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守正创新开拓军事文学新境界
来源:解放军报  | 王龙  2021年12月25日09:57

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对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做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阐述,深刻揭示了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创新的内在联系。习主席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这些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的深刻内涵,对我们守正创新开拓军事文学创作新境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近年来,军队文艺战线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军队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追寻姓军为战初心本真,加快推进转型重塑,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精神状态呈现新面貌、为兵服务取得新成绩,呈现出重整行装、扬帆启航的崭新风貌,为强军兴军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军队文艺在形式创新、空间拓展、传播力度上,与热火朝天的强军实践,与官兵渴望的文化需求还存在距离。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和全媒体条件下,军事文学的生存空间、表现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的强军时代渴求深度解读,传统文学受到挑战,艺术表达需要不断创新。军事文学面临着模式化有余,个性化不足;脸谱化有余,时代性不足;作品量较少、传播面不广等问题。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强军伟业,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创作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突破对军事文学碎片化、功利化的理解,站在新形势下建构中国军队话语权的思想高度,重新调整军事文学创作观念和思路,为塑造国家形象、军队形象贡献力量。

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一名作家创新突破的艺术勇气有多大,往往决定他的作品能够走多远;作家站得越高,他塑造的人物就看得越远。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李白、杜甫之所以为“诗人之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沈德潜《说诗晬语》则以“襟抱”名“胸襟”:“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首先是在创新的主体上,习主席指出,“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目前,新生代作家在描写讲述宏大壮阔的强军实践时,整体力量还显得比较薄弱,无论写人或叙事,仅仅是一种“实录”或“状写”,一些局部描写不能说不生动,但整体开掘上还缺少推窗见海、洞察全局的深刻作品。新时代军事文学创作要勇于承前启后,突破前人,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尊重与肯定,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过去的一些战争文学由于想象力有限,形成了“五老峰”——老题材、老人物、老语言、老情节、老结构,创新性不够。今天军事文学也产生了很多模式化、套路化、呆板化的“新八股”。很多现实题材作品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印象,暴露出一些作者对主旋律和时代精神片面、狭隘的理解。

习主席在论述创新的意义时,引用作家柳青的话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文学创作既要避免照搬跟风、克隆山寨,也要避免复制自我、抄袭自我。创作是不断追求超越的田径赛。面对今天风雷激荡的强军伟业,我们正处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位官兵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承担者和见证者,都是挺进在强军征程上的平凡英雄。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文艺作品,离不开对人性、人情、人文的关怀追问。我们军队作家要善于从小关节处见大境界,于无声处听惊雷,去发掘那些平凡之中的伟业,细节之中的宏大,琐碎之中的辉煌,通过讲述平凡人的酸甜苦辣,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展现非凡,让新时代官兵英雄形象在人民心中焕发新的光彩。

其次是在创新的方向上,要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激发军事文学创新的活力。习主席强调,“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一个作家如果把握不好创新的理性尺度,缺乏社会责任担当,他无论写什么作品都不会自成高格,也绝不可能写出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当下,我们要对军事文学创作的两种极端保持警醒。无论宏大叙事还是回归平凡,只是叙事方式、创作风格的不同,而不能用片面替代整体,肢解英雄的主体形象。当前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在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做另类解读与戏剧化处理时,有的把“人文叙事”极致到“戏谑庄严”的地步,有的存在英雄形象被泛娱乐化、粗鄙化、草莽化的现象,这些显然是对文艺创新的一种误读,使所谓创新走向“猎奇”的极端。

我们需要认清,文艺创新的方法有千百条,但艺术的本质却不可背离,必须把握好文艺创新的方向和尺度。军队英雄人物身上折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芒,不仅是引领先进社会潮流的一面明镜,也是高蹈于现实之上的一面旗帜。让“英雄”回归“平凡”,是为让大众真切感受英雄的不平凡。今天,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军事训练改革、武器装备更新、官兵主体成分改变等,都为军事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素材。军事文学要把创新“标尺”定在确保战斗力提升上,把创新“准星”瞄在时刻准备打仗上,创作出更多新时代的英雄人物,拿出更多凝神聚气的优秀作品,激励广大官兵的强军意志,培育新时代战斗精神。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军事文学创新,不但要适应新的使命任务要求,还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以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实现新的跨越。

第三是在创新的路径上,习主席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文艺创新是一项艰巨劳动,绝无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终南捷径,绝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跟风逐名。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史家开具三个条件:史才、史学、史识。正因有了这种研究历史的公正之心,才能锻炼出自己独有的史识、史鉴、史胆能力。

面对改革强军惊涛拍岸,面对形势任务深刻变化,军队作家不转型不行,转慢了也不行。这是一场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代大考”,更是一场检验能力、觉悟和境界的“精神大考”。全程记录改革强军的伟大历程,巨笔微雕人民军队的历史画卷,我们承担着远比前人更加艰巨复杂的时代重任,也肩负着无比光荣的使命担当。在这个过程中,强军征程中的许多选题都具有重大价值,文艺创新面临亟须填补的重大空白。如何突破目前军事文学存在的创作瓶颈,反映军队改革的伟大进程,回答人民群众对改革强军的热切关注,新时代军队作家担负任务之重前所未有,转型重任之大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像当年前辈作家到边境一线去采风生活一样,组织作家“北上南下”“追赶兵车”,打破建制、混合编组、深入基层,不是以“创作员”头衔去采访,而是以“战斗员”身份去体验。唯其如此,军队作家才能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创新体系和文化自觉,用更雄阔生动的语言讲述当代军人的喜怒哀乐,讲述人民军队的光辉征程,以坚定步履迈向打赢未来战争的文学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