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古诗里闪现的天祝身影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扎西尼玛  2022年05月25日09:34
关键词:天祝

位于祁连山东端的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要道,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交往融合,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岁月流转,文脉赓续。在这条通往西域的古道上,来来往往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诗词佳作。这些作品侧重于书写雄浑壮阔的高原风貌,抒发诗人爱国护边的情怀。其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具有边塞诗的浓郁风格,画面感强,动人心魄,引人遐思。

天祝县境内的胜景很多,这些古诗描写最多的是乌鞘岭、马牙雪山和长城。

位于天祝县中部的乌鞘岭,属祁连山东延冷龙岭分支,主峰海拔3500多米,志书对其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乌鞘岭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的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明代诗人杨惟昶在《乌岭参天》一诗中描绘了乌鞘岭的奇崛和伟岸:“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太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这首诗用笔豪放,意境辽阔,展现出乌鞘岭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天际的壮美景象。

如今的乌鞘岭有兰新铁路、兰张三四线高铁(在建)、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穿越而过,尤其是乌鞘岭铁路特长隧道、公路隧道群的贯通,彻底消除了亚欧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制约,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位于天祝县西部的马牙雪山,因形似马牙、终年积雪而得名。其山势嶙峋,气势雄伟,主峰海拔4447米,像一排骏马的牙齿,向天而立。历史上写马牙雪山的诗歌,著名的当属杨惟昶的《马牙积雪》:“晶莹万丈屹奇哉,粉饰琼妆总浪猜。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玉为胎。冰心不为炎威变,珠树偏从冷境栽。试问米家传巧笔,可能长夏绘瑶台。”其中颔联“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玉为胎”,对仗工整,想象雄奇,意境高远,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形象地刻画了马牙雪山银光闪烁、冰清玉洁的风采神韵,成为广为流传的诗歌名句。

而今,“马牙朝晖”已成为“天祝八景”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拍摄。

清朝诗人许荪荃有两首写天祝长城的诗歌,即《长城》和《长城下作歌》,描写了我国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长城金汤万里、千秋壮观的磅礴气势。其《长城》诗曰:“白草黄花映使袍,晚烟残月冷空壕。沙鸣绝漠羌村少,山锁危楼雉堞高。藩翰千秋原设险,金汤万里漫云劳。壮游拟作西征赋,城外风雷雁正号。”

天祝境内的长城遗址有汉代长城和明代长城,以及长城关堡遗址松山古城。这些长城都经过了乌鞘岭,诗中所描绘的正是乌鞘岭长城及其延伸部分的边地风光。诗中的“空壕”,就是指汉代修筑的长城。据考证,天祝境内的汉长城没有墙体,以壕堑和烽燧的形式存在,有墙体的则是明代长城遗址。

天祝的诗歌中也不乏涉及社会生活的篇章,如清末诗人邓隆的《镇羌滩野荒》,诗中写道:“为受交通阻,饱看大自然。高山晴戴雪,古道乱流泉。草软花铺锦,石奇笋插天。边关烽火靖,牧子伴牛眠。”其中,“边关烽火靖,牧子伴牛眠”写出了天祝历史上各族群众逐水草而居,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牧为主的生产生活状况。“镇羌滩”现在叫金强滩,早已不是过去的“野荒”之地,这里种植各类高原夏菜,远销甘肃省内外。沧海桑田,今日的天祝呈现出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美好景象。

书写天祝的古诗词,生动反映了这片土地上的自然风光、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是先辈们留下的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史料和人文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收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