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创作是网络文学的“阿里阿德涅线团”
网络作家要注意从细部入手,把创作当作一项艺术创造活动,重视作品向读者传授正确知识、传播先进思想和传递健康情感的作用,在“好故事”中寓教于乐,真正用饱满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吸引流量。理论评论虽然需要调用多种理论资源观照网络文学现象,但首要的是肯定其文学属性和价值承载,在阐释“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同时,真正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主张写什么、不主张写什么,以此引导和鼓励作家。只有从具体问题出发,才能弥补薄弱环节,使网络文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得到逐步纠正,循序渐进地提升全行业的发展质量。
关于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的讨论,是当前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以“精品化”“高质量”“经典化”等为关键词的评论文章不断见诸媒体。这既饱含着社会的热心期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对网络文学属性、功能、发展规律等的认知众说纷纭。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也需要用优秀作品来确证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水平,但就如何评价作品却仍陷在标准之争中。例如当我们说到“高质量”时,是传统通俗文学标准下的高质量,还是在媒介革命中另起炉灶的新媒体文学自身标准下的高质量?抑或是被本质化了的“文学”的标准?这又连带着引发了如何认定经典作品的争议,进而又激起了网络文学能不能经典化、需不需要经典化的纷争。由于仁智各见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高质量、经典化等发展愿景难以在创作中“落地”。
可以肯定,如上的问题短时期内难以形成主流化的意见。但是,网络文学的发展又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性。对评价标准和价值功能的分歧直接影响到创作,最终导致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例如文本粗制滥造,格调趣味低下,渲染感官刺激,存在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违法违规描写,乃至抄袭现象也与此不无关系。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问题并非是偶然出现的个别现象,而是有着长期性、普遍性的特点,有些问题甚至贯穿了网络文学发展史。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新形态,文学所具有的审美、认识和教化功能等并不能因为、也没有因为网络的形式而被抽离出去,反而由于社会影响力大而更被凸显出来。到2021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的读者已达5.02亿之巨,网络文学对社会阅读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延宕至今的上述问题显现出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拉低了全行业的社会声誉,对此我们应当保持足够的警觉。
如何调和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的长期性与提升创作质量的紧迫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网络文学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也是解决现实问题、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绕不开的环节。评价标准和体系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网络文学高度依赖媒介,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催动媒介高速迭代,这令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文体形态和审美规范都难以稳定;又由于与媒介社会集体思潮、个体精神生活和学术知识生产之间的高互动性,致使网络文学的文艺属性和文化定位不断变动。这使得网络文学始终是动态的、流动的,其艺术规律很难作为一个固定的对象精确把握。网络文学现场“众声喧哗”,也与研究者的学术视角有很大关系。伴随研究和评论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网络文学领域汇聚了很多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观察视域、理论工具和思考方法决定了他们的方向是文学的、符号的、媒介的,还是产业的、市场的和资本的。这既为我们全方位认识网络文学提供了条件,也使网络文学研究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评价标准难以统一,有效的评价体系短期内难以建立,“经典化”无法进入实操层面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实践层面寻找提升网络文学整体水平的突破口。相比于“高质量”和“经典化”,或许“精品化”才是破解上述阶段性矛盾、指引网络文学走出低质量徘徊困境的“阿里阿德涅线团”。顾名思义,“精品”指的是精心制作的质量上乘的作品,“精品化”意味着网络文学中的大部分作品要达到“精品”的水准。当然,网络文学创作不是生产物质产品,无法用量化的指标对其进行“质检”,但是每个人的心目中自会有一个尽管无法言明、但大致约定俗成的评价体系,其中必然包含了文学的基本要素。比如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最起码要做到文从字顺、叙述连贯有逻辑性、环境和人物有一定的艺术真实感;主题有积极意义,不能从思想上毒害读者,不教唆读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这些要素是任何时代、任何传播平台对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它们构成了文学的技术和道德底线。这些底线无疑是文学的最低标准,突破这些底线的作品是会被社会排斥和鄙视的;只有面对底线之上的作品谈论艺术性和思想性才是有效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文学视角无疑是观察网络文学的本位视角,大众读者是因为它的文学身份才去阅读。以文学常识检视当下的网络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很多作品仍然是“粗放型”的,存在着大量击穿其文学身份底线的缺陷,例如文字和语法错误、情节荒唐、逻辑错乱、价值观混乱等。其实这其中有些问题根本上升不到文学层面,而是语言文字应用和文章谋篇布局中的错误,是文学创作中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而相对于作品的总体数量,通过社会和网站扶持、评选、推介等产生的优秀作品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极小,虽然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却未达到“瑕不掩瑜”的功效。尽管近几年现实题材作品占比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内容和题材结构,但网络文学整体上的艺术水准与其社会影响力尚难以匹配。
因此,网络文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引导和鼓励网络作家尽可能克服网络传播带来的弊端,用心、精心、尽心创作,在遵守基本的语言文字规范和文学常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作品的精致程度和艺术水平,从而逐步实现“精品化”,这是实现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处我们所言的“精品”与传统文学中的精品是不同的,在传统文学中,只达到上述“底线”的作品连发表关都难以突破,根本算不上精品,但在网络文学中,一些作品却连底线都难以守住——在“泥沙俱下”的现状面前,我们姑且将守住了常识底线的作品看作是“精品”,换言之,“精品化”应该是对网络文学的最低要求。
吊诡的是,对于这些在印刷媒介中形成的文学常识,网络文学并不认同,而自有一套辩驳的逻辑。例如文字和语法错误被归因于追求创作速度,浅白的表达被看作是“没有门槛”的优势;通过刺激感官甚至是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血腥等的描写来博取读者眼球,被解释成是为了满足读者阅读心理和适应网络传播的需要;毫无艺术真实性的荒诞情节和故事逻辑,被视为展现了人类卓绝的想象力;有违社会伦理和人类正常情感的人物设定,被称作反映了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丰富性;甚至连抄袭现象也被用“数字复制时代的艺术规律”来加以诠释……诸如此类的说法掩盖了网络文学创作中的不足,为一些错误写法披上了合理合法的外衣,使得背离文学常识的做法成了睥睨一切文化成规的“创新”,网络文学也因此被推上了“横空出世”“开天辟地”的“神圣王座”。当然,网络文学的创新性不容否认、也是否认不掉的,但是,假如我们仍然将其归入文学阵营中,承认它是文艺的形态和文化的产物,那么就不可能完全割裂与传统的关系,文化和文学常识仍然是考量它的基本标准。
在推进“精品化”过程中,网络文学要摒弃相对主义和投机主义心理,筑牢文学身份意识,在媒介与市场面前首先做到坚守文学立场,之后再谋求新媒介艺术上的创新和市场上的经济收益。网络作家要注意从细部入手,把创作当作一项艺术创造活动,重视作品向读者传授正确知识、传播先进思想和传递健康情感的作用,在“好故事”中寓教于乐,真正用饱满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吸引流量。理论评论虽然需要调用多种理论资源观照网络文学现象,但首要的是肯定其文学属性和价值承载,在阐释“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同时,真正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主张写什么、不主张写什么,以此引导和鼓励作家。只有从具体问题出发,才能弥补薄弱环节,使网络文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得到逐步纠正,循序渐进地提升全行业的发展质量。
- 讲好科技故事 展现时代风采[2022-06-21]
- “最江南”主题网络文学作品征文启事[2022-06-20]
- 作为粉丝的批评家[2022-06-19]
- 网络文学用“好故事”书写时代温情[2022-06-20]
- 版权保护引领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2022-06-16]
- 网络文学要增强文化责任感[2022-06-13]
- 发挥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优势[2022-06-09]
- 网络文学行业发起最大规模反盗版倡议,522名网络作家联名反对搜索引擎侵权[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