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川流不息》的“爱”的精神及其意义
2020年张炜出版了他的非虚构新作《我的原野盛宴》,表现了“原野盛宴”提供的“大地故事”、“民间记忆”和“爱的教育”。2021年的新作《爱的川流不息》,又是一部非虚构杰作。这两部书可以相提并论,其中的外祖母、采药人老广、壮壮等,均是与“我”具有最为密切关系的人。如果说前者让人倾听到原野的声音,那么后者则传达出动物的声音,并始终贯穿着爱的情感流淌。饱经沧桑、世事洞明的外祖母,忍辱负重、艰难前行的爸爸妈妈,善良宽容的采药人老广,两小无猜的同伴壮壮,充满人气灵气神气的小獾胡、“花虎”、“小来”、融融等,这一切的人和动物,都对“我”产生生命的影响,给予“我”爱的成长。
《爱的川流不息》呈现了这个世界的四维结构,那就是天、地、人、生物,这里的“生物”其实也是作者笔下的“圣物”。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人的世界,而是充满诸多不可或缺的“生命参照”。“让我们想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生命,它们既与我们不同,又是何等相似。正是这种不同生命的结伴而行,使我们稍稍放心了一些。世界太大了,未知太多了,我们和它们在一起,彼此对视,就是最大的相互关照。”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的生命形态,都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神和魔也不例外。在这部书中,谁是中心?其实互为中心。天和地相对应,“人”和“神”相对应,或者说“人性”存在和“神性”存在相对应,没有了对应面也就没有了自身。所谓的“自我”和“他者”,其实构成互为主体性。正如“我们”和“它们”的关系一样,“恰恰在人生至为艰难之时,它们给予了无可比拟的援助。如果说它们是真正的弱者和他者,那么由它们来陪伴和共度人生,真的是无可替代的、最为可靠的一种选择。”作者笔下的动物,有人性,更有神性,相互参照,共同生存。张炜的写作,是人性的写作,更是神性的写作,内在则是人性与神性的深层对话。
《爱的川流不息》充满理性的思辨和感性的体验,前者不乏批判精神,后者怀抱生命意识。那种经历过生活之后对这个世界及其人生的深刻理解,几乎贯穿这部书的始终。比如说“誓言”,“既已立誓,必有原因”,“背弃誓言,这是多么大的事情,那肯定要产生严重后果。”“每一次背弃誓言,都是因为心理上的全线溃败”。比如说,“正因为深爱,才要拒绝。”比如说,任何实用主义思路的无关本质:“有人总是因为实用才豢养,而仅仅是豢养的关系,又能好到哪里去?在生活中,我们太熟悉什么是‘豢养’了,也知道这其中所谓的‘报答’有时令人感动,有时也极其可怕:被‘豢养’者为了主子而伤害无辜,完全不在乎弱者的痛苦。”可见,“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不仅仅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也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且更为可怕。其中潜在的批判精神,表面自然平淡,实则触目惊心。
林子里有数不尽的美和奇妙,也有意想不到的丑和恐惧,《爱的川流不息》通常在对照中表达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对于生命的体验。正如作者笔下的“运气”那样,“我们小茅屋的‘运气’有好有坏,大林子、蘑菇、春天的花、冬天的雪、各种大鸟、东边的水渠、老广和壮壮、路过的打鱼人、小獾胡、大蝴蝶,好‘运气’说也说不完。坏‘运气’有毒蜘蛛、悍妖、蛇、‘黑煞’、背枪人,这些吓人的东西。”“我们和好‘运气’结成一伙,就不怕坏‘运气’了。”作者笔下的世界又总是充满仪式感,比如中秋节里的丰盛和心愿。“人这一辈子需要不时地犒赏,为了多些欢乐,就得好好过节。没有比外祖母更懂这个道理的人了,所以她最重视节日,只要是节日就不肯放过,一定把它过得像模像样。”当“追月人”爸爸意外回家但十分平静地回答“回家过节”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一场“重新过节”。甚至此前的过节中,外祖父给家里的每一个动物都备下一份礼物。从眼前的融融到记忆中的小獾胡,交叉映现。就像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等篇章,过去和现在,两种场景,两种人生,那种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追忆和心灵默契,面对现在又何尝不是一种留恋和一种哀挽?又何尝不是一首牧歌。
《爱的川流不息》这部书的主人公是谁,是融融还是小獾胡,是外祖母还是“我”?好像既是又不是。与其说是某一个具体形象,倒不如说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爱的氛围,是爱本身,是爱的川流不息。当然,其间也伴随着爱的离散:“所有这些朋友,它们有的走失,有的痛别;有的最后不知所终,有的忍痛放回林野;也有的在病危时节,出于动物们特有的巨大自尊,竟然独自逃入了人所不知的角落里,就此消逝。就这样,我们与它们总是非正常分离,经历一场场撕扯之痛。”
另一方面,有爱就有恨,但关键是“看看爱多还是恨多?”“先说可恨的:下杀狗令的人,伏击外祖父的人,‘黑煞’,毒蜘蛛,悍妖,打死许多动物的猎人。我数了一遍,大约是六七个。再说可爱的:外祖母,爸爸妈妈,壮壮和爷爷,小葡萄园的老人,小獾胡,野兔,鸽子,老广,‘花虎’,美美,旺旺,‘宝物’,刺猬,月亮,大片菊花,马兰草,白茅根和上面飞的大蝴蝶。我最后不得不承认:可爱的太多了,多到数不过来。”这里,作为抽象存在的“爱”和“恨”,在孩子眼中被具象为可以明确感知、可以实在把握的生命形态。如外祖母所进一步说的那样,“人的心里,当爱和恨一样多,就算扯平了;当爱比恨多,那就是赚了。孩子,你赚大发了!你今后要时不时地像今天一样,从头数上一遍。”爱恨情仇,即便终究要消逝于时间,但仍然不能否认爱的意义。“时间里什么都有,痛苦,恨,阴郁,悲伤;幸亏还有这么多爱,它扳着手指数也数不完,来而复去,川流不息。唯有如此,日子才能进行下去。有了这么多爱,就能补救千疮百孔的生活,一点一点向前。”其实,爱恰恰是对于“痛苦”、“恨”、“阴郁”、“悲伤”等等负面情绪的超越。当爱上升为不可抗拒的“爱力”的时候,就会产生无私的爱,终究“有爱的人才有无数的粮食”。
一切都是因为“爱”,即使爱非所愿,也要在所不辞。《爱的川流不息》的最后篇章是“川流不息”,不禁发出反向追问,“如果所有的爱都有一个悲凉的结局,还敢爱吗?可是没有爱,为什么还要生活?生活还有什么意义?那只能是折磨,一场连一场的折磨。我们不要那样的生活。”这岂不是此前的长篇小说《独药师》中的核心命题吗?养生世家追求养生和长生的使命在“爱欲”和“革命”面前遭遇动摇、受到质疑,如果没有了爱,别说在革命面前,就是在生死面前也没有意义;如果没有了爱,不仅养生失去意义,长生更没有任何意义。
爱是无可比的。《爱的川流不息》从《我的原野盛宴》中来,到《独药师》中去,显现出“爱”的博大精神及其永恒意义。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山东大学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