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使文化自信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生根发芽。
第一,互联网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近年来,互联网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这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氛围和精神营养。
互联网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在《大连接》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借助网络,人类可以收到“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其中的关键是,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强化了这个世界的连接,形成了一个无穷大的“大连接”,这就给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的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机会,也丰富了其内容与手段。不仅如此,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创意、新形式,也使得互联网上的文化建设显得既生动活泼,又直观贴切。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短视频、网络直播、连麦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建设,也使得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或者改变着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人们的生活态度、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方式,而这一切最终都会对人们投身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互联网上的内容投放与议题设置,可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是内容高产的地方,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投放,注重议题设置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我们的文化,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构建了社会与民族的信念,这种信念映照过去,关乎当下,也孕育未来。而互联网的进步在于,它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与检索,使得很多常识(社会常识、历史常识、文化常识等)更容易被传播、被普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会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文化才能更加枝繁叶茂。
网络文化建设人人有责,每个人都不能低估自己的作用。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是,“世界上大多数人能够利用电子媒介参与主流文化的进程并有所作为,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互联网上,网民(也即民众)既是文化的生产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消费者。这意味着网络文化建设有着强烈的人民属性,即民众参与性。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国家或民族成功的文化建设,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将有利于人们拥有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社会归属感,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这种良好的线上文化氛围,必然会传导到线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一种文化自信的时代氛围。
第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时代责任。
在文化建设中凝聚人心,强化认同,赋予使命。能够凝聚人与人的,大致有三个因素——兴趣、利益与“三观”。其中真正能够长期聚合人们的,是比较接近的“三观”。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恰恰有助于形成比较一致和接近的“三观”,也有助于增进民众的文化认同。比如,近期热播的《长津湖》与《功勋》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互联网上更是引起了持续的热议。人们能够从中深刻体会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切感受到革命前辈的无私奉献与英勇牺牲,从而激发为国家、为时代努力付出的热情与动力。这种经由互联网传播与凝聚的就是强烈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其背后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事实上,如我们所看到的,如果人们普遍树立文化自信,那么在互联网上就会表现出对于民族和国家未来的更多信心,也会对发展中的问题有更多的包容性。而互联网文化传播能够以强大的感染力,对现实社会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文化自信中获得营养,在文化建设中强化文化自信,二者缺一不可。网络文化建设必须从文化自信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出发,在文化建设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也为文化自信找到并拓宽可以施展拳脚的舞台。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力量,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鼓足干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而互联网则给了我们更广阔的传播渠道、更生动的图片与视频、更具互动性的“文化教育”方式,并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强化民族自豪感,进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尽管互联网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及其语言特点,也恰恰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并在国际传播中形成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网络话语权的文化底气。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长期过程。文化建设始终存在,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建设的成功,不仅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多成就,也使发展更加行稳致远。反过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能为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必然是个长期的、渐进的、系统的过程,与时代同进步,与文化共发展。
压紧压实平台责任,不仅要求平台承担社会责任,更要有文化担当。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网络平台需要扛起文化担当、文化自信的大旗,切实负起责任,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加强网络账号规范管理,构筑网络安全第一道防线。强化平台的责任,还意味着树立正确的社会榜样,这不仅是在诠释时代精神,更是在塑造正确价值观。历史与现实都在反复证明——文化价值观不仅是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更是一个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基因。
要主动进行文化领域的互联网议程设置。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意识形态传播与文化价值观引导有三大要点。一是导向,也即引导人们的注意力,表现在互联网上就是以各种方式吸引人们关注与谈论;二是重复,只有反复宣扬主流价值观念与意识,传播才有效果,也才有可能改变目标人群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三是包装,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要不断加强对主流价值观念网络话语内容的创新,注重表达方式的优化,主动进行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增加积极而有意义的讨论。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建设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同时也对文化自信的树立和增强提出挑战。因而,相关主管部门乃至平台就需要及时对新问题、新现象作出反应,有力介入,尽早干预。
事实上,任何舆情及其所反映的问题,都不仅会受到个人经验的影响,还会受到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的影响。由此,面对同样的舆情,不同文化与民族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既是舆情管理最难的地方,也是最有规律的地方,相当于硬币的两面。从这个角度出发,最有效的舆情管理,就是文化与价值观引导。而长期的、富有成效的文化与价值观引导,其结果就是文化建设的行稳致远,就是网络舆论氛围的风清气正,就是文化自信的更加坚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 虎啸山河动 神州满目春[2022-02-09]
-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精神标识[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