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与港剧 | 甜梦和余味
来源:和光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   2022年06月30日08:57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1983年,《霍元甲》全国热播,看港剧逐渐成为我们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它在介入日常生活的同时,更引领了大众审美。即便在港剧不复昔日辉煌的今天,只要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主题曲一响,就能瞬时拨动记忆,心海翻涌的不只是剧情或人物,更是观剧周边——环绕那个年少的自己。

本期专辑,“和光”邀请来自“70”“80”“90”“00”四个年龄段的十位朋友分享“我与港剧”的故事,讲述港剧与其或深或浅的奇妙缘分。十段观剧经历划出一道记述港剧变迁的弧线,牵引着我们,从自我成长中回溯时光里的港剧和少年。

我和港剧的故事

宋永琴

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港剧是不可或缺的青春记忆,武侠剧、悬疑剧、动作片、伦理剧……每一类型似乎都可信手拈出几部耳熟能详的。《霍元甲》《上海滩》播出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那时候家庭电视机并不普及,晚上邻居们常常聚集在我家,围观那小小的黑白匣子,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那些善恶分明、行侠仗义的忠胆故事不时引发热议,浓烈的“家国情怀”随之弥漫在拥挤小屋里。武侠剧,最喜欢由金庸小说改编的剧作,人物传神,故事有趣。第一次观看83版《射雕英雄传》,是父亲深夜从录像厅朋友那里借来的放映机,那时候录像厅只是白天营业,家人赶着晚上这空儿围坐一起,通宵追剧,屏幕上聪明伶俐的俏黄蓉、憨厚正直的靖哥哥、愤世嫉俗的黄老邪、游戏人生的老顽童都让人欲罢不能。尤其对我这个“武侠迷”来讲,沉浸其中,熬到大半夜也毫无倦意。

回望80、90年代,港剧可以说一直是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在你我的成长历程留下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彻夜不眠是为了《射雕》,第一次恐惧到想要爬墙是因“僵尸”(《僵尸道长》系列剧),第一次濡染自由娱乐的精神来自“鬼才”黄百鸣……港剧扑面而来的娱乐气息、商业文化带给我们一个奇妙又多姿的“影像”江湖。

那些陪伴我青春的港剧

韩琳

作为一名70后,港剧陪伴着我的青春,沉淀着我的记忆。那时候在小小的黑白电视里播放的港剧让我看到了一群光鲜亮丽的人,他们的着装、发型,或帅气或靓丽;他们的快意恩仇、家国情怀,当然也有家庭的温存与人性的复杂……电视虽然没有颜色,但却给我留下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从古装到现实主义题材,从刑侦类到医疗剧、武侠剧、宫斗剧、法医法证……如数家珍,每一部都爱不释手。83年热播的《霍元甲》,既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功夫热潮,也让我们看得热血沸腾,霍元甲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激昂旋律,激发炽热的家国情怀。

古装剧是小时候我的最爱,《楚留香传奇》《射雕英雄传》《绝代双骄》……如数家珍,每一部都爱不释手,因为当时没有现在的媒体平台可以回看,所以不想错过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以当前眼光,这些港剧虽没有华丽的动作设计,大场面制作,但胜在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感情真挚。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又狂热喜欢刑侦类作品,《刑事侦缉档案》《陀枪师姐》《鉴证实录》陪伴我最紧张的那段学习时光,成为我情绪释放的最好的方式。吸引我的除了案情的紧张起伏,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剧中人物对生活、对工作的坚持执着的方式和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职业操守。

因为情怀,因为回忆,因为陪着我长大,如今每每回顾这些港剧,就觉得自己一直年轻……

那些年,港剧教会我的

孙岩

我生于70年代末,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我的童年正值港剧风靡一时的年代。相对于长辈喜欢的《上海滩》《霍元甲》,小辈更偏爱《射雕英雄传》,给我们这一代开启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大概不亚于《哈利波特》之于今天二三十岁的一代人。记得当年一放学,把书包放在一旁,一群人就开始cosplay前一晚上的剧情,谁演郭靖,谁扮洪七公,谁是坏蛋欧阳克,当然,黄蓉永远是最抢手的角色,不仅要够漂亮,必须要够聪明、刁蛮、俏皮又可爱。可以说,每个胡同都有一个俏黄蓉,后面还有一群小孩拍着手:……傻郭靖娶黄蓉,蹦蹦跳跳的老顽童……

上了中学,充满爱恨情仇的都市剧大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本善良》,多年以后,那首《笑看风云变》主题曲一响起,仍然能激荡起我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繁忙的功课也无法阻挡我的追剧热情。十六七岁的青春,升学的压力,成长的烦恼,港剧成了一种情绪的出口,对未来的某种期许,甚至懵懂情感的寄托、人生角色的启蒙。当年全班女生都迷石伊明,她独立又孤傲的性格,中性大方的打扮,坚定执着的眼神,甚至特别的短发,都让我们这群青涩稚嫩又套在土气校服里的女孩子们着迷不已,原来女生还有这样一种美,只有这样的石伊明才会有为她走出迷途、那样深情不悔的齐浩男。

时光飞逝,女孩在成长,时代在变迁,人生路漫漫,感谢港剧曾经的陪伴。

算不上一个港剧迷

涂为

算不上一个港剧迷,只是零零散散看过一些,武侠、商战、侦探、豪门、法庭、家庭、爱情……第一时间闪现在脑海的,总是因为与一段自我记忆紧密相连吧。

还记得《火玫瑰》《今生今世》,纯粹因为在那个电视剧黄金档的时代,我住校,只能在周末才能看两集。大约因为难得,因为情节破碎,愈加引发人无限猜测和期待,那时候的周海媚真是美中带毒,而二温也处于颜值巅峰,海潮和Uncle Rain之间有太多经典桥段。

“夜阑人静处,响起了一阕幽幽的Saxophone……”邓萃雯、江华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是高中好友推荐的,那时她是学习尖子,却喜欢班里的音乐王子,这剧是符合心境的吧?二十年后,人分南北联系日稀,却每每还有恍惚,那只飞得最高最美的白蝴蝶,多像她。

要再在记忆中搜索的话,还有一个叫犀利妹的女孩(《谈情说案》)。她太像每一个普通女孩,平凡的长相,平凡的家庭,面对“王子”一般的景教授,谨小慎微、小心翼翼。要迈过那绝望一夜,面对漆黑的海面,她才能学会在心里装一个警铃,提醒自己,不可以再来一次……(从这个角度看,这剧结局烂尾。)

从追剧到刷剧

戴瑶琴

TVB的武侠剧和刑侦剧,我基本都看过,像《刑事侦缉档案》系列,我可以纯熟复述每一单元故事,直到现在,遇到“剧荒”的时候,它还是我的复习首选。港剧最大好处是,我已不需要看,只需要听,因为熟知所有情节。如果说,第一次观剧时,你追着它看,不能错过任何细节,而现在,你只需要它的陪伴。

在策划这个专辑的时候,我询问一些00后小朋友对港剧的感受或理解,他们很坦白地对我说:我们并不看港剧。原来港剧也是早被植入代际印记的产品,它随着港星贴花纸、劲歌金曲颁奖礼、宝丽金、TVB台庆逐步淡出流行文化。TVB易主后,港剧粉熟悉的编剧、监制、配音演员都渐渐离去,新剧集虽然继续开发商战、刑侦、法庭、医疗、武侠等TVB传统选题,但我已没有强烈的观剧兴趣。现在,我有选择地看,拉着进度条看,不是观剧,只是刷剧。观念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港剧无法再造当年万人空巷的观剧场景。每当熟悉的TVB演员加盟内地剧团队,我总觉得有违和感,他们生活化的表演方式需化入香港日常才接上了地气。港星港剧港乐,他们是互相成就的,一旦错过就不再。

存放乡愁的观剧

龙成松

童年里,对电视剧并没有什么印象。记事以来,最早看电视是到隔壁田坝村,趴在人家窗户上看《三国演义》。其他一概都忘了,只有片头曲那滚滚大江。看到后面睡着了,是我哥他们背回家的。后来我家有了全村第二台电视(第一台好像是小爷爷家的),八寸,黑白的,用一根竹竿顶着几根天线接收信号,全是雪花。上小学时,我们家买了全村第一台彩色电视,熊猫牌,有锅盖,只是要经常转。我少年时代的记忆,多数是这台电视播放的香港古装剧塑造的。记不清看的第一部港剧是什么了,比较模糊的是《楚留香传奇》《书剑恩仇录》,印象很深的要从《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算起。中学阶段,学业紧凑,只有周末和假期能看上两眼电视,所以很多剧都看得零零落落,留下了一个个“断档”。其中一些电视剧,比如《雪花神剑》《碧血剑》《江南京华梦》,我上大学时甚至工作以后才看了完整版。

香港古装剧给生长于山村中的我带来了古典的想象和慰藉,以及对现代世俗生活的一点点超脱。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些电视剧的“音乐记忆”,我的“乡愁”得以不死。每当这些电视剧主题曲、插曲尤其是背景音乐响起,我脑子里就能准确定位到家乡某一条小路、某一片山水、某一个人。何其幸运!

女性自我意识的独白

张丹阳

港剧于我,影响最深刻的必然是港剧中的女性。与同时期内地剧中女性的隐忍、克制不同,那时港剧里的女性一如既往自信、美丽、不拘一格。

童年时代,几乎每个地方电视台的中午都会播放两集电视连续剧。我所在的广西柳州文体频道当时发起过一个“名剧点播”的午间栏目,就是观众通过短信或者电话的方式点播自己喜欢的剧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排前三的总是港剧,这其中我“努力”最多的就是《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它讲述的是四位个性不同的酒吧驻唱女子,在时代浪花中的命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姚小蝶,而她独立、倔强的个性,也注定了她最终的茕然一生的结局。在腻味了欢乐结局的内地剧的当时,直到今天我仍旧记得姚小蝶的选择给我带来的扼腕与叹息——她最终选择回归她自己,谁也不要。

后来的《陀枪师姐》再到《婚前昏后》,港剧对于女性独立人格的深入探索又愈发强烈。从陈三元到林皓雪,你会发现随着社会的变化,女性的生存环境压力变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她们一边要打破社会的固有偏见,一边要与男性一样在大环境谋求生存。然而,港剧中的她们从来都能直视自我的困境,各个击破。在努力争取着自己的事业、爱情的同时,拼尽全力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婚前昏后》里面的林皓雪向林雪的蜕变正是这一主题的最好诠释。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港剧中的每一个女主角即使放到今天仍旧熠熠生辉、姿态非凡。她们不是在独立自主,就是在独立自主的路上,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永无止境。

《男亲女爱》的“大女人”的真相与“嘴贱”哲学

谌幸

近几年国内脱口秀火起来了。我的脱口秀启蒙是黄子华,认识黄子华则是经由港剧《男亲女爱》。

对港剧的印象,往往从其中独立女性的角色开始。从《陀枪师姐》到《谈判专家》,经典职业剧看下来往往更偏爱其中硬朗的港女。直到《男亲女爱》,当其中的独立女性露出人生B面的荒诞,彼时年轻的我很难不对她身旁那位嘴贱“冤家”的种种金句印象深刻。

和TVB选材中人物柔情与悲情交织的风格相比,《男亲女爱》是一部充满了琐碎滑稽对白的喜剧。故事从律师女主Miss Mo“大女人”人设的开始,要独立的面子,又渴望被爱被娇宠的里子,再高大上的职业,也离不开办公室八卦与工作本身的魔幻。这些拧巴的元素融合在嘟嘟姐塑造的形象上,相当反崇高。

“独立女性”不再是一面旗子,“情爱”也多了许多歧义。《男亲女爱》的单元故事里,男女关系脱离情爱悲喜的宏大叙事后,回到经济危机下的现实主义斗争,揾食之余倒也共欢乐。庶民未必胜利,但庶民自有自的浪漫。大结局中,被讽刺“做工做到人老珠黄”的Miss Mo和“嘴臭人贱又没quali”的贱男余乐天,平安度难。

到底是港剧,职场坎坷身边始终有个“冤家”可“亲爱”。港剧之外,现实人生孤独,余乐天回到黄子华,栋笃笑里包含的“好笑”与“好哭”更纯粹了。余乐天的嘴贱是“我看穿了你的辛苦和低级欲望,并马上说出来。”MissMo的真实是“虽然傲娇成癖也不得不扛起生活本身。”

90年代金句装饰下的喜剧,挥舞着有始有终的巴掌,正如生活总会打醒幼稚甜梦,但也给你一点惊喜的余味。The show must go on,这是港剧一直在给予人们的余味。

记忆里的爱恨情仇

牛煜琛

金庸笔下的江湖总是真实而具体的,因为在读到那些大侠们的传奇之前,我就已经在TVB的《天龙八部》里见过了“乔峰”“段誉”,看惯了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直到现在,当周华健那首《难念的经》的旋律再次响起,往日的爱恨情仇便又回到眼前,那些如今或许已经青春不再的面孔便再次张扬起来,一如当年那般意气风发。现在和朋友们聊起TVB的港剧,好像在聊一段过去了很久的旧时光,那些看上去已经有些褪色的光影,如今却在回忆里为我们保留着自己人生的某种底色。所以当我们不厌其烦地重提那些剧名、曲目、家喻户晓的演员时,大家总会说,那的确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在综娱节目还不像眼下如此泛滥的时候,TVB剧几乎承担起了我对故事的每一种期待。武侠、刑侦、商战、言情、奇幻……今天我们对其的想象,似乎依然流连在十年、二十年前,甚至上个世纪。2010年内地引进了一部刑侦剧,林保怡主演的《读心神探》,该剧最有意思的设定是主角会“读心”,能够根据罪犯的种种微表情或细节动作来侦破案件,也是因为这一点,我对它的印象十分深刻。近年TVB其实也不乏《金宵大厦》这类口碑破圈的好剧,也许再过几年,今天的TVB又是新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告别港剧“大时代”

陈稳

我生于2002年,但对于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我也总是怀有一种朦胧的向往。我爸是个港剧迷,他让我的童年蒙上一层八九十年代的滤镜,而港剧中那些未必具有完美制作却引人入胜的场景,也渐渐无法与我记忆里的童年气息剥离。

初有印象时,家里有一台彩电,我爸收集了一些DVD,播放TVB古装剧,比如《神雕侠侣》《天龙八部》。我爱看里头的特效和怪兽,即使那只“雕”现在看来拙劣得让人发笑。我依然记得“降龙十八掌”的出招动作,那是我爸站在大彩电前示范着让我学的。

有一段时间我爸回看《大时代》,我跟着看。那是我第一次看剧觉得反派角色也没那么坏,正面角色也不完全好。我还曾仔细想过,刘青云演的那个角色到底有没有变坏。在我的童年里,这部剧无疑对我的善恶观产生了影响。

除了这些,小学时的我还曾因为《读心神探》里黄宗泽演的角色苦心练过转笔,只是因为港剧设定中,会转笔的角色往往更聪明。

不过,我也说不清在我成长的哪一个阶段,我爸就不再看港剧了;也不再说得清,从什么时候起,家里的电视成为了闲置品。事实上香港影视依然让我感到亲切,几年前的假期,我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用家里的智能电视看《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剧集很精彩,但似乎不复当时看DVD时的心情了。我渐渐意识到,也许和港剧“大时代”一起一去不返的,还有爸爸的青春和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