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那些地铁里的读书人—— 阅读是平淡生活中最有质感的部分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胡 芳  2022年05月30日08:15
关键词:阅读

地铁上的读书人 朱利伟 摄

对很多人而言,人潮汹涌的地铁,是通勤路上的“放空”之所,我们在地铁上看到的大多数人,习惯于利用这段时间补个觉,或者刷短视频、刷剧、玩游戏。与运动着的地铁同步,地铁上的很多人,也在用“动态”的方式度过通勤的这段时光。

有一些人,却用另外一种沉静的方式,丰盈着地铁上的这段时光——他们是地铁上的阅读者。

每每,我们看到地铁里手捧纸书潜心阅读的乘客,总不免发出这样的感慨:“地铁上适合读书吗?”“站着都嫌挤,居然还能翻出一本书看?”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喧嚣的地铁环境跟需要安静的阅读始终是很难伴生的。

地铁里的“一束光”

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李墨钥也是地铁上的阅读者之一,谈及为什么会在地铁上看书,她坦言,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家里,大部分时间被安排为亲子时光,自己独处的时间几乎只有往返通勤的两个多小时。“好在,我上下班可以避开早晚高峰,在并不拥挤的地铁车厢里,打开一本书阅读,成为一段自在和放松的旅程。”

阅读爱好者小黄有个读书群,朋友们经常会在群里打卡分享同一本书的阅读进度。有一次,他在群里发表了一段关于一本心理学著作的读书心得:“我是群里第一个读完这本书的,有30多万字。”读书群的朋友们惊异于他的进度,当得知他是利用通勤时间全程在地铁上读完这本书时,一致感慨道:“太励志了!”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营销部主任朱利伟是北京地铁高峰时段千万通勤者之一,她在豆瓣个人主页上建了一个相册,名为“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里面收集了她从2018年至今在地铁上拍摄的2000多张照片,这些镜头记录了她在地铁上和2000多个捧着纸书的身影不期而遇的瞬间。

“一开始并没有很刻意地留意地铁里的读书人。我喜欢随手记录生活中的一切,拍一些很普通但日常的瞬间,仅仅习惯于记录。”为了方便存储,朱利伟把这些照片存放在了豆瓣上,一边发一边为照片写备注。

2018年2月,朱利伟从老家过完春节回北京,节后的北京还没有恢复往日的熙攘,地铁上人也比较少,朱利伟看到一个人在她面前读书,还拿着笔在书上勾画。当时她想,北京地铁居然还有人读书,是作秀还是真的在读?当她看清对面乘客手里的书时,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平时爱好摄影的敏锐观察,带着点好奇,拍了一张照片。“一个人在地铁上读了一本我想读而没有读过的书。”那本书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没多久,那年3月,朱利伟乘地铁时又看到一个人捧着书在读,同样也拿着笔在写。当时尚且天寒,北京地铁乘客穿的大多是黑色、灰色等暗色系的冬装,那本翻开书页的醒目白色,与周围的暗色系形成鲜明反差。“像是一束光照过来。”朱利伟说,这就是她那一瞬间的感觉,“地铁里除了我之外,别人也在读书,之后再遇到,就顺便拍照记录下来。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看到这是一个具体的人在读一本具体的书。”擅长图像思维的她,从那以后,开始对地铁上的阅读群体有了更为细致的观察。

流量时代的地铁书单

每次在地铁拍到新的读书人照片,朱利伟就会在豆瓣相册里随手在照片下记录下来是什么书。“在标记的过程中,会发现哪些书是比较畅销和流行的,会发现读者在关注什么、流行什么、爱好什么。”朱利伟说,“照片存的多了,我就想给它们分分类,粗略勾勒出地铁阅读群体的精神面貌,就大致分了几个方向,后面会分得更细一些。”目前,她的地铁书单分成了文学(小说、散文、纪实、传记等),学术、文化、社科、生活等,专业及职业技能提升、资格考试类和报刊几大类。

除了通勤的乘客之外,学生群体也是地铁阅读的一大主力。“有的学生已经有很好的读书选择能力了,这说明他们有很好的读书量与质方面的积累。

有时朱利伟会反复遇到同一本书,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地铁上看到七八次不同的人在读这本;又如《遥远的救世主》,这本十几年前的书忽然又流行起来;出镜率比较高的还有《三体》,这两年很多人在读。

“拍这些照片时,我的焦点都在书上面。我会观察他们读什么书,结合书的内容想象这些读书者是什么人,有什么兴趣爱好。有时会在心里思忖某一本书的版本选得不够好,很想推荐另外一家出版社的版本。”在整理地铁书单的过程中,朱利伟也发现个别口碑平平的书被短视频等流量市场“带火”。一些直播号为了把书卖出去,完全不顾及书的品质,推荐了很多“口水”书,吊诡的是,这些口碑质量相当一般的书还成了畅销书。

流量背后是多方角力,有时是资本在推动畅销书的内容和主导方向。某种程度上,受众是被动接受,没有更多筛选过滤能力。对此,朱利伟认为,这是需要出版社和媒体为好书发声的时代,让更多实至名归的好书而非快餐读物为更多读者所知,是出版社和媒体的责任所在。

从阅读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4年多来,朱利伟在地铁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读书者,也记录下了许多有温度的瞬间。她看到过很多次同一个人读不同的书,也看到过很多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印象比较深的,朱利伟遇到过同一个女孩100多次,但是从来没有交谈过,只是让自己始终处于旁观者的视角,没有打扰那个女孩的阅读。

“我还见过在靠近东四的地铁线路上,有人把中国美术馆的门票当书签,你会发现这些人的阅读和他们的生活圈是一体的。”

通过对地铁书单的整理,朱利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回到读书的原点,经典又开始流行。书单里,《红楼梦》《三国演义》《山海经》《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杀死一只知更鸟》《简·爱》《苏菲的世界》《月亮与六便士》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屡屡上榜,她多次拍到有人捧着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读得津津有味。她在“文学”大类书单下面写道:“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只能被时间和空间牢牢困住。自己的人生再长也只有一次,好的小说能给人活在里面的真实感,读100部小说就像活了100次。”

“我并不是倡导人们要在地铁上读书,我只是珍视读书这件事本身,并随手记录下了阅读爱好者在地铁上阅读的瞬间。”关于她拍摄的“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相册,朱利伟坦言,“希望更多人通过这些画面,看到阅读的美好,分享阅读带给普通人的点点滴滴。这些读书人,今天看的这本,明天看的那本,他们在地铁上又获得了不同的人生,获得了不同的体验和经历。这就是他们在这条路线上丰富自我的一种方式。”

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人尝试从阅读里寻找慰藉,通过阅读获得力量。李墨钥也是其中之一。“最近我喜欢读非虚构、人物传记类的书籍。每读一本这类的书,就像认识一个人,你渐渐地会了解这个人的思维方式、语言逻辑、脾气秉性、觉知感受,并一起经历他生活当中的某个片段。几天下来,你与他就成为了朋友。于是,上下班的地铁上,虽然周围是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但你有了这么一个熟悉的朋友陪着你,还带你穿越时空,岂不快哉!刷短视频和刷剧时,周遭越吵,越影响视听体验,看书就不会受影响。”李墨钥说。

小黄也对此感同身受,他说:“读书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场合。其实只要你想读书,沉浸到书的世界里,外界的喧嚣都与你无关。在地铁上的阅读,只是爱书人阅读中的一个切面,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从书籍中获得滋养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