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乡愁与传承交织出的感人乐章 ——读谢华良长篇小说《秧歌湖》
来源:文艺报 | 马光复  2022年03月14日11:44

谢华良的长篇小说《秧歌湖》的故事背景是东北平原上的一个秧歌湖,湖旁有一个村屯的名字叫作“秧歌屯儿”,屯儿里人都喜欢扭秧歌。秧歌湖马上要被开发,秧歌屯儿也随之要搬迁了。暑假期间,屯儿里的小学生“秧歌”拒绝到父母打工的城市里补习功课,并且想办法让也在上小学的堂兄“英淘”回来。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一段他们极其难忘的“乡愁”记忆,也是一段既质朴又满怀期望的新旧交替的生活,是一次了解过去、传承古老精神文明、继承老一辈优秀品德和展望未来的重要经历。

秧歌屯不负盛名,在屯儿里的空场上,每天晚上都会有人聚集起来,扭起秧歌。同时,这也是屯儿里成人和孩子们唱歌聊天玩耍的场合,有能歌善舞的女孩秧歌,有回归故里探寻乡愁、善于思考的男孩英淘,有他们的爷爷奶奶、二爷二奶,还有坐在轮椅上的球王和张木匠、撒丫子就跑的男孩“飞毛腿”,以及王大喇叭、张二喇叭、沈半疯、卖店的三婶,跟在二爷身边的狗“奶茶”和“四眼”,还有管敲钟但不姓钟的钟老师、会编织草帽的球王、有一匹巧夺天工的“白龙马”的太爷爷……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编织起秧歌湖的生动故事。

秧歌是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作为一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发展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存在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歌舞形式,更是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中的一张名片、一个标识。秧歌既具有表演性,也具有自娱性,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农村脱贫和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重视秧歌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作家在书里赋予了秧歌更多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它表现着人民的心声,淳朴的民风,以及东北大地上几千年来发生并传承着的历史与文化。所以,我们读到“秧歌屯儿”“秧歌湖”“秧歌”的时候,会深深体会到其中具有的那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我们的联想,更加强了作品内容的厚重感。

《秧歌湖》的作者对于他书写的东北农村非常熟悉,从山川河流到森林草原,从庄稼地到瓜果蔬菜,从人文地理到风俗习惯,从老人到孩童,从大的环境到家庭宅院,都做了十分生动的描写与刻画。小说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围绕人物再写出人物的故事。比如,第一章的核心人物是秧歌,第二章是奶奶和球王,第三章是英淘,第四章是二爷,第五章是爷爷和奶奶,第六章是钟老师,第七章是张木匠和球王,第八章是老太爷,第九章是太奶奶。这种一个章节突出一两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的写法,犹如画家举办一次画展,每一幅画都有一个自己的画面,把整个一幅幅画面连接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反映生活的总面貌、总思想、总主题的展现。这样的书写与处理作品结构的方式能更加突出人物典型形象,故事节奏均衡发展,也具有更高的清晰度,不易混淆,不受干扰,能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加强小说具有的真实性,当然也就更加能打动人心。

一部能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亲近甚至喜爱的小说,特别是一部比较长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一个打动人心的生动故事、完整的小说结构和框架、真实而生动的细节,需要有能够站立起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艺术形象,以及流畅和精美的语言。在这些方面,小说《秧歌湖》都完成得非常出色。读者要看的是人物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和故事细节,人物不仅要相对集中,还要贯穿始终。《秧歌湖》虽然每个章节都有一两个中心人物,但是从故事整体视角看,明线和暗线里都有两个人物的影子,那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秧歌和英淘。这种角度的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处理得当,那就好似如鱼得水;如果处理得不好,那就变成了黏不成团的夹生饭。应当说,本书作者做了精心的准备与编排,他把主角与配角、虚写与实写,处理得恰到好处。

小说的男主人公英淘和女主人公秧歌是堂兄妹,从小一起长大,前者有思想有见解,是个小小男子汉的典型形象,后者是一个活泼的能歌善舞的小女生。两个人在书中的经历既相同又有差异,性格互补。在秧歌屯他们两个人犹如初升的太阳,代表着年轻、未来和希望。这不仅仅从长辈们的目光中得到验证,他们的言行举止也是如此。爷爷奶奶和他们的父母,都寄希望于他们,越变越好的秧歌湖和秧歌屯要靠他们去建设,未来的美好世界属于他们。再比如二爷给英淘做了一个“蓝色的风筝,和天空一样的颜色,和秧歌湖一样的颜色。英淘明白了:二爷是希望他向高处走,向远处奔,往蓝天上飞……”再比如说,钟老师说的话:“英淘,你知道吗?我给你起名叫‘英淘’,一是希望你的才能和智慧过人,也就是‘英’;二是希望你能经受住淘洗和磨炼,也就是‘淘’。二者兼具,才成大器。你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要学会承担,学会成长,学会超越自我!”在《秧歌湖》小说里有众多人物,作家环绕英淘和秧歌塑造了秧歌屯的人物群像。为了突出小说里的“乡愁”与“传承”主线的语境书写,作家把这一群像大体上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秧歌和英淘是秧歌湖的新人,二是爷爷、奶奶、钟老师、二爷、球王等秧歌湖的坚守者,三是代表秧歌湖的传统和根的太爷太奶。三个层次互相交融,互为因果,互相推进,交错变革中交织出了一曲感人的金色乐章,在天地人间回响,敲击和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秧歌,以及与秧歌相关联的秧歌湖、秧歌屯的民间风俗习惯、地理历史及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它是乡愁,也是记忆,更是希望。这是需要我们去了解、挖掘、传承、发扬的,这一重要思想正是小说的主题。小主人公英淘给父母打电话时说的话,掷地有声地表达了这一观念:“现在我替太爷太奶、爷爷奶奶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还是爷爷奶奶、太爷、太奶的子孙吗?你们进了城里就学会了忘本吗?太爷太奶整天念叨铁蛋子,你们的耳朵和脸蛋子不发烧吗?”

小说的这一主题发展到结尾部分,作家把内容和情节推向了高潮。那是秧歌屯的男女老少聚集在秧歌湖旁举行的“祭湖”仪式。英淘突然意识到这里的每个人、每个物、每件事都在告诉她不要“忘本”,秧歌湖水融入秧歌屯儿人的血液里,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底色。“祭湖”开始了,念完钟老师写的《敬湖文》后,爷爷和二爷就上前扶着太奶,太奶表情肃穆,高高扬起两把硬币,抛向湖面:“笸箩泡子秧歌湖啊,我们身上流淌着你的血啊,我,今天来敬你啊,愿你水波浩荡,愿你保佑众生灵万代平安……”在场的人高扬双臂,呼啦一下俯下身,面对眼前的秧歌湖,跪了下去。英淘感到自己脸上痒酥酥的。他没有去擦眼泪,而是随着前面的人们又一次俯下身去,额头着地有声。他直起腰时,朦胧中看到了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湖,水鸟盘旋,水草丰茂,水面澄澈辽远,岸边楼房鳞次栉比,水上大船小舟自由穿梭,正承接着古今和未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辉煌的精神文明和节俗文化传统。在当今多元化的大文化环境中,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似乎在渐行渐远,似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这是最大的悲哀。不能小看成年人与孩子们的乡愁,更不能忽视民族精神的传承。它们中间蕴含着深深的爱家、爱家乡、爱人民、爱国主义的精神,蕴含着对后代的纯朴、忠诚、友爱、孝心、诚信等传统教育思想与以善为本的理念,这不是我们今天应当重视和大力弘扬和传承的宝贵遗产吗?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文学样式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宣传好这一道理。去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继承传统,做好过去、今天与未来的衔接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小说《秧歌湖》就是一次很棒、很有益、很成功的尝试。所以,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阅读意义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