光芒,犹如寥廓夜空干净、灵动的星轨,无限契合灵魂中挥之不去的苍茫和忧伤。诗歌的表述肌理,犹如钻石和大理石般的质地,更能贴近疼痛的呼吸。诗歌的火焰,在呈现生命的蓬勃与残损时,是那样恣肆、酣畅和精到。
幼时习字,沉迷砚台上的慢。那种细致光阴,兑了清水,在一圈一圈的手感里,有落花之声,散发沉香。若逢皖南烟雨,瓦檐闲扯珠帘,又恰好,赶上一方老墨在手,那种落笔前的慢时光,墨块与砚台厮磨,是线条在宣纸上顿挫、飘逸的前缘。这与诗歌写作中的静气和发现,探索与智趣,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纸上行走,心目中理想的长短句,围筑而成的,是一种透明的空玻璃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一首诗,其实,只是一件半成品,是需要通过读者的解读来完成二次创作,达到圆满的。这种解读,甚至歧义解读的过程,就是给杯子加注的过程,根据阅读者各自的学识、修养、经历、想象力、领悟水平等元素,完成对诗歌的加注、认定。其结果,或许是一杯茶,或许是一杯酒,或许是一杯咖啡,或许就是一杯白开水……诗歌文本的误读和歧义性,赋予一首诗歌以奇诡与曼妙。诗歌的不确定性,也是诗歌的诗性魅力所在。诗人和读者,应该是一首诗得以完整、成立的合作者。一切具备语言、语意无限张力的诗歌,都是对读者寄予充分信任与尊重的传递。同时,诗歌是一种用字近乎吝啬的书写——一门四两拨千斤、以少胜多的艺术。像在象牙上镂空雕花的手艺。当然,说的是诗歌能指的精微,而不是对语言层面的过度着力。诗歌即呼吸。本真,自然而然。有生命的温度,有灵魂的维系。诗人在一种通融的语境下完成自己的诗歌抱负。无论是以复杂的语言镜像、技巧,对照复杂的世界,还是以日常口语化、散文化语言,叙述世事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