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写出一部部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
来源:文艺报 | 王久辛  2021年12月20日09:08
关键词:伟大史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审议通过的《决议》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明》发表之后,我反复学习了多遍。《决议》和《说明》揭示了建党100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发展壮大的历史必然,阐明、贯通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之所以能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作为一个诗人,我认为把握好、贯彻好这三个逻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诗歌创作的本质推动力,就是从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中得来的。只有深刻地理解、把握、运用好这三个逻辑,才有可能创作出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有助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优秀作品。创作优秀作品的终极目的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向文明的、人民群众满意的美好生活前进。当我们的作品具有了这种推动力,我认为就是贯彻了人民至上,就是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除此,诗人的创作与创作的作品,还有其他什么更功利的目的吗?我以为,是没有的。

最近,当代诗歌理论家谢冕先生在诗人刘笑伟的诗集《岁月青铜》序言中,针对当前诗歌创作整体,征引了钟嵘《诗品》中的一段话,即“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并从“风云气”的角度肯定了刘笑伟的诗歌创作。为什么钟嵘说“风云气少”就是“下品”?谢冕为什么在今天又重提这个观点?在我看来,钟嵘似认为单纯地写儿女情是“譬如朝露”式的转瞬即逝,没什么意思。而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提起这些话语,是希望我们的诗歌要体现时代的风云气象,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自我的小天地。的确,诗歌创作常常要从小处着眼,甚至是从细微与瞬息的感觉出发来创造,这是诗歌写作的一般规律。但是,从小处、从细微处、从瞬息处着力,也一定要能深入其中,创造出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来,而不是没有寓意、没有象征、没有超越的“从小到小”,甚至陷入历史虚无而不能自拔。我认为,在诗歌创作中,要把“风云气”写出来,写出与时俱进的,甚至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之作,就必须深入到那些改变人类命运与推动时代前进的现实生活,投身于驱动时代向前的最本质、最核心、最重大的生活内部,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波澜壮阔的现实史诗的内在力量与内在的逻辑性,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地书写好、揭示好历史现实向前发展提升的必然走向与趋势,使我们的作品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能够有助于推动历史前进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而不是那种不痛不痒、小打小闹,更不是反向而动,甚至成了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式的“作品”。所以,我们一定要真正地把握好历史的、理论的与实践的大逻辑,从而更好地推动我们的诗歌创作的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缺少“风云气”。为什么不能少?因为任何动人的故事,都是在时代的大氛围、大环境、大背景中产生的,是时代本质的必然反映。可以说,越是激动人心的,就越是体现了时代的本质。不存在完全脱离了时代的伟大作品,即使是纯形式化的探索与试验的作品,也仍然摆脱不了时代语言与时代语境的自然流露。我认为,不能反映时代本质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翻遍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概莫能外。基于这样的原因,钟嵘给张华的诗歌批了一个“下品”的结论,而谢冕则急切地大声呼唤诗歌的“风云气”。这是这位“壮心不已”的诗坛“老骥”,面对新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发展,发出的期盼殷殷的撕裂玉帛式的玉振金声。

联想我们党百年来的苦难辉煌、新中国七十多年的艰辛历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勇敢探索,我觉得,这其中必定蕴含着巨大的思想逻辑与精神能量。有前因,就必有后果,因果贯通一气,才有人间奇迹。我们说,天上不可能无缘无故地给你掉下个港珠澳大桥,地下也不可能给你突然钻出一列高铁列车直达远方。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中国的产业工人、农民,乃至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这其中有多少人性的长歌、人道的交响、文明的画卷还没有被抒写?历史与现实在等待着诗人,期待诗人有更多创作灵感。我以为,我们当代的诗人还有很多很多震撼人心的史诗没有写出来。我们创作的诗歌作品,还不能与我们的时代、与时代英雄的伟业相匹配。虽然有许多诗人在过往的百年新诗史上,留下了闪光的名字,写出过不朽的经典,但是在我看来,面对新时代宽广厚重的精神财富与飞速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需要有新的诗意创造。

连日来,我反复阅读公报、《决议》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明》,感慨万千。伟大的新时代呼唤着伟大的诗人投入伟大的历史与伟大的现实,无须气馁,前路四通八达,创造正未有穷期。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巨大的时空等待着我们当代优秀的诗人们去填写、去创造,去写出新时代的经典,我们的未来才充满了值得我们期待的希望和值得我们奋斗的可能性。而只有写出一部部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那些创造了不朽业绩的英雄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