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高质量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出版传媒业突出重点任务,以主题出版和重大工程为牵引打造新标杆,不断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锚定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目标,出版业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出版工作提质增效、由大变强,加快向出版强国迈进。
主题出版、精品出版如何创新发展,做出各社特色?在“双效”考核中,如何衡量不同类型出版社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读者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都走向多元的今天,传统阅读服务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服务观念怎样跟进?剧本杀等新业态迅速发展,同时带来著作权等相关问题,从哪些方面强化监管和规范引导?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这些重点问题,献力献策。
将打造精品理念贯穿出版全流程
■黄定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发力出版强国建设三要点
党的二十大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35年将我国建成出版强国。要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出版行业应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要将内容为王、打造精品的理念贯穿到出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出版是内容产业,没有好的内容,没有出版精品,出版强国就无从谈起。因此整个出版行业应该树立精品意识,加大原创力度,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出版工作。
二是必须重视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出版产品,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生产。横向对比,出版行业、出版单位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算特别高,这是我们出版人,尤其是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我们的出版人才队伍质量能够不断提升,完善出版行业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吸引并培养一支具有崇高理想、热爱出版事业、专业水平过硬的出版人才队伍。
三是要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目前我国的人均阅读量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处于较低水平,全社会的阅读氛围不浓厚,这样的状况如果不改变,出版工作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一定要大力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关键在于要提升出版产品的供给水平,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当前主题出版的困境及对策
从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启动主题出版工程算起,主题出版已经走过了将近20年历程。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到主题出版经历了从初创、成长到如今的一个逐渐成熟期,全国的主题出版已进入快车道,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出版方式之一,但也带来出版同质化问题。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出新、创新,做出特色,我认为是当前主题出版的一个主要困惑。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要在出版形式上创新。同一个主题,面对不同读者、针对不同的阅读场景,可以策划和开发出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出版社尤其应该注重数字化转型,打造全媒体的主题出版内容,将主题出版逐步从纸质书向电子书、音视频、数据库、移动APP等全媒体呈现方式延伸,适应不同场景下的内容与阅读需求。
二是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出版社在做主题出版时,一定要借助专业优势,借助本地特有资源,从擅长的角度入手。比如贵州出版集团,应该把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红色主题内容做优做精,针对特定主题,也可以将其与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相结合,与贵州省的数字经济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相结合,要敢于拓展、善于挖掘。
三是要以精品意识来做主题出版。主题出版贵在精,不在多,出版社要用精品意识去策划和打造主题出版产品,打造传世书。而避免重复出版、同质出版,本身就是打造出版精品的内在要求。
传统阅读服务必须转变观念
就当下阅读现状而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民把自己的业余生活消耗在网络上,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阅读的人越来越多。总体来看,利用不同的阅读载体,阅读量有上升趋势,但也存在碎片化等问题,很多人忽视了阅读提高国民素养的功能,而是看重功利性与实用性。
新时期,传统阅读服务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必须转变服务观念。目前是读者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多元化的时期,政府、学校、阅读推广机构都应该持理解、包容的态度,顺应时代潮流,从封闭服务转向开放服务。
一是提升政府的主导性。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负责相关的全民阅读促进工作,将开展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预算,制订全民阅读计划。
二是加强学校的引导性。鼓励学校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提供便民阅读服务;鼓励学校设置阅读专区,配备阅读设施,积极组织公益性全民阅读活动等内容。
三是改善阅读推广机构的倡导性。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全民阅读促进工作;鼓励开展家庭阅读,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全民阅读志愿服务。
四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大力推进数字化阅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数字阅读研究,促进阅读新技术、新载体、新设施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推进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制定配套政策、专项资金资助等多种方式,引导传统出版单位创新技术手段,整合出版资源,开发应用多媒体阅读产品;建立和完善全民阅读在线服务,推进公共图书数字资源、阅读信息服务资源、公共阅读服务平台等共享网络建设,改善数字出版内容消费服务方式,全面推进全民阅读的多媒体、多平台融合。
韩敬群:因社制宜,优化文艺出版社“双效”考核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田红媛
2018年12月,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首次从顶层设计层面建立了一套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各地方各部门合力推进、层层落实,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办法》实施三年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被作为六大基本原则之一,写进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同时在“行业繁荣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主要目标中提到,要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跃升、双丰收。近几个月来,整个出版行业都在积极对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相关要求细化落实,纳入到各自的发展规划里。
出版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它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转企改制后,出版企业共同面对着一个核心问题——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用“衣食足而知礼仪”来比喻“双效”之间的关系,并以所在社为例,介绍了文艺出版社“双效”推进的有关思考。
就目前评价体系而言,出版单位社会效益指标更多地反映在获奖图书数量上。作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居于前列的文艺出版社,近年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茅盾文学奖以及入选“中国好书”等书单的优秀作品不在少数。韩敬群在这方面也表现出足够信心。他表示:“如果说这个时代还能有一些好的原创文学作品的话,以十月文艺社现在的品牌、编辑力量和风格,以及对作家作品的把控能力,还有发行能力,我们是有信心拿到的。”
现在摆在大多数文艺出版社面前的是,除了社会效益外,经济效益也仍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据韩敬群介绍,在文艺图书市场中,如果没有头部图书,保证经济效益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例,韩敬群用“一本书足够支撑一个社”来形容其所带来的码洋和利润的支撑意义。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来说,这就相当于稳住了底盘,两个效益双丰收也有了坚实基础。但当这部作品的版权发生了变化,又意味着什么?每一分经济指标的增长都需要在市场上一本书一本书地挣出来。
“国内文艺图书市场面临的实际情况是,整体来看,新的、优质的原创资源非常稀缺,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价格和作品价值严重偏离的情况比比皆是”,韩敬群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好的头部产品基本已经被瓜分殆尽,指望出现《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爆款,偶然性实在太大了。更何况有些一时爆款的产品还不一定能持久。”
为此,韩敬群建议,对于文艺出版社的“双效”考核,应适度加大社会效益权重,相对放低经济效益占比,以此带动文艺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
做强做优主题出版 加强新业态市场规范
■别必亮(全国人大代表、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
主题出版要做到“有”“新”“优”“精”
做好主题出版,关键在于确定主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要避免盲目出版、跟风出版、同质化出版。出版人要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出版资源是一种有限度的资源,应该珍惜爱护,适度开发利用”。2021年出版行业的主题出版热令人印象深刻,全国出版了很多好的优秀作品,如重庆出版集团的《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英文版)》《怎样学党史》《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等。
做好主题出版,一是要以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加强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着力提高精品创作生产能力,在出版方式、出版结构、出版效能等方面加强创新,提高图书单品种印数。二是要创新营销模式,完善自媒体矩阵。精准管理和分析销售数据,发行及时将市场信息、读者需求反馈给编辑。在继续深耕传统发行渠道的同时,做好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营销及转化,积极开拓小红书及视频平台等电声宣发渠道,不断提升发行效率。三是要加大粉丝经济的运维,整合自有内容平台资源。完善营销体系,运用好短视频、直播等扁平化营销手段,让图书信息更有效地直达读者,推进传统图书的有声转化和数字化。四是要积极培育优质IP并开发系列衍生产品,使其实现价值变现。增强传统出版与新技术的融合,寻求IP资产与体育、旅游、餐饮等行业的结合点,实现多重开发利用,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主题出版编辑不单单是图书的搬运工、生产经营者,而且还掌握图书话语权,更应成为阅读时尚的发布者和引领者、社会文化的守望者,更好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
对“剧本杀”强化监管与规范引导
近年随着网络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剧本杀”受到我国青少年的追捧、市场的推崇和资本的加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产业链逐步形成。然而,行业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剧本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行业规范、市场监管、盗版侵权、消防安全、内容把关五方面问题。
“剧本杀”作为外来的新业态,加强引导、规范监管、强化品牌建设,不仅是“剧本杀”行业的普遍共识,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协会引领作用,净化行业风气。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沉浸式剧本娱乐专业委员会,已于2021年3月正式成立,这是“剧本杀”从业者的协会。建议相关的省市以此作参照,成立各自的沉浸式文化产业协会,完善协会的组织机构构架,以协会为桥梁和纽带,加强行业引导、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全面规范会员资格审查、签发证照、资格认证、经营范围、剧本版权保护、行业培训与行业评价等经营行为。
二是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议借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备案管理密室“剧本杀”的经验,由各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牵头,整合文化、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和旅游市场等行政机构的执法力量;参考2021年11月9日发布的《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制定关于剧本创作者、发行商、演员、门店商家和垂直平台的从业行为、内容主题、运营展示等方面的管理规范。
三是强化著作权法普法宣传,出台版权保护细则。加强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宣传,提升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将司法手段与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开展版权保护,有效打击侵权盗版,保障相关作品的创作传播以及创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的合法权益。适时出台“剧本杀”版权保护实施细则,细化其场景使用、角色扮演、剧情串联、台词表演、游戏任务等的版权保护。鼓励创作者、发行者、运营者、资本方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积极探索“剧本杀”存证确权、监测维权的有效方式。
四是严格卫生消防检查,提高从业者素质。切实按照公安、消防、卫生等有关法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门店的相关设施和制度保障情况,落实消防安全与卫生责任,确保门店装修、消防应急、卫生防疫等达标。举办相关培训班,组织“剧本杀”从业者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五是健全创作审核机制,提升内容把关能力。建议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出版社原有书号核发的基础上,给出版社新增“剧本杀”版号核发,将线下盒装“剧本杀”归至出版社的出版物管理范围,将线上“剧本杀”APP及其分发平台分别归至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的管理范围,完善作品创作审核流程、内容范围、评价体系。打通内容供给堵点,结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主题拓展“剧本杀”的开发空间,鼓励跨界融合,开展“出版+”“剧场+”“文旅+”“书店+”等新尝试,实现IP的双向转化。
●谈谈履职这五年
潘凯雄:履职尽责,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鼓与呼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田红媛
今年是本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本报特别策划了“谈谈履职这五年”专题,换个视角回顾行业热点和关切。
采访当天,正赶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来给报社年度文学好书评选做评委,这是在全国政协组织调研之外,被他称作“个人调研”的一小部分。社交媒体上的潘凯雄不算活跃,但每条状态都和文学有关:除了应邀为媒体荐书,参加各类文学、学术研讨,每个月还会撰写读书专栏。紧贴行业、融入文学、认真阅读,是他获取一手材料的最好方法。或者用他本人的话来讲,“只要有心,倒也未必需要刻意去做,把政协工作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最本真的状态”。
作为新闻出版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5年来,潘凯雄一直紧盯行业“老大难”问题,多次反复提案,推动图书价格管理,打击网络盗版侵权,重视纸张价格上涨等问题,赢得业界同仁的呼应和支持。
从“书荒”到“书海”,再到摸索路径“出海”,出版业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但与此同时,由新技术和新渠道带来的各种新疾,十多年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下更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业者愤慨、无奈的声音需要被听到,丛生迭起的乱象需要被看到,相关举措更亟需落实到位。
出于这一考虑,从2020年开始,潘凯雄就联合谭跃、于殿利、赵东亮等同界别委员,连续三年呼吁推进图书价格立法。从提案频率来说,这无疑是他履职期间最关注的行业问题。《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对此部分内容有所体现,他的提案也相应跟进,提出要加速推动立法进程,他对记者直言:“如果本届解决不了,相信下届委员们还会继续跟进。”足见其严重性和紧迫性。
抛开全国政协委员和退休前的各种职务头衔,“文学评论家”是现在和潘凯雄贴得最近、也似乎是他最享受的标签。每天浸在其中,让他很难不对某些现象有更多更深刻的感触,思考也更加深入一步:“强原创”是文学创作、文学出版的永恒主题,面对低端重复出版,怎样加大对本土文学原创佳作的扶持,增强产品有效供给?网文侵权盗版的“三座大山”不被推倒,产业健康发展就没法保证,当下的突破点在哪里?业界对IP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存有偏颇,如何充分认识文学基础性的母体定位,培育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IP……很明显,这一系列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统筹推进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协同发展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出版还是文学,和读者产生联系都要回归到一个共同的主题——阅读。在这个信息庞杂、知识也唾手可得的年代,探寻自我和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读书还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谈及当下阅读现状,潘凯雄直言不无失望。在他看来,国内的阅读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实体书店走向也还差强人意,“读书没那么多讲究的,我们该做的是想办法吸引人读。让真正懂书的人去讲好一本书,比强调100遍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方法都更好使。”或是再换个思路,当把话筒和舞台重新交还给读者时,可能全民阅读这件事就能实实在在做成。
“全国政协委员”所代表的绝不是简单的政治荣誉,而是更多承载着责任和担当。5年来,潘凯雄直面出版业发展中的新老课题,切实为行业发声,以履职尽责、守职称职的姿态,稳稳地跑完了自己手中的“这一棒”。
- 文化自信,精神力量更昂扬[2022-03-10]
- 向着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奔跑起来![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