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尘间·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鄞珊  2021年11月12日14:35

《尘间·扉》

作者:鄞珊

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ISBN:9787554309506

定价:50.00元 

作者简介

鄞珊,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二级作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画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社编辑,广州画院特聘画家。出版《日光底下》《画·岭南》《草根纸上的流年》《刀耕墨旅》《闲茶逸致》等8部。从事非虚构散文创作,作品发表于《散文》、《大地文学》、《青年文学》、《时代文学》、《安徽文学》、《黄河》、《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星火》、《诗刊》、《诗歌月刊》、《散文百家》、《雨花》、《广州文艺》、《羊城晚报》等,被《散文选刊》《读者》《作家文摘》等转载。散文《流水对账》获得第三届三毛散文奖大奖;《风台》《风裹挟海的气息》分别获得第11届、第3届全国海洋文学大赛大奖;《失忆症》获得第五届大地文学奖;《在庵埠》获得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五届“九江龙”散文奖;散文集《草根纸上的流年》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内容简介

《尘间扉》是鄞珊继《日光底下》《草根纸上的流年》之后的另一散文系列,这次作者把眼光落在市井街巷中,从小镇,到城市,再到大都市……作者笔墨倾注于生活在城市、乡镇中形形式式的街巷人物,描摹不同地域环境里的小人物和人文,一个个社会环境的“原生态”呈现,作者借着对岭南地域芸芸众生的描撰,给我们还原了这方热土上那些生活的影像。

传统的写作已无法满足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散文家。同时,作者也在进行心理方面的非虚构尝试,作者洞察枝繁叶茂的根部——挖掘人物的灵魂,在一个个不同的人物和特有的环境中体现岭南的人文,披露世道人心,揭露人性或隐藏或显露的鄙陋,更在于褒扬人性中永存的善良和美,歌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书文字优美,散文的文学性极强,同时采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用“非虚构”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一部岭南的人物风貌和心理映像。芸芸众生的每一个凡人、每一个户人家,他们构成了万家灯火。

书中,每一篇章都是一扇门,洞见社会的一个角落。

《尘间扉》让岭南的风物、这方热土的人物,在这个时代中得到鲜明的写照。

编辑推荐

《尘间扉》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美术师鄞珊创作的一本关于人文生活的散文集。作者把眼光放在市井街巷中,以庵埠小镇、汕头特区、广州大都市三个不同地域的人文为核心,专注于小镇、小城市、大都市中形形式式的街巷人物,描摹不同地域环境里的小人物。作者以“非虚构写作”的方式,通过对三个地域具有个性的人物和特色环境的描摹,鲜活地展现了不同环境下人物的生活状态。

作者同时是一个画家,因此擅长运用描摹的技法状物写人,她文风朴实,语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通常在平淡的细节描述中裹挟丰富的感情。通过对人物容貌、肢体和语言的风趣刻画,作者向读者呈现了鲜活的岭南人物风貌,展现了独特的岭南人文风采,且充满日常生活气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声和物质的交汇

第二章 细水长流的叠积

第三章 香芹和葱

第四章 落尽与重生

第五章 看!飞机

第六章 来来往往的脸孔

第七章 集市、集市

第八章 修鞋匠的几个镜头

第九章 台风

第十章 盒子里

第十一章 鼠慌

第十二章 古医师

第十三章 鱼蛋粉和牛肉粿

第十四章 陈皮陈旧的事

第十五章 寻找麦子

第十六章 俗世阳光

第十七章 家汇街

第十八章 我,171208

第十九章 一镜映像

第二十章 失忆症

第二十一章 流水对账

后记

前言

我决定将笔墨铺张于市井。

他们正一阵阵似夏天的热浪卷席而来。我浑身的汗渍,我每天的工作生活,均在尘世中循环。我以为这一次,我只是把埋头于时间深处的眼目抬起,环顾左右,眼神与入文字的他们对接便可。

世俗和市井的繁密汇成宏阔的气势,展现于大地上,如锦绣灿烂。

我的眼光由近及远,眼光收回,线路一捋,脉络渐次清晰凸现:大城市——小城市——小市镇。岭南由小到大的各个地域人文,刚好被我的人生穿过。

我曾花了多少文字描摹那个生长的小镇——那是此生背负着的故乡,我描摹着的每个小人物,是时间里的拥有,他们也似曾相识燕地生活在其他角落。后来的书写,我初衷是要着眼于“市井”,描绘岭南不同地域的人物人文。

我发现我是一个容易入俗的人,在俗世尘间我体验着地域的异同,每一种无形中的“俗”是需要调动行为与情感协调的。

我的写作随着文字的深入,已经与之前的主题设置渐行渐远,超越初设主题的写作让外延更广。但我需要在书写的进行中,同时在脉络上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导致我的线路不断需要重新规划,后期的挑选和整理更是耗费我不少精力,特别是需要犹豫再三,心痛地拿掉一些“作废”的章节。

每个日子的不断重复,每个日子的崭新迥异。

我在写作中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悖论”里。一篇文章,再续时,就会试图去改变前面的内容。下一次,又会继续改变之前的东西。改着改着,我发现,每个写作时的“当下”状态是我此刻的真实情感,包括看世界的色彩。此刻的之前与之后,感觉已随之改变,色彩也随着大变了。

就像一盘菜,时间会让之味觉改变。

而每一篇章,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我是个慢工细活的人,描绘一幅画,完成之后的修整是最耗时间精力的。最后的雕琢修摹才是考耐心的硬功,直接出炉的毛坯几乎无法见人。我会在所有已完成的文字中不断精雕细琢,添加自己新的血液——这几乎是一种写作的洁癖。

写作也是我的生存状态,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我用情感填满了它们缝隙。

近年的国画创作,画面喜欢以民间的门扉作为主体,那些老屋的门,深藏着历史的沧桑和每个个体卑微的奥秘,我试图用色盘上的斑斓色彩,用墨线勾勒着尘间的存在,描摹着那些各异的门扉。

这也是此书的写作,《尘间·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