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毕飞宇、丁帆为淮安市淮安区作协创研基地揭牌
来源:江苏作家网 | 俞丽云  2022年01月17日14:36

2022年1月16日,淮安市淮安区作协创研基地揭牌仪式在淮安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丁帆,淮安市政协副主席范更生,市文联名誉主席赵恺,淮安区委书记张笑等为创研基地揭牌。

淮安区作协创研基地位于风景秀美的里运河畔,占地500平方米。张笑在揭牌仪式上致欢迎词,介绍了淮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创研基地的设立目的。诗人赵恺现场朗诵了原创诗歌《壮歌行》,“一百条路,一千条路,择定一条,义无反顾往前走。/走向独特,/走向尊严,/走向人类精神的制高点:人性。”以诗歌的形式,发出了诗人的创作宣言。

毕飞宇

毕飞宇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淮北大地的感情,对淮安区作协创研基地揭牌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他用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勉励当地作者,“伟大的盲人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他说当作家写作的时候,他总是写他能写的东西,而不是写他想写的东西。”“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我愿意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不要写想写的东西,要写能写的。什么样的写作让你们开心幸福,你们就写什么。祝福你们。”

揭牌仪式后,举行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大运河文学建构——毕飞宇、丁帆文学创作对话会”。对话会由淮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祁素娟主持,毕飞宇、丁帆与淮安当地的中青年作家代表、文学爱好者等进行了一场文学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当地作家就区域文学写作问题接连提问,他们迫切希望参与大运河文化的文学书写,但对于如何将地域特色融合在创作当中仍然倍感困难。

丁帆指出,在历史的、人性的、美的三个写作要素当中,“我现在把人性放在第一位。”他以毕飞宇、贾平凹、汪曾祺等人的作品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一个作家,尤其是小说作家,不把人性放在第一位,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站在这个角度审视地域写作话题,丁帆认为,作为生长在大运河边上的作家,“你的语言、你的风景描写、你的人物描写,自然而然地就带着家乡的羽毛和基因”。大运河只是一个地标、一个名词,作家不能局限于这个定义,不能局限于地理性的运河和淮水,“一定要是在这里面设置一个人物、构造一个情节,形成一个连接点。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怎么写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比如儿童文学,作家不能被定义和概念束缚了自己的创作,“我觉得还是从人性的角度写儿童的那种天性”,写儿童看待世界的独特眼光。

毕飞宇则以赵恺的《第五十七个黎明》为例作了具体分析。“他写的是什么?写的是长安街,长安街上的车、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碑……这些意象和运河有什么关系?”毕飞宇说,“生活在淮北大地上的人有这样的特征,那就是爱家、爱生活、爱美食,爱丈夫、爱妻子、爱女儿、爱儿子。”这样一个人走在长安街,被一辆婴儿车点燃了诗情的火焰,“是运河边上的淮安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爱生活的文化,导致了这首诗的诞生”“我之所以用赵恺这首诗为例,就是要说,写你们最熟悉的东西,能写什么就是什么,千万不要勉强自己。”

丁帆和毕飞宇还就写作距离问题与当地作家进行了交流。丁帆认为,作家如果只限于认识自己的家乡,没有其他辽阔的空间作为参照系,一定写不好家乡。毕飞宇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指出,“一个作家一定是坐上飞机、俯视大地的时候,才能把区域文化写好。”他以“目光”为喻,两个人靠得太近,鼻尖碰鼻尖,目光就会消失,“如何处理好你和区域的距离关系,我觉得这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