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晒出好年景
如果你错过了江西婺源篁岭的晒秋,可千万别错过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乡的晒冬!
虬枝横斜、亭亭如盖的东固敖上村古樟下,村民们身着鲜艳喜气的民族服装,纷纷“晒”出自家的畲乡美食。他们有的在晒腊肉、鱼干、香肠、板鸭、干牛肉等各种腊味;有的在晒杨梅七层糕、南瓜饼、米茶等各种特色小吃;有的在晒萝卜干,白胖胖的萝卜片躺在竹匾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有的在晒辣椒干,一串串红辣椒就像一根根长辫子,绽放着笑靥;有的在晒玉米,黄澄澄的玉米挨个排成排,仿如穿着黄金盔甲的古代士兵,气宇轩昂。
尤其让人垂涎欲滴念念不忘的,是花样繁多的米果:鱼包米果、芋头米果、薯包米果、茄子米果、艾叶米果、炸泥鳅包米果、南瓜花米果……大地的青野之味,与人间的烟火之气交融在一起,这是老家的味道,母爱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啊!
那些晾晒的红薯干,制作方法挺特别,是把红薯蒸熟,剥去外皮,切成块状,晾晒于竹团箕里。夕阳西下,暮色四合,畲乡人把晾晒的红薯收回来,再把蒸红薯的水洒在上面,以增加其原汁原味的甜度。第二天,接着去晾晒。如此反复三五天,晾晒好的红薯干,呈现透明的黑褐色,软乎乎、甜腻腻的,吃到嘴巴里,有韧性,有嚼劲,有回味。
一缕缕细碎光影,蘸着畲乡的草木芳香,亲吻着竹编团箕里的瓜果菜蔬,亲吻着飘香的腊味,亲吻着乡思乡愁乡情。
乐述炎,今年50岁,身材瘦小,脸膛被阳光的金线织成古铜色。像大多数山里畲乡人一样,他带点矜持与内敛,还有淡淡的羞赧。偶尔,嘴角牵出一丝浅浅的笑意,算是对夸奖他的人一种礼貌的回应。
此时,厅堂来了一大拨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摄影“发烧友”。虽是为人称道的“脱贫明星”与“励志榜样”,乐述炎显然还是不太习惯这种被“聚焦”的场面。他不停地用右手挠搔脑袋,脸上沁出微汗,不经意甩动左手,他的左手没有手指,只是手臂。
乐述炎家种了6亩稻田,有3亩是别人流转给他的;种了8亩白莲,有6亩是流转过来的。他家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4万元。
听见大家纷纷赞叹他勤劳致富,乐述炎的脸上漾出一丝浅红的害羞:“全靠各级干部和乡亲们扶助我家脱贫的,不然,我夫妻俩都是残疾人,行动不方便,能吃饱穿暖就谢天谢地了,哪敢奢望过上而今的甜蜜日子呢?”
他接着“晒”出政府给家里的低保指标,还有残疾人及小孩读书的各种补贴。就说现在住的新房子吧,总共花费10多万,政府就出了1.6万元。
在屋外的竹匾和板凳上晒茄子、青菜和各种腊味的,是他身高不到一米三的妻子张根华。他们的儿子今年10岁,女儿5岁,也在左右忙乎着,一不小心,把青菜撒了一地。
一家两个残疾人,乐述炎的八旬老母去年还中风瘫痪了。两口子得种10多亩稻田和白莲,得接送两个娃上小学、上幼儿园,得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摊上这么多事,两口子却挺乐观。
张根华还会制作抖音视频呢,都是些日常事。
在抖音上看到两口子辛勤劳作、帮老母亲洗涮、送小孩上学时那种怡然自得的神情,很难想象,一只手的乐述炎和矮小柔弱的张根华,得克服了多少困难,流了多少汗,才将地里的庄稼经营得风生水起,将家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
渐渐地,乐述炎放松了情绪。当他发现我仔细观看墙壁上张贴的奖状时,便停下正做着的活儿,笑盈盈地夸起儿子乐强、女儿乐佳欣来。谈起小孩的名字,他更来了劲儿:“我俩都是残疾人,儿子出生时家里还穷,就希望他坚强,所以起名乐强。女儿出生时,家里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我开心呀,于是就叫佳欣吧。”
两口子一边跟大家交谈,一边向大家介绍销售晾晒的“宝贝”,一直乐呵呵的,明媚的笑容就像屋后竹林的汩汩清泉,缓缓流进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田。
除了“晒冬”,乐述炎也“晒感恩”:“我也会为村里捐口罩,为孤寡老人送点腊肉。以前穷啊,吃百家饭长大。今天脱贫啦,也得回报一下社会。”
张根华轻瞥了一眼丈夫,嗔笑着:“别吹自己啦,就捐这么点儿东西。”引起一片善意的笑声……
阙祖源,今年48岁,谈起“晒冬”来,头头是道:“畲乡晒冬节已经办了5届,第一届冷冷清清,来的游客不多,节庆期间,我开的小店只卖出几百元的东西。而去年这一届就火了,我仅卖红薯干、竹笋干、鱼干、香菇、木耳、腊肉等干货,就挣了3000多元。今年肯定收入更多。”
以前到了冬天,这里的群众就只知道“猫冬”,或者打牌打麻将。现在,打牌的明显少了,大家都热衷于创业劳动。他们不仅仅在晒冬节“晒”特产,平时也会“晒”地道的山货。
“晒冬”,仿如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吸引着一个个畲乡游子的心。
左茂松,今年59岁,年轻时在外务工被机器轧断了手,影响生计,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看到家乡“晒冬”,人气这么旺,莲子卖得那么火,他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在政府帮扶下流转了乡亲50余亩土地种白莲。
“我家拆了土坯房,盖起小别墅。三个小孩嘛,都买了小轿车。苦的莲心甜甜的藕,一棵白莲,苦的甜的集于一身,就像我的经历呢。”左茂松讲出一番哲理的话,中听又耐听。
另一位在外打工的吴光平也回来了。敖上村党支部书记黄小华,是一位热心肠的“女汉子”,她利用吴光平懂理发、会炒菜的专长,帮他在村口的家里开起理发店,又装修成养老餐厅,负责村里20多位孤寡老人用餐。
聊到养老餐厅这个话题,黄小华顺便“晒”了一下账单:每餐每位老人村里要垫付6元钱,吴光平的房子月租金是200元,他个人的厨师工资是每月1000元。
畲乡人还“晒”才艺。当地的国家级非遗——东固传统造像木雕传承人刘节亮三兄弟,正在自建的非遗传习堂忙碌着,为纷纷前来研学的青少年讲解“盛世中华,同心向党” 等木雕精品的创意。
漫步在敖上村的街巷田边,我看见许多励志的标语,包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世界那么大,东固并不远”“乡村振兴,东固畲乡”等。在田间地头溪畔,与稻草人、柴垛、风车、水车等一起,五颜六色的农产品,点缀成意韵丰富的图案字画。有的乡亲还脑洞大开,将晾晒的食品摆放出各种造型,如心形、圆形、笑脸形,组合成一些吉祥喜庆的字眼,如“丰收”“追梦”“和谐”“幸福”等。
视野里,各种特色小吃,摆成蜿蜒蛇行的美食一条街。红薯干、花生饼、煎米果、黄年糕、烤玉米等土特产,大蒜、生姜、辣椒、藠头等浸味……美食一条街的周边,则是晒垫挨着晒垫,木架连着木架,竹匾靠着竹匾,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在微风中荡漾,在阳光下沁香。
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景象!
畲乡还有着深厚的红色积淀。位于这里的东固山,在大革命时期,是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毛泽东有诗赞道:“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陈毅也有诗一首:“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因此,东固山又被亲切地称为“东井冈”。
毛泽东、朱德曾在这里的九斗丘发布过战斗命令;英雄黄公略,叱咤风云,血染六渡坳;多少风华正茂、斗志昂扬的红军战士,在这里努力学习电讯知识,成为红军连连打胜仗的“千里眼”“顺风耳”;在这里,曾经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土改运动,畲乡群众翻身作主人,欢呼雀跃,高呼“共产党好”“红军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
赖经邦、黄启绶、段蔚林……这些当地年轻的英烈,他们舍弃安逸的生活,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留下果敢前行的背影。英魂不死,精神永存。他们是那个年代的翩翩书生,与家乡的先贤欧阳修、杨万里、解缙一样,拥有相同的血性,和胡铨一样长着刚硬的骨头,胸口回荡着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这是知识的风骨、信仰的风骨、中国的风骨!
东固晒冬会,
人们踏歌飞。
看那薯片、笋干一摊摊,
辣椒、萝卜一堆堆,
猪牛鸭鹅一扛扛,
布龙草龙舞狮追。
听那山歌红歌情歌轮番唱,
低吟高亢琴声唢呐如春雷。
吃那鲜蔬霉鱼和腊味,
各色米果香喷喷,
方桌圆桌长席宴,
山哈美酒高举杯。
哎呀嘞……
晒的是喜悦与捷报,
晒的是丰收硕果累,
晒的是欢乐与幸福,
晒得游人不愿归。
醉美啊,
醉美畲乡好年岁!
远处,传来当地“音乐达人”李周源创作的畲乡山歌,传来一阵阵锣鼓唢呐声,传来孩童欢乐的嬉笑声,醉了白云,醉了炊烟,醉了夕阳,醉了游客,醉了村头那株硕果累累的柿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