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拓展新的时代认知视野的童年叙事 ——略论近五年的童年叙事创作
来源:文艺报 | 舒 伟  2021年11月29日09:40

儿童文学体现了成人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有意识的关注、呵护和培育,是作家和艺术家依据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及审美接受特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作的,有益于他们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从本质上规约了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最高目标和最重要价值取向。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异军突起的儿童文学共同体,成为历史上真正儿童本位的、契合儿童审美接受特征的童年文学表达。在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出现了两种童年叙事走向:以查尔斯·狄更斯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磨难—成长”式童年叙事;以刘易斯·卡罗尔作品为代表的幻想性“奇境—历险”式童年叙事。这两种童年叙事在本体论意义上确立了有自觉意识的童年叙事的基本诗学命题,成为童年叙事的两类文学表达范式。就中国儿童文学而言,从五四前后的儿童文学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壮大,经过一代又一代儿童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薪火相传的不懈努力,具有自觉意识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百年不平凡的峥嵘历程,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版图上不容忽视的东方版块。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儿童文学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自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九代会召开以来,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硕果累累令人目不暇接。

当代童话创作当属最具代表性的幻想类童年叙事之一。从更广泛的视角看,近年来的童话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创作队伍也愈加壮大。张秋生、汤素兰、郑春华、周晓枫、葛竞、王一梅、萧袤、汤汤、郭姜燕、苏梅等作家仍然充满活力,童话佳作频出;迟慧、陈诗哥、周静、常怡、皮朝晖、龙向梅、周公度、木也、慈琪、黄颖瞾、王君心等后起之秀不断推出力作。其中,陈诗哥的《一个迷路时才遇见的国家和一群清醒时做梦的梦想家》、木也的《看见鹿》、慈琪的《我讲的故事都不是真的》、黄颖瞾的《不存在的小镇》、刘天伊的《猫田》、龙向梅的《寻找蓝色风》、王君心的《风的孩子》、周公度的《老土豆》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童话作家对于传统童话资源的发掘,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当代意义的新童话叙事,颇具代表性的有萧袤的《童话山海经》系列和《童话庄子·逍遥游》以及周静的《天女》等。《童话山海经》以当代童话作家的体悟和慧眼去解析神话古籍,将《山海经》原著中简略的条目推演转化为活灵活现的童话故事。从《羽民之国》《夜的守护神》《食火兽》《大蟹》到《童话山海经:凤凰传说》,作者对杂糅的神话因素进行整合与拓展,使其中的神奇意蕴得到升华,同时还阐释了各种自然现象,将远古人文历史和人文地理等因素融于故事之中。《天女》同样体现了古神话叙事与新童话艺术的奇妙融合,用富于诗意的语言和抒情写意的笔法,使一段简朴而迷离的古神话叙事通过童话艺术得以升华。

少年科幻叙事无疑是另一类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儿童和青少年幻想文学类型,既能满足少年儿童的文学阅读需求,又能提升他们有关科学认知的素养和兴趣。吴岩的《中国轨道号》通过少年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叙述,以亦真亦幻的方式呈现了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轨道号”空间站的设计和建设历程。马传思的《奇迹之夏》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少年主人公的生活日常被雾灵山出现的神秘闪光所惊扰,随之发生了少年与史前穴居人女孩的际遇。此外,星河的《炸进时间漩涡》、常笑予的《宇宙牙齿》、赵华的《除夕夜的礼物》、王林柏的《买星星的人》、凌晨的《开心机器人》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更广泛的文化意义看,童年叙事是关于儿童世界与童年精神特质、童年与成长的文学表达。在哲学意义上,童年是个体的,更是普遍的;童年是流逝的,又是可以珍藏、重现的。现实的童年一方面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又受到诸多限制,处于混沌少知的自然状态。童年叙事是对童年人生需要获取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而提供的以文学形式呈现的精神资源,依托童年又超越童年,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和青少年读者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与此同时,优秀的童年叙事作品还需要回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为孩子们提供成长过程中应对时代挑战的勇气和智慧。近几年的童年叙事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和艺术追求,题材的多样性、主题的丰沛性、文类的丰富性以及文学表达的多元化和精湛的艺术追求等,拓展了当代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叙事的广度和高度;拓展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边界,也拓展了儿童文学的文化反思功能和艺术表现空间。下面通过对部分代表之作的列举作一简略审视。

一是形态多样,真切感人的中小学校园叙事。张之路的《吉祥的天空》回溯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少年进入贝府中学后的青春时光,呈现了少年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童年记忆。秦文君的《云三彩》讲述东北农村女孩的求学与成长,她来到陌生的城市上海,如何融入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成为女孩的人生挑战。作品在鲜明的社会场域中生动细腻地呈现了女孩的精神成长。李学斌的《龙抬头、猪会飞》讲述新世纪城乡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少年主人公来到县城上学的经历和成长。刘东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讲述高二少年在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后的经历,围绕少年主人公与家里的一套空置房子的关联展开故事,呈现了他的精神成长。邓湘子的《像蝉一样歌唱》通过湘西南侗族村寨少年的视线,呈现了侗乡大地上发生的变迁。诺亚的《哑江》以湖南湘西城镇为背景,呈现苗家少年们的本色生存状态与曲折多样的成长历程。杨巧的《帽子男孩》讲述十岁男孩的困惑与自我蜕变,从校园和家庭生活两方面同步展开故事,力图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汪玥含的《沉睡的爱》聚焦于校园中一个“另类”少女的经历。王欢的《豆蔻花苞满枝丫》讲述初中阶段的少女少男同学的情愫萌动与心理成长,尤其在中考冲刺阶段的难忘经历,是花季和雨季的青春叙事。

二是生活逆境中的成长叙事。黄春华的《我和小素》讲述特殊时期的少女主人公的特殊经历和精神成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亲情、友情和扶助之情从未缺失,逆境中的少女重获新生。张国龙《麻柳溪边芭茅花》的主人公是生活在川北小山村里的少年兄妹,他们历尽磨难,仍然顽强成长。王一梅的《合欢街》讲述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少女主人公遭遇了生活的困境,妈妈由于家庭矛盾而带着女儿离家出走,过着居无定所的流离生活,走出这黯淡失色的童年时光才能健康成长。张祖文的《寻找特潘塔》讲述一位藏家女孩在生活困境中的成长故事,呈现了藏地生活场景和藏家女孩面对困扰疑难坚韧成长的心路历程。余闲的《三十六只蜂箱》讲述的是发生在大山深处、悬崖之上的彝族村落的巨变故事。

三是表现传统民族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童年叙事。彭学军的《建座瓷窑送给你》讲述瓷都景德镇的童年时光。从瓷板画到雕塑窑,游戏、打闹、竞争都与特殊的瓷文化关联起来。懵懂少知的童年如同瓷坯一般,能够通过生活的窑火焙烧,变得光润、华美、成熟。伍剑的《锔瓷》表现江汉某城镇锔瓷手艺的传承,讲述少年拜锔瓷师傅学艺的故事,通过表现传统手艺人的职业道德操守、工匠精神和民间智慧向民间文化精神致敬,成为富有民族文化精神的童年叙事。小河丁丁的《糊粮酒·酒葫芦》讲述西峒小镇少年和家人自酿糊粮酒的故事,是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文化传承。

四是红色叙事和军旅叙事。张品成的《最后的比分》根据一张真实的落款于1933年历史照片,回溯了发生在80多年前的红军往事。故事集中讲述了红军时代的两场“赛事,”一场是发生在红军学校足球队和中央联合足球队之间的足球赛;另一场是关于“主义”即“信仰”的比赛。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裘山山的《雪山上的达娃》,作为军旅题材的现实主义叙事,小说讲述在西藏边境小镇亚东,发生在幼犬“达娃”与年轻的边防战士之间的故事,军犬的成长之路与青年军人在雪域高原为国守关的经历并行,是带有惊险色彩的军旅叙事作品。

五是关于“人与自然”主题的宏大叙事。徐鲁的《追寻》取材于当代中国科学家的真实事迹和相关活动,依托现实之真,讲述了一个关于追寻和考察以白鳍豚为代表的珍稀地球生命的动人故事。主人公包括科考队成员及相关研究者、湖区志愿者和少年参与者,他们在极具变化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卓绝行动,通过生动形象的少年文学叙事呈现出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有关科学教育、生命教育和地球博物学思想教育的认知价值。刘虎的《高原水怪》通过三代科学研究者的探索、质疑与现场求证历程,讲述了一个由此及彼、柳暗花明、迂回深入的探寻自然之谜和求索事实真相的故事,为青少年读者呈现科学发现之美和构想揭秘之艺术魅力。董宏猷的《鬼娃子》运用“梦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进行开拓创新,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紧密联系起来,为少年读者拓展了博物学认知资源。此外,彭绪洛的纪实性少年探险叙事系列《我的探险笔记》记述作者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历险探索,为少年儿童奉献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有益精神食粮。

放眼当下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作家创作的作品更趋向于映射时代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拷问。就儿童与青少年幻想叙事而言,从“爱丽丝”系列小说、《魔戒传奇》《纳尼亚传奇》到《黑暗物质》《哈利·波特》《饥饿游戏》,再到《赐予者》《分歧者》《迷宫行者》《巧克力战争》《暮光之城》等,作家创作了格调更加黯淡、警示性更加突出的幻想叙事作品。当今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人类社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儿童文学作家要思考的是如何为年轻一代传递深厚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生智慧,让今天的孩子们面对当今世界的严峻挑战;如何引导他们直面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意识地为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危机意识,在认知能力、应变能力、情感审美接受和道德教育等方面获得健康充实的发展,进而有能力、有智慧去发现和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