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花落满后地湾山坡
一
仲夏,沿途风景不俗。上山路盘旋曲折,凹凸不平,颠簸之中,偶见三三两两农人,顿时,我产生了归家的感觉。峰回路转,夹峙在郁绿的松树、灌木之中,高处,那么宁静、虚远。四周都是开阔的青山,狼毒花开着,还有百合和洋芋花,村庄,总是在你走累了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你眼前,供你歇脚落座。
村庄叫后地湾,地处甘肃临洮县太石镇,村子里留守的老人就坐在村口的砖砌花池前晒太阳。
村庄的后山坡上种着百合,一位叫杨国平的83岁的老人坐在百合地前抽着自制的纸烟。他抽烟的姿态有点小酷,为了配合人们照相,他表情丰富,甚至不时做一个鬼脸。
就冲此刻的样子,杨国平年轻时一定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后生。
杨国平来山上看他种下的党参,党参是一味中药。村子里的人盘根错节的情感是土地。土地和人们掰扯不开的是庄稼。不知道从什么年代起,农田撂荒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了百合和一些中药材。种这些植物比粮食来钱快。当然,现在因为有扶贫单位供给,白面、大米、食用油都是户户有余。
后地湾村位于甘肃临洮县太石镇东北部深山区,海拔2650米,地处马啣山半山腰,马啣山高寒阴湿的气候特征,使后地湾村成为离兰州最近——仅40多公里的清凉地。
“使人最难过的日子过去了。”
村口晒太阳的70岁的杨国珍笑着说。
如果不了解乡村,乡村的悠然与放任,在千篇一律的枯燥生活中,能够得暇开个小差,抛开纷扰的世事,将自己放牧在悠幽的山林,置身于陌生的乡道,呼吸一口濡湿而清新的空气,确是一种难言的乐趣。
但是,后地湾从前的生活,村子里唯一的主干道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路边山上落石时有发生,山上的人们出山一次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些时候要等上一年。地里秋收的农作物基本靠人一点一点背到家里,人是地的劳力,劳苦一辈子不一定能娶上媳妇。用女孩子给儿子换亲是那时当地的风俗。
从前的日子太苦,尤其是冬天,雪地上重重叠叠的低矮的土平房在积雪之下已看不清眉眼。钻天杨纵横交错地分割了连片的村庄,它们光裸的枝桠凝固在乌灰的空中,整体上保持着爆炸的姿势。一只乌鸦从老牛背上飞起,将苍凉的聒噪带向远处,四顾无人,因为太冷,连空中的炊烟也打着寒颤。
稍一深入,每家每户换亲的故事让人听起来好生难过。
从前的故事是后地湾村一块隐秘的伤疤。
杨国珍说,现在,村子里的老汉天天闲得晒太阳。上面种党参的是我二哥,抽烟厉害,一辈子不停歇地抽。83岁了。叫杨国平。我是杨家老四。以前种地,全家7口人30亩地。包产到户那年我父母都还活着。那时我有皮肤病,不能挨土。地里草多,锄地都锄不出来。那时候分家,爸爸妈妈跟着我,可怜我,跟着我是想帮扶我,因为,能带过来两个人的口粮地。其实山上的土地从来都不好好长粮食,只能种洋芋、麦子和青稞,青稞磨面吃。山里人靠天吃饭,每一年都有暴雨和冰雹。过去天旱不下雨,下了雨留不住水,粮食不丰收,还要交公粮。年年吃救济,国家每户一口人救济10斤苞谷,那些年国家也穷哇。我只上过小学4年级,小学没有毕业,身体长成了,读书是花钱生意,种地打粮食是根本。眼光短浅,还是穷哇。日子转变在包产到户后。我的大孩子娶媳妇都是我女儿换下的亲,换亲花了6000元。那时的6000元比现在的6万元还多。那时最大的票子是10元票面,50元、100元没有,借钱贷款,一堆钱搭配女儿送往山外,换来一个知书识理的儿媳妇。
后来赶上了好时候,我老二孩和我说,爸爸,我要自己娶媳妇。他果然是自己娶了媳妇。那是因为他离开了后地湾。
农村人的评判标准就是,不种地就是有出息了。
现在退耕还林都有20年了,已经没有土地种了,没法往地里下力气了。在城里替娃看孙子,夏天带着孙子回来避暑。和从前比一碗饭都吃不动了,过去干活一顿饭三四碗,脑袋大的碗。过去吃洋芋糊糊,这地方凉得很,吃多了烧心,吃少了饿肚子。
土地撂荒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如果家里没有人种,就委托集体种,公益性质种。现在地里的油菜长成了,谁想收谁收。做梦都不敢想。
社会是真好了呀,城里人不上班拿不上工资,可后地湾农民不用种地就可以有粮吃。啥时候有这样的生活?开天辟地。可惜我老了。
黑衣黑裤,说话时很惋惜自己的年龄。大红粉红的月季在他身后开着,又一位老人走过来。远处几只鸟,一声接着一声鸣叫,干干净净的空气和村庄,有几个放学的小孩子背诵着唐诗跑来,诗和童话的气息就在后地湾街道的空间里弥散开来。
二
四围的山开阔得无法想象,大地与心境皆无寸尘。陪同我的是后地湾驻村干部牟旭东, 1984年生人,军转干部,当了12年消防兵。
你们认识他吗?我问。
熟悉,天天见。
牟旭东说,他们天天在这里晒太阳。牟旭东本来想到基层锻炼,结果在地方干了两年。
我说,经常有人来帮扶,会不会让老百姓产生懒惰情绪?
他说,有。
70岁晒太阳可以,年轻人不能晒太阳。人都有懒惰思想,是村庄都有懒汉。驻村干部不是天天在村上溜达,是发现每家每户的问题,解决问题,有懒汉出现要说教他们去干活,人不可以吃老本,更不能吃公家。农村的条件一家和一家不一样。发现一个矛盾,解决一个矛盾,只要让懒汉把过日子的心劲提起来,什么矛盾都能化解。
他指着脚下的路说:“这条路叫国培路,为纪念一位故去的老人,村子里人自发修建。故去的老人叫张国培,1932年出生于后地湾村张家山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生死攸关的威胁。“三八线”烽烟骤起,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奋力冲杀。朝鲜半岛的炮火砸在张国培和战友们的心上。他们星夜兼程,奔赴战场……
心中有信念,战斗不怕死。一次战斗中,机智勇敢的张国培炸毁美军坦克3辆,此战张国培荣立一等功。子弹擦过头顶,头皮卷起半边。战场上捡回一条命。
1988年,张国培回到阔别已久的后地湾村张家山头老家看望父老乡亲时,看到泥泞的土路傻了眼。当时,普银公路刚好竣工,但是受时代和条件的限制,后地湾群众出行还是非常困难。为了解决家乡父老出行交通不便的问题, 1989年,张国培四处筹措资金购买客车,申请开通了从临洮县城途经普银公路至兰州市文化宫的长途班线。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这是老一辈人的情怀,老一辈人的格局。
这是老一辈人的不计功名,老一辈人的榜样。
后地湾有班车可以开到川里了。57岁起,张国培不顾路途遥远和艰辛,自己开着大班车往返于临洮和兰州之间,安全准时地为普银路沿线群众服务。这一开就是15年。车票有记账也有现金,一年到头群众的心里有本账,他的退休金全贴补了家乡的道路。
2005年9月22日,张国培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后地湾村张家山头老家,时年73岁。张国培用一生,回报着国家、回报着组织、回报着家乡。淬火成钢的精神品质,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张国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亲人晚辈。后地湾村自发组织修建了后地湾村这条最短的路,为的是纪念国培老人一生的无私奉献。
以前的人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吃饱肚子不生事,现在不行了,老百姓从地里找不出太多的钱,纷纷进城。
退耕还林余剩的地除去种百合,还种了暴马丁香、紫叶稠李、牡丹、芍药。
“生活富裕”的目标,彻底改变了“人养地方、地方不养人”的后地湾村。后地湾从前虽然是苦熬日子的穷困生活,可变化中的后地湾的故居旧境又激活了城里人的往昔记忆。
如果没有欣赏过大地上的山川和落日的壮丽,没有倾听过林木间的寂静和风声,如果不曾领略土地化育和接纳万物的宽阔胸怀,如果大地本身不是坚实如恒,我们怎么能够感悟反复呈现的乡村季节?正是建立在血缘、伦理根基上的土性文化养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留守在后地湾的村民这时候正在百合地里把百合的花剪掉。种百合,叶子长得好,根系不发达,根系长得好,花必须掐掉。
后地湾的大地上铺满了百合的花,四围的山河岁月,而眼睛所及、心目所及,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成了诗。
(葛水平 第十次全国作代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