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大历史机遇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的印发,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之后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必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意见》突出强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些重要的指导思想,将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地位、作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手段、方法都予以清晰地阐述和明确地规划,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认定和保护工作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55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集,分布广、地域多的特点,形成了文化多样、丰富精彩的历史沿革。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是多元一体的精神气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民族历史、地域、生态、生产、风俗、习惯、语言的差异,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状况:有一批民族的文化与汉族交流和接近比较多,有一批曾经长期处在与发达农业地区相异的前农业时代或者是初级农业、游牧经济、狩猎渔猎、刀耕火种时代,有一批是处于半封建制、农奴制、原始公社制,有着不同的信仰和宗教环境,有一些各自生活在雪域、草原、高山、丘陵、高原、森林、河湖地带,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文化千姿百态的历史、社会、经济、地理、生态、生产、语言、信仰、宗教的基础和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通过不同的社会变革、民主改革的路径,最终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兄弟姊妹般的一员。政治、经济、社会上实现了一步千年的跨越,文化上则获得保护、传承和发展。这是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进步的重要体现。而各个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色又在整体上呈现出多语言性、经济差异大、文化生态多样化的鲜明表征。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眼光审视,近乎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多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和主要形态的,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代表性样式大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与汉族传统文化以文字、典籍、庙堂、墓葬、器物、遗址、名胜和士大夫、文人等为主要文化代表大为不同。所以,我们才会发现这样一个文化事实或文化结果:在迄今为止的我国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存在。如果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比例8.89%看,这个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在我国42项世界级“非遗”项目中(含代表作、急需保护项目和优秀实践名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5个(尚未含剪纸、甘肃花儿、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多民族通有的项目),差不多占1/3;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1/3;在24个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其作为保护对象列入“非遗法”),少数民族地区有12个,占1/2。这个文化比重显示出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贡献的直观性和重要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项目、形态、数量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现突出,还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意义。一是一些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非遗”名录为中国文化填补了空白,重塑了中国文化的文明高度。比如活态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伊玛堪》进入世界“非遗”,把世界史诗活态传承和当代研究的话语权进行了重置,中国无史诗的西方旧论经此名录确定,得以改写。这就像中国的文化遗产良渚(遗址)文明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权威性地将西方所认为的中国文明3000年改正为5000年一样,也像“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权威性地确定了中华文明曾向世界敞开、贡献巨大的历史地位一样。比如《格萨尔》、藏戏、藏区药浴法、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等进入世界“非遗”名录,用国际平台和国际标准展示了中国对西藏、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成就,有力地驳斥了国际上某些人的污名化和诽谤诋毁。二是在我国东北、北部、西北、西部、西南、东南边疆都居住着中国少数民族,许多民族还是跨境民族,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跨境分布和两国、多国共有的情况,对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当,既有益于国家凝聚力形成、国家统一的巩固,也有益于边境安定、邻国和睦。三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既在中国的世界“非遗”中举足轻重,也在中国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数量可观,说明了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格外珍惜和重视。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精彩纷呈,可以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可谓比比皆是。汉族也还有很多可申报世遗的项目,只是受制于申遗名额的限制,在这方面极大地向各少数民族进行了大幅度、大力度的倾斜。这是民族团结的表现,是注意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更加重要作用的结果。无论在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景观和文化形象都是多元一体的,它是中国古代众多民族互相融合、互相吸收、互相交流的结果。每一种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国多民族历史演变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果实。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的民族身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有相当数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国的身份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大地强化了各民族人民参与到国家认同观念确立、国家统一意志增强、国家形象建构塑造的过程中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力的举措之一。
《意见》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浓墨重彩的表述,是因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和过去的光荣,也是各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知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各民族整体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又一次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我们经历了一步千年、两步小康的伟大历史。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将把进入小康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也将对接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所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于它所保护对象的战略地位,也必将是今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对象。《意见》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意见》对此做了几个重点规划。首先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落实有关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比如国家规划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都有非常大体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也与若干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相交叉和重叠。这种有效衔接将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全新天地。其次是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中国政府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特别是在灾后重建中对羌绣、羌笛、羌族碉楼技艺等的保护在国际上反响巨大。灾区羌族人民因“非遗”保护而重建、恢复,乃至提高了生活水平,这也成为“非遗”保护的经典案例。这说明手工类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国家着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第三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专题研究,举办品牌活动。在这些重大布局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关区域都有广泛分布,这也是它们面临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第四是加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大对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支持,建立东中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鼓励东部地区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协作帮扶;开展边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推动与周边国家开展联合保护行动,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话语权,维护国家主权和文化安全。在《意见》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重大的发展机遇,也有艰巨的任务、使命和责任。
由此可见,《意见》的颁布实施,对我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产生深刻的巨大的历史性影响。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意见》需要各民族的团结拼搏,也需要各民族群众作为文化传承主体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担当起应该担当的重任,在传承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振兴发展、祖国繁荣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