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蓄地缘革命诗情的一方水土 ——观纪录片《雄安红色往事》
雄安,一个近年来驰名中外而又陌生的新地名;白洋淀,曾被中国现代文艺家争相描绘的满溢革命诗意的一方水土,当它们都被纳入纪录片《雄安红色往事》的叙述时,会打开一个有着何种吸引力的视听艺术世界?这对于从未去过那里而又一再浮想联翩的我来说,无疑激发起了好奇心。作为艺术的纪录片想必应当包含至少两个美学要素:一是“纪”,另一是“录”。在汉语里,“纪”(紀)为形声字,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己声,本义为散丝的头绪,又有一个时代或时期之意;“录”(録)为形声字,从金,录声,本义为绿色金属,又指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可以说,纪录片之“纪录”,意味着要在理清史实的纷繁头绪时,将其中可以载入史册的那些东西保存下来,这就必然会在纪实的同时注意让纪录者自己的回忆、反思、想象和幻想等当代人思绪融进去。这部纪录片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讲述发生在雄安或白洋淀地域的红色故事呢?
随着这个纪录片世界的打开,观众可以感受到多种多样纪录片手法的交替运用:地图、报纸、照片、回忆录、现场访谈、录像、实景拍摄、画外音以及故事片、电视片等多种视听方式,都被错落有致地运用以实现其表达意图。地图让观众一眼看清雄安及白洋淀所处的确切地理方位;报纸给人带来传真效果和面对“故纸”而生的亲切感;照片让人生出无距离的本真感受;回忆录、录像等的采用增加了资料的流动性和动感;对知名故事片镜头的借挪,带给观众以熟悉感,拉近与雄安的距离;对当事人、其相关后代或专家的现场访谈,重建了近距离的客观性;至于实景拍摄,则可以增强叙事的地缘真实感;贯穿于全片的轻音乐伴奏烘托出一种婉转动听的情绪氛围;无所不在的画外音,透露出该片明确的当代主体性。这样,这些纪录片方式或手法的综合运用,让被纪实的红色往事既传达出冷静的真实感或客观性,又释放出当代人才有的对于珍贵的过去的主体情怀。
可以说,这部作品的纪实意图和美学特色表现为,站在雄安新区的当代新视角,追忆曾经发生在那片水土上的红色往事,抒发当代人的缅怀之情,激发出走向未来的能动力量。从这点看,这部纪录片有着理中含情、化理为情或寓理于情的美学特点,力求传达植根于雄安或白洋淀水土中的中国现代地缘革命诗情。这一点可以从全片六集的构成序列呈现出来,依次为《当兵去》《硬骨头》《雁翎队》《反扫荡》《地道战》《烽火情》,重点回顾党在该区域领导现代革命斗争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该片第1集叙述吕正操和孟庆山等组建抗日武装的故事,洋溢着抵御外来侵略的庄正之气。第2集回顾贺龙率领八路军120师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史实,释放大义凛然的阳刚气象。第3集讲述雁翎队的英雄传奇,频繁引用现代文艺家作品及情节,谱写一曲刚毅中的柔婉之歌,构成全片中最能体现阴柔婉转之美的诗意部分,可谓全片核心或“片眼”。第4集追忆抗日军民的反“扫荡”岁月,讲述革命者奋勇为民牺牲的故事,传达出一股低回悲凉的凝重气氛。第5集叙述冀中军区十分区军民进行的地道战,深挖现代革命战争的地下隐性意蕴及其对古代历史的传承。第6集叙述雄安或白洋淀军民对这片水土所倾注的革命深情,将理与情、刚与柔、悲与喜等多重意义交融一体,涵濡出一种余音绕梁的现代地缘革命诗情。
确实,全片在展现雄安或白洋淀的现代地缘革命诗情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荷花淀》《新儿女英雄传》《地道战》《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现代文艺作品成为其地缘诗意创构的重要资源。第3集《雁翎队》注意引用孙犁《荷花淀》中的描写,还提及它对后来文艺界“荷花淀派”的开拓性意义;进而引用一组由知名战地记者石少华拍摄的雁翎队照片,辅之以实景拍摄的视频资料,详述该记者两年多时间六进白洋淀与雁翎队同吃同住同战斗并进行采访和拍照的经过,产生出生动而感人的效果。第5集《地道战》叙述“米家务反包围”战斗时,重点讲述地道战战术的运用,并大量借用影片《地道战》的镜头。第6集《烽火情》提到冀中军区诗人葛尧申请留在白洋淀专心创作,但后来到被日本鬼子毁坏的郭里口村后,才意识到后代教育比个人创作更急迫,当即创办那里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小学,隐姓埋名地做教师46年,而居然没有发表过一篇作品以及没有回过一次安徽老家。这种务实为民的深切情怀深受孙犁嘉许。片中还由当事人出面回忆妇女干部车素兰如何不顾安危,寄养冀中十分区政委旷伏兆之女旷平南,凸显老百姓对八路军后代的养育之恩。而八路军指挥员刘秉彦和旷伏兆则深情相约死后也葬在此地,忠魂与白洋淀同在,传为佳话。第2集结尾用了这样的解说词:“雪落无声,岁月有痕。一件烽烟往事、一个特殊瞬间,就这样联系到一起,成为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永久记忆。”这样的语言有着凝练而兴味隽永深长的效果。
我的好奇心固然还没得到全面满足,例如白洋淀的当代自然风景之美和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处在哪里,以及稍晚于“荷花淀派”而崛起的“白洋淀诗群”与该地域有何种关联等,这些还令我继续牵挂,但考虑到该作品标题所示题材范围,该片的表达任务应当大体完成了。正如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言,它以雄安新名激荡出白洋淀往事,再以白洋淀往事的厚重历史内涵“回填”入雄安新名,从而在雄安或白洋淀现代地缘革命诗情形塑上抵达其既定目标,让看似陌生的新地名开放出它那厚积薄发的蕴蓄地缘革命诗情的红色基因和现代文化自信交融之花,由此也使人难免开始憧憬畅想起这方水土未来的诗意远景。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评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