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铎:话不尽长江
在电视占据主导的年代,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是我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亲历和见证了中国电视业的成长;他,是我国首批金话筒奖获得者,一部《话说长江》创造纪录片收视率神话,至今无人打破。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近40年前,陈铎参与解说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不仅让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见闻国家的人文地理,也把陈铎浑厚纯净的嗓音与翩翩学者的风度刻进观众心间。
纪录片《话说长江》里的陈铎与虹云
1.想当海军的北大生
“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上世纪80年代初,由陈铎、虹云主持的《话说长江》里这段广为人知的开场白,陪伴彼时的国人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妙夜晚。
《话说长江》在观众中的轰动效应是空前的——40%的收视率纪录,朗朗上口的《长江之歌》传唱至今,浸透了传统文化意韵的“话说”形式所呈现的长江画卷不仅令国人沉醉,就连做成的录像带也远销世界各国的音像店。
“您的嗓音是与生俱来的?年轻时就注定吃广播电视这碗饭了?”“这不可能,我出生在上海,普通话都说不好。爱听广播是真的,小时候边听收音机边做作业,两不耽误。可对电视是真不懂。”陈铎回忆,他年少时的理想是当一名海军,身穿海魂衫,手握钢枪,保卫祖国,“争当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是我们那代人的初心。”
当时,有小伙伴揶揄他,“你连海鱼都不吃,嫌腥,还当什么海军战士?只怕站在甲板上,迎着海风,就犯晕了。”这话还真刺激到了小陈铎,他一下课就往菜市场海鲜柜台跑,专门去闻臭鱼烂虾,时间一长还真适应了潮腥味儿。为了早日入伍实现海军战士之梦,天天坚持锻炼身体更是他的必修课。
一次“试试看”,扭转了陈铎的人生道路。1958年夏天,陈铎等着上海高考发榜的日子,恰巧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来上海招生。同学们议论纷纷,都说考试如何难。陈铎却不以为然,“不就是考个朗诵,表演个小品嘛。”有好事的同学就撺掇他前去试试。“试就试呗。”这一试不打紧,赌气尝试的陈铎在60年后摘得了“终身成就电视艺术家”称号。
他还记得在那次考试中耍了点“小聪明”。他担心自己的南方口音露馅儿,就用加快语速抢答来“蒙混过关”。三千多人,经过五六轮的考试,陈铎成为被招录的四名男生之一。当年为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到上海招生的王扶林回京后曾兴奋地说:“我们招到一个小‘冯喆’!”十八九岁的陈铎,无论外貌、身高,还是声音,都很像那时的著名电影演员冯喆。
这边厢欢欣鼓舞,那边厢陈铎反而打起了退堂鼓,“面对镜头演戏、唱歌、朗诵,这些不过是业余玩乐的事情,远不如扛枪打仗保家卫国来得实在。”好在剧团领导的一番话改变了他的心态:“你们站在镜头前面对话筒,是代表党和国家、政府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讲话。”陈铎恍然大悟,原来电视事业也是革命工作,那就要认认真真地干。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考上北京大学。
2.“全能型”电视人
中央电视台(早期称北京电视台)1958年9月2日开播,陈铎9月1日正式报到。
“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组建后的第一批成员。当时除了不担负新闻,凡是称作节目的都有我们参与,包括朗诵、小品、电视剧、军事、体育、少儿等。”因表现出色,1960年,陈铎获评中央广播电视事业局“五好青年”。
陈铎是作为男演员被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录取的。名为演员,他们其实是新闻单位里的一支文艺队伍,所在剧团属于一级机要单位。据了解,那时普通演员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办公桌,几个人一间屋子,不拍戏就回家,而陈铎他们每人一张办公桌,文艺气息较淡,政治要求更高,因为他们面对话筒、镜头要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能有丁点疏忽。陈铎还记得一件趣事:当时全国推广普通话,他们剧团更是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南方人一般“黄王”读音分不太清,为了不拖团队的后腿,陈铎就牺牲休息时间苦练普通话,“只有反复练,才能避免小尾巴露出来。”
身为我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在这个行当里干了一辈子的陈铎见证了中国电视业走过的历程。他当过编辑、记者、导演、演员、播音员,写过插曲,倒腾过音响、灯光,甚至连木工、电工都干过,几乎涉及广播电视行业的方方面面,堪称“全能型”。
受技术所限,早期电视节目的生产是个反复排练、力求万无一失的过程。“因为摄像机的电子管连续工作100个小时就不能用了,烧坏电子管就是在烧钱!因此我们案头工作必须做得细之又细,哪像现在,都已经开机拍摄了,演员连台词儿都没背好呢。”除了技术活,体力活也没少干。由于那时摄像机没有变焦镜头,一给特写,就要让摄像机接近演员,为了避免摄像机后面的电缆因在地面拖动产生杂音,陈铎和同事们常光着脚在摄像机后面帮拉电缆。不得不说,一时的技术落后,往往可以靠大家的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予以弥补。
这期间陈铎还参演过一些影视作品。1959年,为了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陈铎主演了王扶林、笪远怀执导的国内电视史上第一部大型电视剧《新的一代》。此外,他还出演过《西出阳关》《小教授》《长发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影视作品。
只要你干,有的是工作;只要你播种,总会有收获。这是陈铎的体会,也是他的座右铭。从1960年开始,陈铎身兼演员、音乐、音响、摄影等四个工种。由于工作量非常大,他曾连续工作6天5夜没合眼。那时他就像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一会儿“从天而降”,一会儿又“腾空万里”,“我认定工作就是革命,分配给你什么工作,就要尽全力做好。”
“今年我83岁,干了60年的电视事业。人,大凡在此时都会回首人生,希望自己没有虚度年华、消耗光阴。我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荧屏,就像一名老兵固守自己热爱的阵地,又像一个旅行者奔波在祖国大地之上,投入滚滚红尘……”
3.不期而遇的人生高光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形态也多了起来,包括出现了中外合拍的电视节目。以纪录片为例,一系列介绍中国文化遗存、地理景观的专题片被拍摄出来。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便属此列,由日本放送协会(NHK)和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制作。它开创了中国电视史上两个“第一”:中国电视第一次对外开放协作、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片。陈铎参与了其后期解说工作。
说起陈铎的这次尝鲜之旅,也再次验证了他的人生信条“只要你播种,终会有收获”。那时在剧团担任业务秘书的陈铎,有一天中午没回家,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的编导要他约两个人去试声音,为《丝绸之路》解说。至于为何找陈铎参与,那位编导解释说,是因为他有时候看见陈铎拿着录音机采访,有时又看见他拿着照相机在某些场合拍照,就连画布景、调灯光,广播剧场的灯光改造,他也参与其中,让人感觉他几乎无所不能。
声线条件优越的陈铎甫一试音就通过了。他的解说一改此前那种说教形式,而是以一种与朋友聊天的语调传递信息。这种看似不大的突破,极大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就连日本同行也连连惊叹:“中国竟有人这样解说!”
这还只是序章。不久,一部总长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也找到陈铎,邀请他担纲主持。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几乎差不多同时期,由于通信不便,邀约陈铎去峨眉山给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做配音指导的电话被漏传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44岁的陈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这部国内首次以主持人形式进行创作的纪录片,一改画外音的形式,将陈铎和虹云两位主持人的形象直接呈现于屏幕,直面观众。在《话说长江》之前,中国没有主持人这一职业,导演只是告诉陈铎,主持人就是“出画面兼解说”。至于如何主持、如何解说,无从模仿,全凭暗自琢磨。
陈铎和虹云商定了主持风格:就是串门聊天,连门都不用敲,只要把电视机开关一按,主持人就走近了你,开始和你一起聊天。他们一改此前习以为常的字正腔圆式播音腔,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他们自己对长江水的环境、历史、文化的感受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倍感新鲜、亲切。
很多年后,陈铎这样回应自己当初在节目里的定位:“我不是教师爷,而是观众的朋友,好像坐在一条板凳上,搂着观众的肩膀来介绍,而不是说:你知道吗,你去过吗?”正因为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才有了《话说长江》流露出的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之感。
《话说长江》策划人、总撰稿陈汉元不止一次提出:“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地理教科书,是让观众看完以后自然而然生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得不说,陈铎、虹云的解说功不可没。
他们俩和剧组共同缔造了中国电视的经典。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万人空巷之效,成为央视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那时观众来信众多,每天都得用麻袋装着送进办公室。陈铎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主持人,“话说”系列也探寻到一把金钥匙。
在《话说长江》之后,陈铎又先后为《话说运河》《万里海疆》《蜀道》《长征五十年·生命之歌》《话说中国茶文化》《话说青藏铁路》等诸多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担任主持或解说。从中国的长江、运河,到雪域高原的“天路”;从红军长征胜利的荣光,到绵长悠远的中国茶文化……陈铎以生动的解说,将观众带回一个个时空坐标,从历史记忆深处重拾笃行动力。
4.“80后”的爱情
迈入“80后”阵营的陈铎曾开玩笑说,他一生中有“两位爱人”,他对“两位爱人”都爱得执着,爱得忠贞不渝。他们一位是他热爱了一辈子的中国电视事业,一位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老伴周希珧。
他俩爱情故事的起点算不得浪漫,是以比较古老的方式——经人介绍相识。那是1973年5月,陈铎刚从“五七干校”学习归来。人民画报社一位老师约他去听音乐会,还带来一位漂亮的年轻女教师,她就是周希珧。
“她那天就是带着相亲目的来的,三个人只有我不知情。”陈铎那时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被考察”,他穿着在“五七干校”耕机队当队长时被电瓶、电池水烧得到处是小窟窿的衣服。当时因为陈铎没票,三人就索性坐在场外的台阶随意地聊天。
“当时陈老师给您什么印象啊?”笔者问。周老师乐了,“我印象中搞文艺的男同志,一定是头发梳得光亮,穿着大皮鞋,油头粉面的。而陈铎呢,很朴实、文雅,完全一个知识分子形象。”而在陈铎眼里,周希珧健康,声音很亮,性格开朗,人也漂亮。当时,一部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正在国内上演,陈铎对同为人民教师的周希珧满心欢喜。
沈从文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比起现在的年轻人,那时虽然通讯设备、交通工具都要差得多,但我俩见面次数要多得多,关系也更密切。”陈铎的单位在复兴门,每天下午五点下班后迅速到食堂买完晚饭,就骑车飞奔到37中学接年轻的女教师。两人推着车,一边走一边聊,不无浪漫。
当时陈铎正经历人生中的艰难岁月,被贴“大字报”、挨批斗。比他小4岁的周希珧带给他春风般的温暖和鼓励。一看到他不开心,就会拉他去玉渊潭公园打篮球或游泳。陈铎说,后来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也证实了价值观相近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不会出大的问题。“有什么分歧,摆到台面上说,很快就能沟通好。现在一些年轻人因误会闹别扭、吵架,甚至分手,让人痛心惋惜。”
回首看,他俩的恋爱和建立家庭也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过阻拦,遇到过经济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这对聪明人面前,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当时我们两个人除了一份互相理解体贴的感情,别的什么也没有。但有了感情作基础,两个喜欢积极生活的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一起去探索幸福生活的含义,一步步走过来,心里是充实的。”
约摸两三月前,笔者在北京地铁安检口遇见一位妇女用轮椅推着腿脚不便的老人,面对十几级台阶,对方犯了难。待笔者走上前,一位银发的女同志也走了过来,我俩不约而同地说:“我们搭把手帮你抬上去。”事后细瞧,一起帮人的正是周希珧阿姨。人生路漫漫,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其实很简单,你若善良,你就幸福。”
5.闲不住的“活动家”
当阴霾遮住了月光,
当万家灯火关闭门窗,
当城市小区隔离封巷,
……
你们冒着疯狂的新冠前进,
挺着胸膛用热血与生命冲上。
……
两年前,在全民抗疫的时刻,这首名为“民族的脊梁”的长诗,经由陈铎深情朗诵,让国人感动落泪又充溢希望。错过了《话说长江》的“网生代”,这一次结识了朗诵名家陈铎。其实,陈铎虽以主持人闻名,老本行却是表演和朗诵。
1999年,陈铎从中央电视台退休。退休后的他更忙了,成立艺术创作室,创办文化传媒公司,再有就是与老友殷之光活跃于朗诵舞台。二人1958年同期考进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而且还同坐一列火车由沪抵京,友谊已跨越一甲子。只是后来殷之光去了北京朗诵艺术团,而陈铎继续留在了电视台。
在陈铎看来,朗诵是可以直接走进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把白纸黑字转化为一种触动人内心的力量,同时朗读又可以传递情感、传播思想、传承文明。”这也是他这些年活跃于朗诵舞台的最直接因由。
约访陈铎并不容易。倒不是他不愿意接受采访,而是他的日程实在安排得太满。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老伴希望他每天的工作安排不超过两次。
陈铎每天都有大量社会活动,他是环保大使、慈善大使、国宝流失海外抢救工程的形象大使。他热爱摄影,发表过不少作品,还举办了“光影铎目”陈铎摄影作品展;他热爱运动,无论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还是网球,样样在行,甚至73岁时还与年轻朋友们驰骋绿茵场上。
几年前,陈铎做手术切掉了一叶肺,但他并没有太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甚至还开玩笑:“我现在属于有心少肺的人了。”
当年播出《话说长江》时,水利部的同志对他说:“你跟我们一样,也总泡在水里。”长江、黄河、大运河……祖国的大江大河几乎都被陈铎“话说”过了。陈铎坦言,自己偏爱水,“因为水是流动的,流动的水是富有生命力的,有朝气的。水非常抒情、柔顺,像绸缎一样;风起时,是凌乱的、狂放的,非常有性格的。我总喜欢追求新的东西,不断地去经历,不断地去了解,不断地去思考去研究……”人们从荧屏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江边,在湖边,在水边,在泥泞的水田里,一位儒雅的银发老者在和渔民、农民交谈、聆听。“不上北大我不后悔。我现在以我的方式爱国、爱人民。”他说。
《话说长江》播出近40年了,有人说陈铎成就了《话说长江》,也有人说《话说长江》成就了陈铎。陈铎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和黄河一样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话说’一定要说下去,世世代代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