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塑造时代新人 书写人民史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之二
来源:文艺报 | 辛文岩  2021年12月17日08:10

为人民而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属性,为广大作家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精品奉献人民指明了方向。

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生动谱写时代与人民的新史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回顾过往,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由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立足当下,气象万千的时代画卷是由中国人民共同绘制的。万涓成水,汇流成海。正是因为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才得以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在奋斗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彰显了创造历史的火热激情,汇聚起来就是一部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书写这些伟大的创造主体,记录他们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是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不断证明这样一个真理:只有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新时代的作家要不断地从时代巨变中汲取创作灵感,用多样的笔触描绘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表现人民群众无限丰富的内心世界,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史诗。

文学创作要歌颂人民,刻画出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经典形象。既然历史和时代是由人民所创造的,那么我们的文学创作就要“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他们有梦想与希望,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新时代的作家要倾听人民的真实心声,用生动的文字把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转化为对人民的美好献词。在对时代和人民的书写中,作家们要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展现人民群众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热情、甘于担当和奉献的高尚情怀以及昂扬奔向新征程的精神风貌。“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新时代作家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拼搏者、英雄等各类形象,不断丰富经典形象画廊,让读者在这些艺术形象中感受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气象。

文学创作要扎根人民,在深入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与创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气象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在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广袤大地、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正在向每一位作家发出召唤。广大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迈出书斋阁楼,走出方寸天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深入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人民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让自己的心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需要有相关机制的扶持和激励,更需要作家将之视为一种内在的要求和主动的行动。新时代的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广大作家要主动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主动深入人民生活的现场,抓住那些有意味的细节,把握斑斓多姿的生活色彩。同时,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中,扩大自己的胸襟,提升创作的视野,使自己的思想更具穿透力。

文学创作要鼓舞人民,以优秀作品倡导健康文化风尚。现实生活是多元的、复杂的,作家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用精彩的笔墨聚焦那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用文学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针对一些不如意的东西和丑恶的现象,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人民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马克思说过:“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发挥着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它们不仅留存在书页上,更镌刻在人民的心中,滋养着一代代的读者。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