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守护京味书香
来源:北京日报 | 张骜  2022年04月12日07:34
关键词:正阳书局 阅读

崔勇和老读者商量图书出版事宜。 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一个青砖灰瓦的古朴小院,一块黑底金字的招牌,这里是西四南大街43号万松老人塔塔院。走进院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始建于元代、已经800多岁的万松老人塔,16米高的砖塔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

与800余年的万松老人塔为邻的,是北京目前唯一一家只经营北京历史文献类书籍的特色书店——正阳书局。书局靠塔,让书局平添古韵;塔下书局,给古塔注入活力。

“‘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简单一副对子,承载着老北京人立德树人、读书传家的期望。”门里,一位小伙儿正操着地道的京片子给读者介绍迎面老门板上的对联。他就是正阳书局的掌柜崔勇。“读书”和“传家”也是正阳书局的内核。

2007年,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地块拆迁改造的通知贴在了甘井胡同把口的墙上。打出生就生活在这里的崔勇和胡同里的其他街坊邻居一样,离开了大杂院。

这次拆迁,让崔勇找到了一张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家族合影,拍摄地点就在他们家老宅——前门外大安澜营胡同里一座三进的院落。照片里有他的高祖父、曾祖父和祖父三代人。

“从前一无所知的家族历史,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那种感觉真的是非常震撼。”崔勇说,老宅曾经的荣光和四合院里的生活记忆,使他萌生了开办一家专营北京历史文献书店的想法,正阳书局应运而生。

2009年,正阳书局在前门廊坊二条开业。2014年,搬家到了万松老人塔塔院。小院不大,里面却装满了旧门板、老门墩、旧书架。“我在胡同里认识最多的人,除了街坊四邻,就是收废品的了。我总能从他们手里找到宝贝。”崔勇说。这些老物件,让小院里洋溢着浓浓的老北京胡同的氛围。

无论是耄耋老者,还是幼童稚子,走进书局,都会被古色古香的装潢和书架上的图书吸引。信手翻开一本《宣南鸿雪图志》,老宣南的建筑制式、风格一目了然。名人传记、京味图书、连环画册,每一本都讲述着北京的过往。抬头一望,各个时期的北京地图让读者对600余年古都的演变一目了然。

“正阳书局就是专门伺候这些关注热爱北京历史文化的读者朋友。”崔勇说。

作为书店掌柜,崔勇最喜欢在读者中寻觅可以对坐品茗、共享清欢的知音,聊上一下午,话题遍及四九城,时光穿越千百年。天晚尽兴而去,还不忘说一声:“回见。”

慢节奏的书店并不冷清,一周七日,读者如梭,崔勇不用为生计着急。和刻板印象中京味图书圈子小、客流小众相反,来正阳书局找书、看书、聊天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覆盖各个年龄段。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五湖四海哪儿的人都有。”崔勇说。

在书店“泡”的年头多了,老读者的创作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成了正阳书局出版京味图书计划的作者。《两代摄影师一座北京城》《银锭桥畔》……正阳书局已经出版了几本京味图书,本月,还有新书即将面世。

这两年,来书店的外国读者多了起来,崔勇招募在京的外籍大学生当志愿者,发挥语言优势,给外国读者讲述北京文化。

“经营这样一家书店,实现了我作为一个北京人,传承守护北京历史文化的初心。”崔勇说,“实际上有这样情怀的,不仅是我这样的老北京人。这样一个有历史纵深感的文化空间,是很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