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地域儿童文学断代研究的精致样本
来源;文学报 | 李秀儿  2021年11月23日09:26

新时期以来,上海儿童文学创作实现了“教育性”向“文学性”“艺术性”的回归和创新,呈现出新老作家交替、队伍结构合理、创作开放多元、趋于国际化的新海派儿童文学创作图景。与之对应的上海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无论广度、深度、还是研究方法上,却是令人遗憾地呈现出滞后状况。创作与评论,原本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种相互呼应彼此促进的关系。缺少了强有力的理论阐释和支撑的上海儿童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失衡的、甚至可能是行之不远的。察省这样的问题不难,难的是如何以踏实的学风、勤勉的勘探、深刻的思辨,广集资料、细读文本、厘清情状、辨明轨迹。从上述意义上说,近期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新时期上海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十分难能可贵。

领衔著者李学斌教授,长期葆有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双管齐下的状态,由他发端、立意、结体并多处亲力亲为、述诸笔端的这部近煌煌五十万言的鸿篇巨著,可以说是当下地域儿童文学断代研究的一个精致样本。该书没有因循单一的作家、作品论的老路,而是将二十几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走上中国文坛的“第四代”“第五代”上海儿童文学作家放在新时期的历史时间轴上,以区域研究的视角来考察、关照上海儿童文学的来路与现状,放在中国乃至世界儿童文学版图上审视其作用和价值、意义和地位,并为百年上海儿童文学史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作为第一部以上海区域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该书首先从宏观上对新时期上海儿童文学进行了艺术探源,对新时期上海儿童文学由分离、嬗变到融汇、整合的艺术格局进行了简明梳理,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上海儿童文学创作“立足海派文化,突破民族性、地域性、个体性的局限”,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国际化”的新特点。该书的重心是“上海儿童文学作家论”和“上海儿童文学作品论”两大版块,“作家论”分别选取了张秋生、刘保法、梅子涵、朱效文、沈石溪、周锐、秦文君、彭懿、陈丹燕、郑春华等十位作家;“作品论”则选取了萧萍、谢倩霓、殷健灵、张洁、李学斌、陆梅、周晴、郁雨君、张弘、唐池子、冯与蓝、卢颖等十二位作家。这几乎是新时期以来上海儿童文学“前浪”和“后浪”的两大最佳阵容。“作家论”无疑更宏阔、具有“一锤定音”的特效。比如论述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就从其作品不断呈现的“动物密码”中抽离出“人性之思”及生命主题,指出其“兽面人心”与审美越界的奇妙结合是吸引少儿读者的特殊魔法。“作品论”则呈开放态势,无疑与所论作家相对比较年轻、创作风格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有关。比如论述李学斌的小说,就从他大量作品中选取了《咫尺天堂》加以分析,因为这正是作家以自身经历反复书写的“在伤痛中成长”的代表作之一。陆梅作为新海派儿童文学女作家,其创作注重表现少男少女“游荡”的精神气质和特殊经历。书中主人公格子热忱而迷茫、敏锐却惊悸的气息跃然纸上,显示出女作家对人物性格很好的把控和开掘能力。

作为新时期以来上海首部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研究论著,该书用历史的、纵向的视角,借助“童年社会学”“儿童心理学”“叙事学”“文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觉和研究方法,来考察分析上海区域儿童文学,对新时期以来上海儿童文学不同以往的、有别于其他省市的创作观念、整体特征、发展态势做了区别和界定,认为上海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整体呈现的开放的、前沿的、创新的创作倾向,必将为其赢得更加辽阔的发展空间。

《新时期上海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研究》作为百年上海儿童文学史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上海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将在未来时间里得到印证并日益显现。

(《新时期上海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李学斌 李燕 等/著,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