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邓小平小道》:信念是他人格的基石
来源:文艺报 | 张德祥  2022年04月27日09:30

电影《邓小平小道》聚焦邓小平1969年至1972年在江西度过的三年多时光。这三年多时间邓小平不为世人所知,正处于人生中最低潮时期,用他的话说,是桃花源中人。那么,他是怎么度过的?从电影中我们看到,他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监督劳动”,从住处到工厂每天往返,一千多个日子,走出了一条小道,后来人们称之为“邓小平小道”。这条小道,实际上就是邓小平从事劳动、接触实际、接近群众的一条小道。他曾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此时他的地位、处境、生活以及接触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反应?面对这一切,他不可能没有思考。环境变化、身份变化一定会促使人重新认识、重新思考现状。从邓小平复出后大力推动改革的作为看,三年多时间他走出的这条小道,也是他从实际出发思考中国出路的一条寂寞的小道。可以说,这条小道,是后来通往改革开放大道的前史。

人的一生难免有低潮期,难免有困厄时。对个人来说,这也许意味着不幸,意味着命运不公,但也未必全是不幸和不公。孟子早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担当大任者、有所作为的人,尤其是开辟一个时代的伟人,其胸怀、识见、意志、能力都是在困苦中磨炼出来的,没有经过困厄,就不可能增益其战胜困厄的能力,也不可能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如果不了解实际,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是陷入形式主义,就是堕入官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干部,应当经常到实际中去,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做老百姓,像老百姓一样劳动和生活,过一过平民百姓的日子,就知道什么是实际、问题出在哪里。“屋漏在上,知者在下”。在下,是一种处境,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没有这个处境,就不知道“屋漏”,更不知道补漏。邓小平能够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奋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和他经历的几起几落密切相关。“落”,就是落到地上,脚踏实地,感受实际。《邓小平小道》反映他这一次的“落”,落到了工人中间,与工人一起劳动。眼看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还很贫困,他为孩子们在端午节没有粽子吃发了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个最朴素的初心和愿望,促使他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如何提高生产力、加快发展速度。他复出之后推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这是时代之需、人民之愿。一个老人,为什么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因为心系人民,因为实事求是。这一次的“落”,为他又一次的“起”提供了大地的、人民的力量,使他更加坚定不移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途径,摸着石头过河也要前行。所以说,“落”,固然是“落难”,但未必就不是接通思想与力量的源泉,未必就不是获得真理、开辟新境的机缘。我以为,《邓小平小道》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在这里。为什么实事求是最难?因为实事求是,首先要落下来,落到实处才能实事求是。但是,人之情,愿上不愿下,愿“起”不愿“落”,所以最难。

如果说高光时刻最容易显现人的风采,那么至暗时刻最容易显现的就是人的品质。《邓小平小道》的特别之处,不是为邓小平的落难鸣不平,而是要从被“监督劳动”的平凡的生活中看邓小平,失去职务和权力之后的邓小平是怎样的?他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现实?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本色的真实的邓小平,他依旧是他,65岁的人了,腰杆依旧直挺,目光炯炯,精神矍铄,脚步稳健,在工厂劳动兢兢业业,从不马虎,似乎在他身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个经过战火考验的人,经过历次党内斗争考验的人,从容和镇定已经熔铸到他的生命之中。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邓小平的性格和核心品质到底是什么?《邓小平小道》通过平凡的、艰难的日常生活,刻画出了邓小平的性格:坚韧的生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求实的作风和乐观主义。他自己被打倒了,最多不过是政治生命的结束。但是,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儿子的伤残。他每天除了到工厂劳动,还要给儿子翻身、擦洗,照顾儿子的生活。电影里有些细节令人落泪,为了让儿子活下去,消除儿子的绝望情绪,他给儿子讲述自己同学陈延年的经历,共产党人要顽强地活下去,要有用于社会。为了让儿子感到自己活着有价值,他找来收音机,让儿子修理,使其学有所用等等,一个父亲的殷殷之情,令人动容。往前走,才有希望,一定要往前走,才能看到光明。没有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乐观主义精神,是过不了这个坎的。这就是邓小平,在困境中忍耐,在忍耐中前行,绝不向命运低头。他说,“忍耐不是认输。”西方媒体说邓小平是“打不倒的小个子”,打不倒,是因为他的性格和信念。

实际上,从他复出之后的作为来看,信念是邓小平坚韧性格的支柱。他本来可以轻轻松松度过晚年,七十多岁了,为什么还要奋力推动改革?就是要用改革来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局,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切,莫不是源自于他的初心和使命,来自于理想和信念。有信念,才有使命;有使命,必有担当。当社会上出现新的问题时,还是他站在最前列,主动担当,坚定不移。可见,他是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而信念,就是他性格的基石。电影中,他讲述陈延年的精神以激励儿子站立起来,确是神来之笔,自然而然体现出邓小平的信念和人格,越是在逆境中,这种信念越是成为他性格的支柱。

《邓小平小道》中有邓小平式的幽默,逆境也不能磨灭他的智慧,乐观主义是他胸怀和气度的外延。他每天都要用冷水冲澡,他说,我喜欢别人泼冷水,泼冷水叫人清醒。邓小平不善言辞,但他说出的话,或掷地有声,或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总之,《邓小平小道》选取了他一生中最低潮的时期,截取一个时间横断面,反映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作为丈夫、父亲、儿子的邓小平形象,亲切平易,厚重坚韧,含而不露,显现出邓小平的性格和品质,对人们理解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家的邓小平,是一种铺垫。看他落下如何,就知道他何以再起,我以为,这也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