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绽放在青藏高原上的杏花
来源:文艺报 | 赵有年(藏族)  2022年02月09日12:23
关键词:青藏高原 扶贫

作为文学创作类型中的“重器”,长篇小说的力量是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因此,探讨长篇小说的创作手法,更有示范作用。

莫言先生在他的《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中谈到:“把长篇写长,并不是时间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相对于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对人的命运、背景的交换、时代的更替的表现更为突出,对结构和语言的把握往往有另外一种标准,也就是人们衡量一个作家是否训练有素的标准。

最近几年我阅读青海本土作家的小说,发现青海也有一批优秀的作家,我个人喜欢陈元魁的长篇小说《麒麟河》,井石的长篇小说《麻尼台》和中篇小说《湟水谣》,梅卓的长篇小说《太阳部落》《月亮营地》,以及海桀的小说。翻开他们的任何一本作品,都有深深的河湟乡土印记,也就是他们常说的,满书的“洋芋焦巴味儿”。在他们的作品中,河湟乡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和展现。

正是在这些本土作家作品的熏陶下,我也逐渐酝酿长篇小说创作。可是由于本职工作的限制,一直没有得到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体验民情、寻找素材的机会。直到2018年组织抽调我去一个叫关加的村子里驻村搞精准扶贫工作,才得到了一次切身体验农村农民生活的机会。就从那一天起,我开始搜集素材,准备写《石头村里杏花开》这部长篇小说。

十几年前,丹巴为了爱情自愿申请到石头村里当包村干部。石头村当年因草山纠纷,与周边村子发生矛盾纠纷,之后村民到北京上访、扰乱换届选举,一系列行为惊动了省委,石头村一夜间在全省出了名,丹巴眼睁睁看着石头村从当年的先进沦落成“后进村”。同时他自己精心酝酿的爱情也以失败告终,未婚妻出嫁后,老村长想把女儿嫁给丹巴,又被老村长陷害,差点儿丢掉了工作,最终被他现在的爱人和同学们搭救,才走出了石头村。为了搞扶贫攻坚工作,丹巴被阴差阳错地抽调到十几年前他栽过跟头的石头村做第一书记。他不愿意再次踏进刺伤过自己的石头村,可他不能违背组织的安排,只好硬着头皮又一次踏进了石头村,担负起了扶持石头村脱贫的重任。十几年后再次踏进石头村,他看到石头村由于受当年坏名声的影响,村里十多年来没有实施任何的项目,依旧保持着破烂不堪、贫穷落后的面目。小说讲述了在第一书记丹巴等扶贫工作组的帮扶下,石头村的村民们拔穷根、摘穷帽,利用扶持资金、开展扶贫项目,认亲帮扶,加快石头村的经济发展、加强石头村社会安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发扬革命传统,打赢了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揭示了“扶贫先扶志,攻坚先攻心”的精准扶贫理念。

摆脱贫困,改变农民的命运,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持续推进并完成了这一使命,打赢了这场艰巨的脱贫攻坚战,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文艺创作的富矿。文学作品对“乡土中国”变革成就的讲述属于重大现实题材创作之列,乡土题材的重大性体现在文艺创作需要紧扣时代脉搏,从中开采并提炼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找准时代精神的内核及其深刻意义。走上小康之路的“乡土中国”如何丰富自身的价值内涵?新时代的乡村故事如何准确映射当代人对公共生活、时代精神、社会理想的理解?这些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命题,也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命题。因此,回溯并展望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发展,需要以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与文化建设为坐标进行解读。

近年来,响应国家发展政策的扶贫小说、乡村振兴小说进入高产期。其中一些制作精良、别具特色的作品在不断提升主流作品的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同时,还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及农村治理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总结,特别是对农村未来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思考和讨论,这些成为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新主题。比如《驻村笔记》取材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寺门村扶贫工作队员和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讲述了枫香镇花茂村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到“百姓富、生态美”的蜕变,以及新时代干部群众战贫困、奔小康的生动故事;以及讲述科尔沁草原上脱贫攻坚故事的《枫叶红了》、讲述凉山彝区脱贫攻坚的《金色索玛花》、讲述西部某乡村脱贫致富的《一个都不能少》等等。这些文学作品都携带着乡村社会经山历海的历史记忆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诉求,乡土故事在今天再度成为文学作品创作的焦点。期待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乡村叙事,能够通过更丰富的作品,充分发掘题材内涵,以此形成一种文化推动,促进中国故事的传播和中国理念的推广。

这些反映扶贫工作的优秀文学作品,鼓舞和激励我执笔写下这部反映青藏高原的扶贫长篇小说。

我去驻村的村子本来就是个有故事的村庄,在长达三年的驻村时间里,我边搜集素材边潜心创作,把所搜集到的素材都写进了《石头村里杏花开》中,初稿出来时发现小说字数居然长达40多万字。后来经过多次修改,申报了2021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项目。这部作品经过专家推荐有幸入选项目,同时得到了《民族文学》杨玉梅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极大地提升了作品规格,这部小说才有了问世的机会。

这是一本献给青海海南这块圣洁土地的长篇小说。或者说,这是一本献给那些带领群众从贫困走向小康社会的扶贫工作者和第一书记的书。因为这本书的原型,正是诞生于青海海南州这片圣洁土地上的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物。

但是,小说毕竟是虚构的。正因为小说的这一特质,所以这本书,写的又不仅仅是某个先进人物。书中的主人公丹巴,可能是我自己根据心中奔走在基层农村一线搞扶贫的第一书记的形象塑造出的理想化的第一书记,也可能是我从千千万万第一书记的形象中抽离塑造出的一个第一书记,他身上汇集了许多我听到或见到的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遭遇,并不是以哪一个人为原型。

有时候,小说的创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正像齐白石老先生说的,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在似像非像之间。《石头村里杏花开》中所发生的往事,基本上是我所驻村子里发生的事件,主人公丹巴和娘吉的爱情,既有些真实,又有部分虚构。这部小说,有一半是现实中的人物。

感谢“中国少数民族之星丛书”项目,感谢作家出版社,感谢指导老师,他们以极大的胸怀包容了我,出版发行我的这部小说。同时,也要感谢跟我并肩协作的那些第一书记,感谢与我在一个战壕里奋斗过的同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