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露天厨房》后记
作者:荆凡 绘者:杨静 荆凡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我从小就害怕死亡。小时候生活在乡下,有一次我去找一个小伙伴玩,贸然闯入他家,正好撞上他奶奶临终。我一脚从他家堂屋的侧门踏进去,只见满屋的子孙后辈都挤在老奶奶的卧室里。小伙伴的父亲神色凝重地坐在床前,一手拿着一个老式小闹钟,一手握着老人的手,生怕错过了记录时间。在农村,生死有时,这个“时”格外重要,人们甚至相信它能影响到后世的命运。屋子里有人在窃窃私语:“指甲都黑了,估计是快了。”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几乎是逃出了门。当天,老奶奶去世了。晚上,葬礼的喧嚣声声入耳,让我无比恐惧。
因为害怕死亡,我也害怕重大的疾病,害怕亲友的离开……我深知,疾病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躲过的命题。我们经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和它们短兵相接,变得不知所措。比如,我们每个人身边几乎都有癌症患者,就像我的外婆罹患大肠癌,我的研究生导师身患肺癌……去年春节,一位朋友带着孩子去肿瘤医院看病,才两岁的可爱小人儿,不幸罹患了骨肿瘤,而在此前,我都不知道她那肿瘤所在的部位——骶骨是什么。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平均每天有一万两千多人被新确诊为癌症,平均每分钟就至少有八个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亲人的至爱,即便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也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宝贵生命。可是,命运径自向前,从来不会提前通知他们将出现什么样的厄运。即便是健康的人,终有一天也会被疾病、死亡之网包裹。
古人说:“未知生,焉知死?”反过来,不知死,焉知生?于是,我开始关注死亡教育。我了解到,它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怎样认识死亡?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准备面对死亡?二、怎样认识死亡的过程——临终时,如何让自己有尊严地离开?如何帮助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少一些痛苦和孤独?三、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解脱出来?怎样帮助旁人面对亲人的离去?
但这样还不够。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古往今来,为了抵御死亡的可怕阴影,人们也探索出了三种方法:一是宗教,请求神的安慰和庇佑;二是爱,在爱里获得满足,实现生命的延续;三是创造,通过艺术等方式,赋予生命超越死亡的意义。也就是说,除了宗教的慰藉,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璀璨的艺术作品,它们都在用闪亮的光芒驱散疾病和死亡的黑影。
那么,作为个体的我,应该如何用自己的力量从对死亡和疾病的恐惧中突围呢?有什么是可以在爱里创造,同时也在创造里获得爱的呢?
我想到了文学,想到了写作。我笃信文学可以让我们创造时光,创造爱,创造世界,笃信这样的创造可以连接人心,超越生死,可以从命运的千疮百孔中折射出如钻石般闪耀着的真、善、美。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关于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一家爱心厨房的报道,深受感动。后来我发现,在郑州等城市,也有着同样的“抗癌厨房”。我决定以此为背景,构思一个故事。凑巧的是,当这样一个创作想法闯入我的脑海之后,我读到了一段话:“如果你缓缓把手举起来,举到顶,再突然张开五指,那恭喜你,你刚刚给自己放了一个烟火,一次最多放两个。可你知道吗?如果你缓缓把手伸过来,牵住我,那么在我心里,是烟火千千万万朵。”这带着轻盈的诗性浪漫穿越时光的文字,让我真切地相信爱与创造有着抵御时间和死亡的无边力量,我也把它化作一个情节,和我对生死的理解一起加入了故事里。
因为关乎生死,所以我努力将露天厨房和肿瘤医院这两个有着紧密关联的特殊空间作为生与死的两种象征,作为两根坐标轴,尝试构筑和发展一个兼具写实和写意特色的故事空间。
因为关乎生死,这个故事天然显得有些沉重,而故事里的日常、爱和儿童性本身可能是需要表达得很轻盈的,二者之间的张力就像自行车的链条,需要骑车人根据路况和其他因素在紧张和松弛之间转换,否则无法顺畅行进。幸运的是,因为知道不容易,我在创作的时候索性采用了比较放松的“游戏”心态,也告诉自己要顺势而为,所以,在轻和重的拉锯较量中,我得以赶走恐惧、侥幸突围。
如果你从这个故事里读到了我们在这个时代面对困境时的不幸和希望,看到了绵密的命运之网中透出的光芒,获得了哪怕些许的感动、温暖和启示,抑或是开始了关于生活、生死、生命真相和智慧的思考,这不是来自我,而是来自那些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创造奇迹的人们,尽管这个故事与他们的真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那些创办“抗癌厨房”的人,那些和疾病顽强斗争的普通人,那些有着无私大爱的医护人员……是他们最珍贵的善意和爱,他们对苦难的坚韧态度、对生命的尊重与执着坚守,在时空长河里闪耀如光,而这光芒指引我创作出了这个故事,也滋养和照亮了我们。我由衷地敬佩和感谢他们!
特别感谢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同仁们,他们的专业、敬业和贴心让我感到无比踏实、温暖和幸运。
2021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