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舞剧创作的当代审美视域 ——观广州歌舞剧院新创舞剧《龙·舟》
“赛龙舟”是我国汉族在丰沛水域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舞剧《龙·舟》是广州歌舞剧院继《醒·狮》之后推出的第二部原创舞剧,这部现实题材作品讲述了当代“龙舟人”发扬同舟共济、奋勇拼搏的精神,努力让中国“龙舟”走向世界的故事,于2021年12月8日在广州大剧院首演。该剧艺术总监史前进,编剧铁涵,总编导钱鑫、王思思,作曲王喆,舞美设计刘科栋,主演周芯羽、依力凡·吾买尔、李奥、庞冠宇、李齐伟、陆宇景等。
现实题材舞剧创作的两大难点一是如何选择适合舞剧表现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二是如何满足观众对于作品“真实性”的认同感。“龙舟”题材有其特指性,但“龙舟人”却有着当代普通人的共性,“龙舟教练员、运动员”的身份标签外,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成败得失,有喜怒哀乐。舞台呈现如果缺少这种当代生活的真实感,是很容易被观众识破而遭诟病的。
观看该剧时,总会联想起一些竞技体育题材的文艺作品,比如电影《女篮五号》《夺冠》等。舞剧《龙·舟》敏锐地抓住“龙舟”在当代的“身份”变迁,并以此作为背景进行舞蹈化的戏剧表现。故事的开端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剧中几位主人公,爷爷以及正当少年的李尖尖、奥哥、龙霄、苏沫等在电视机前目睹了中国队在比赛中的失利,热爱“龙舟”的他们在落寞中有了对未来的约定。接下来,戏剧发展就按照“召唤”“训练”“冲突”“出走”“回归”“夺冠”这几个方面顺序展开。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该剧的戏剧叙述是线性的,对于其中的一些具体情境也会有多时空的立体化处理,从而帮助观众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
本剧的舞蹈编排也很精心,现代生活化的舞蹈语汇贯穿始终。为了让“龙舟队员”的动作更加标准和专业,剧组特别邀请了专业的“龙舟指导”和“武术指导”,使舞台表现的真实与精致唯美的艺术效果兼具。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年轻人都有着一种接地气的美,青春蓬勃、活力四射,充满时代气息又质朴可爱;爷爷是几位年轻人的主心骨,其形象亲切慈祥,更有关键时刻的通达和坚守,是智慧老人的典型。这些人物的个性特征通过具体的人物造型、舞蹈动作设计,在戏剧的推进过程中得到了自然和准确的展现。
剧中有两条戏剧线索,一是以主人公们为代表的几代“龙舟人”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大主题线;二是尖尖与奥哥、龙霄之间的情感冲突线,这条辅助线对于丰富戏剧情节、丰满人物性格也有着重要作用。两条线的展开多是通过对人物关系的细腻解读来实现的。剧中,爷爷既是李尖尖的祖父,又是四位年轻人少时学习“龙舟”的师父,所以当奥哥和龙霄陷入人生选择的矛盾纠结时,爷爷就成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四位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微妙细致的差别,这在不同的舞段中都有比较准确的体现。序幕中,尖尖对三位同伴的态度已为之后的戏剧埋下了伏笔。在“召唤”一场戏中,尖尖分别去香港、顺德、澳门邀请龙霄、奥哥、苏沫加入“龙舟训练队”,与龙霄见面时,龙霄激动地上前拥抱尖尖,尖尖对他的热情虽有所回应,但在情感上却是疏离的,而在见到奥哥时,她却充满热情地扑向奥哥,奥哥也惊喜地张开怀抱回应,两人深埋在心底的情愫在这段互动感、默契感很强的双人舞中有了较清晰的体现。四人中,尖尖与苏沫的关系最单纯,姐姐的温情与呵护、弟弟的纯真与烂漫,都让二人的关系了然于目。三段双人舞的编排差别在于细微的肢体动作及人物情绪的表达,最终体现的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戏剧也在这种差异中得到了表现和推进。
该剧的音乐具有现代流行音乐的质感,具有可舞的节奏性和抒情性,岭南音乐元素的有机运用又让作品的地域特征凸显。广州歌舞剧院年轻的舞蹈家们表现都很出色,几位主要演员对各自人物的形象定位都很准确,舞蹈表现力强,有相当精准的完成度。而群舞演员也体现出令人信服的专业水准。特别是群舞的编排给人印象深刻,既有烘托气氛的,有表达剧情的,也有色彩调剂或三者兼而有之的。比如尖尖邀请苏沫时,海边的“渔娘”身着淡蓝色的衣裙,衣袂飘飘、姿态翩然,舞姿与海浪、海风融为一体,营造的环境感让人仿佛闻到了大海的味道;训练队小伙子们的“洗澡舞”是具有独特艺术构思的神来之笔,生活化的洗浴动作通过精心巧妙的编排和到位的表演,在富有节奏感的乐声中,真实的生活情趣与艺术的诙谐幽默完美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几段“龙舟队员”训练的舞蹈既有专业化的动作表现,也有舞蹈化的艺术处理,是真实的,也是写意的,让观众体会到队员们训练中的艰苦与互助,连训练结束后的气喘吁吁都充满着艺术真实感;“龙舟比赛”前那段“蛟龙吐水”的热身舞中,爷爷先用毛笔为“龙头”点睛,接着高举“龙头”,将一口“酒”喷向天空,龙舟队员们学着爷爷的样子,你一口我一口也将含在嘴里的“酒”喷向天空,舞台上,酒雾此起彼伏,仿佛巨龙随时就会腾飞而起,视觉相当震撼,既是“龙舟竞渡”传统风俗的真实再现,更是舞蹈设计和编排方面一次具有突破性的成功尝试。群舞在最后“龙舟比赛”时达到高潮,舞台前区右侧是龙头,左侧是龙尾,14位“龙舟运动员”居中,一条即将竞渡的“龙舟”就这样精准地还原于舞台。“运动员们”驾驭“龙舟”奋力向前划着,动作标准、整齐划一,“岸上”以爷爷为首的拉拉队在擂鼓助威、摇旗呐喊,若没有镜头化的快慢处理,真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而这段舞蹈也在撼动人心的鼓乐声中,成为全剧最吸睛的高潮时刻。
剧中,舞美灯光服化道等综合手段也起到了戏剧表现的重要作用。其中两个关键性的道具成为该剧不可或缺的“非人物角色”。“序”中,尖尖手举一个纸叠的“小船”与奥哥、龙霄、苏沫告别,“小船”代表小伙伴们的“未来约定”。“龙舟训练队”准备招募队员时,身为教练的尖尖前去邀约当年的小伙伴,给每人带去的“信物”也是纸叠的“小船”。三人成为正式队员后,“小船”的秘密随之揭开,投影幕上,小船徐徐展开,上面写着:“国家体育总局要组建龙舟队,代表祖国出战亚运会,多年前的约定你还记得吗?我在龙舟训练基地等着你!李尖尖”。爷爷雕刻的“龙头”则是剧中另一个重要的“非人物角色”。“序”当中,“龙头”还是一截木头,爷爷坚持不懈地雕刻着,若干年后当少年成长为优秀的龙舟运动员,这截木头已被刻成了栩栩如生的“龙头”。“龙头”在剧中既是一种象征,又是爷爷的代指,而孩子们就是那一只只“小船”,在“龙头”的引领下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无论是“小船”还是“龙头”,都在实际道具功能之外有了更深的隐意。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该剧找到了现代与传统的最佳结合点。从序幕到最后“龙舟比赛”之前,整个舞台还展现了满满的现代感,通过冰屏、纱幕、多媒体投影、灯光等的有机运用,舞台上出现了画面逼真的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边、VR模拟训练场地、运动员休息室、浴室等,这些场面以极简的笔触虚实结合地描摹出了满足舞蹈表演的空间和戏剧化场面。在最后“龙舟比赛”开始时,舞台又呈现出传统写意风格,原本呼之欲出的滚滚海浪以褐色的版画风格代替,加之在舞台前区乐池位置早已设置好的有“龙头龙尾”的“龙舟”,传统的意味立刻凸显,千百年时空的跨越和“龙舟精神”的传承通过这种由写实到写意的自然转化,让整体视觉实现了纵向与横向、静态与动态全方位的立体化交织,舞台的变化成为组成戏剧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
当然,作为一部新作品,该剧还有可以继续打磨斟酌之处。比如对于群舞的运用可以适当做些减法,还可以适当增加几段独舞以更加深入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等。然而对一部现实题材舞剧作品而言,最重要的是展现当代审美视域,该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仅弘扬了团结拼搏、勠力奋进的时代精神,更以充满朴素、大气、精致、时尚的艺术之美,找到了与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共鸣点。
(作者系《歌剧》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