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色“冀”忆》:重温红色记忆,重回历史现场
来源:当代人杂志(微信公众号) | 金赫楠  2022年05月29日11:27
关键词:红色经典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和英勇抗争,是这段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抗争史,贯穿中国革命年代,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每一代人,大概都是读着英雄故事和红色传奇长大的,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同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经典。那么,反复地书写、阅读、保存和流传它们的文化和文学价值又是什么呢?打开《红色“冀”忆》,这本河北省文联新近组织编辑出版的文集,在阅读中我们重温了红色记忆,更重新回到了历史现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实现两个重要的收获——了解和理解。

文集《红色“冀”忆》中所收录的作品大都以报告文学或者故事的形式书写,是“百年红色经典故事”征文活动中优秀作品的汇编,它们都是文学作品。是的,这正是一部以文学方式讲述中国革命历史阶段中燕赵儿女的英勇与智慧的作品,而同历史、社会学作品相比,文学对历史讲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着力点是特定时代中典型人物、经典情节和情境;不同于历史学、社会学的规律归纳和理论总结,文学书写更强调血肉丰满、细节充沛。从受众的接受角度说,文学作品是通过影响我们的情感进而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认知,这个过程也许稍显缓慢、间接,但潜移默化中却自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量,往往能够有效地塑造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想象和审美价值观。当我们在《红色冀忆》中读到紧握枪杆的英雄诗人、易家庄的悠悠往事,读到平原上的那座坟茔、那根50米长的麻质大绳……这些生动、鲜活的人物、情境和细节把读者带回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带到那些英勇抗争、不懈奋斗的先烈前辈们的身侧,在充分情感化、细节化的文学讲述中读者再次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和些人物,这就是“了解”,真正从精神上回到历史现场。

而当我们在今天重新讲起一个个红色故事,试图唤起一段段红色记忆,其实往往要面对一个难题——怎样在当下语境中实现历史讲述的说服力和有效性,怎么样让一直身处和平时代、岁月静好中的当代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真正认同和理解那些远在人们现实经验之外的人和事?比如,那些英勇抗争、无畏牺牲以及毁家纾难、抛家舍业的大勇大义,如何超越了人性中对个体利益和安稳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是“理解”。笔者注意到,作为一本征文优秀篇目汇编,《红色“冀”忆》很多作者并非职业作家,更多的是文史爱好者、红色资料研究者,他们在写作技术也许未必尽善尽美,但长时间专注地对方向性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让他们更能够进入历史和人性的深处,走进作品中人物的真切处境和真实情境。全书收录的36篇作品,诚如序言中所说“文笔或朴素,或清新,或厚重,风格不同”,但每一篇都是河北大地上百年红色历史的“同题写作”,笔者认为,最执着的信仰和最朴素的家国情怀是这36篇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灵魂,也是这是今天的作者、读者们和历史中的人们最能够共情的东西。而我们阅读、讨论和思考一段段红色记忆,我们通过文学讲述重回历史现场的努力,其实正是为了获得自己关于当下的审美与认知——如何面对时代,如何塑造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真诚而深刻的价值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