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录片创作和传播—— 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  张延利  2021年11月25日08:38
关键词:纪录片

图片从上至下分别为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报、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海报、纪录片《星空瞰华夏》海报。   制图:赵偲汝

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承载着对人类情感和价值理念的呈现和建构,担负着作为影视艺术应有的美学追求和人文关怀

纪录片创作的目光更宏阔,与时代更贴近,讲述语调更平和,更注重用人类共情来打动人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以真实为本质特征的纪录片,因其可信度、感染力和艺术性,容易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文化艺术载体。

题材方面,自然科技、历史文化等主题的纪录片在国际社会较受青睐。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宣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大力推动下,反映当下中国进行时的纪录片日益受到关注,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主题。多主体、立体式的中国纪录片创作和传播格局正在形成。

注重国际表达

合拍合作成为常见形式

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包括推动国产纪录片“走出去”和加强国际合作合拍播出两种途径。

2021年起,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实施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推优扶持项目,每季度对取得较好国际传播效果的优秀国产纪录片予以扶持奖励,加快推动国产纪录片“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目前,一些优秀国产纪录片从创作之初,就将国际传播纳入视野。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聚焦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的《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注重国际化表达,纪录片在国际主流媒体平台播出,并在国际纪录片节展中获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组织拍摄的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推出国际版,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展开了一次感知中华文化的全新探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

中国大地上从不缺乏打动人心的好故事。随着纪录片国际传播观念的不断更新,精准适宜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得到更为有效的运用,中外合拍、合作传播成为纪录片“走出去”的一种常见形式。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创作的作品不断增多、题材日益丰富,合作对象也日益多元。

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讲述全面实现小康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创新采用中外合拍和合作传播的机制,国内外主流媒体平台和高度市场化的新媒体机构同步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英国媒体合作拍摄的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讲述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故事。全片在英国历史学家追寻杜甫生平足迹的过程中娓娓道来,还将杜甫与西方观众所熟悉的莎士比亚、但丁进行比较,这种表达让外国观众更容易理解中国诗人杜甫的伟大之处。由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国家地理等联合制作的考古纪录片《星空瞰华夏》引入卫星遥感成像、数字摄影测量、三维动画等现代先进技术,揭示历史中湮没难见的内容与图景,为促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做出探索。

通过有效的中外合作,运用受众视角讲述故事,突破语境壁垒,找到普遍的共情点共鸣点,使故事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作品也容易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注重效果导向

内外联动实现质效提升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一目标任务给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带来新思路。

一方面,中外合拍、合作传播进入常态化后,对进一步提高合作传播的能力水平,强化合作的效果导向,持续增强和优化中国题材纪录片国内、国际传播的实效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导演合拍的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采用“双城记”平行视角、短视频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两座古都的前世今生与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故事,是国家级电视媒体平台合作传播的范例。由中宣部对外推广局指导的纪录片《重返刺桐城》以雅各·德安科纳撰写的东方游记《光明之城》为引线,从全球视野解码中国海洋文明的东方色彩和时代影响,向世界展现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拍摄的《武汉战疫纪》,作为首部展现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历程的英文纪录片,让全球网友及时地了解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实情况。

另一方面,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推进的背景之下,纪录片已迈入“网生时代”,网络平台不再仅仅是传播渠道,而是逐步通过高度市场化的联合出品、自制、合作等方式,成为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新兴力量。腾讯视频自制系列纪录片《风味原产地》获得海外流媒体平台的青睐。该系列第三部《风味原产地·甘肃》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为世界各国民众认识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扇美食的窗口。

“借展出海”也是纪录片国际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通过参与国际主流纪录片节展,以参展评奖为契机,吸引潜在的合作伙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长江沿线多家省级卫视联合制作的《长江之恋》等优秀纪录片都是通过参与国际主流纪录片节展,从而走向国际舞台。

注重人文关怀

情感共振赢得民心认同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节点,用纪录片讲好百年大党的故事,成为今年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一道亮丽风景。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采用目标受众更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精心译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西、法、阿、俄5个语种共6个频道及各新媒体平台播出,节目在强化全球化表达的同时,注重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取得了较好的对外传播效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制作的《活力密码》以国际叙事语态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的精神,生动擘画中国发展的历史跨越。由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法国合拍合制的纪录片《重返红旗渠》,通过两位旅者的目光,探寻红旗渠的时代意义,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光辉。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将目光对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借助嘉宾讲解,讲述重走夹金山、乌江、琼崖等地的真实体验,生动阐释伟大建党精神。

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承载着对人类情感和价值理念的呈现和建构,担负着作为影视艺术应有的美学追求和人文关怀。纪录片的创作应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着眼于中国题材、中国故事,也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关切,以真切对话打通情感同频共振的通道,进而实现价值认同、促进民心相通。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起,联合多个国际团队共同制作的纪录片《雪豹的冰封王国》,用拟人化视角进行讲述,赋予作品浓厚的感情和人文关怀。节目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开幕式当天播出后,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国冬日的自然之美与文化魅力。由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社解读中国工作室和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合作制作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以一位日本导演在大凉山的个人旅行体验为脉络,讲述大凉山的脱贫故事。导演出色的共情能力和平视的关注视角,让受访者感情流露自然,令人信服。节目在国内外主流媒体上线后,感动了众多中外网友。

纪录片讲述的中国故事,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纪录片创作的目光更宏阔,与时代更贴近,讲述语调更平和,更注重用人类共情来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