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汉字、诗词、文物、典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意源泉。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这些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多元文化视角的“解码”、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推动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让文化符号生动起来
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听形象,始终是文化类节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近年形成热点的节目来看,跨界已成为创新节目形式、“活化”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体现在综艺、访谈、纪录片、短剧等不同节目形态的互动、融合,也表现为创作者尝试从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寻找契合的表现形式,丰富表现手段,用审美的力量唤醒经典。
《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舞台作为主场景,在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戏剧情境中刻画历史人物、讲述历史故事,将观众带回历史文化现场。戏剧舞台建立起的庄重性、仪式感,既赋予节目厚重的历史质感,也让观众在独特的戏剧审美体验中,产生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国考古大会》《舞千年》将舞蹈作为展现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表现手段。前者借由舞蹈复现古代人的生活图景,较好地平衡了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后者以中国古典舞透视中华文明,发挥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经典咏流传》则以现代音乐韵律激活诗词之美,通过对“听觉意象”的塑造展现诗词意境。
融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并非简单地拼凑、组合,而是要遵循不同门类艺术的规律,充分利用每一种艺术的特性,扩展审美体验。还应注意到,各种表现形式及其构成的内容单元可以相对独立,但不应孤立、割裂。创作者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加强,由此构建起多层次、复合性的审美体验,满足观众多元审美需求,重新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叙事视角更加多元
相较于曾经流行的“讲坛式”解读,当下的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更多元的叙述视角,和更加差异化的“解码”方式。一些节目不仅注重探寻传统文化根脉,“解码”文化基因,也强调将传统文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以及当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形象,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比如,《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今生”激活沉淀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讲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典籍里的中国》在与古代先贤的跨时空对话中汲取历史智慧,照鉴当下与未来;《美术里的中国》不只聚焦绘画技艺,也将作品背后那些“不可见”的历史时刻、画家的精神世界,转化为折射着中华历史的精彩故事,使观众在对美术经典的欣赏中感受“力透纸背”的民族精神。这些节目既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文化类节目还不断寻找更加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以拓展传统文化的表达空间。中华传统文化不只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还包含着浸润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智慧。《衣尚中国》聚焦中华服饰之美,品味传统服饰背后的匠心技艺,展现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遇见天坛》通过体验各种“天坛职业”,揭示天坛建筑、礼乐、祭祀背后的文化密码;《上新了·故宫》用故宫“文创”将大众与故宫文化联结起来。这些节目在更为生活化的题材中挖掘人文价值与美学韵味,通过场景化、情景化的体验,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文化类节目在进入网络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场域后,也尝试以更具“网感”的表达方式阐释传播传统文化。比如腾讯视频出品的《此画怎讲》用“二次元”的方式“解读”古画。生动、形象的真人演绎、画中人妙趣横生的对话,不时蹦出的流行话语,增添了节目的观赏趣味,降低了艺术欣赏的门槛,更容易被网络受众接受。然而,也有一些节目充斥着吐槽、调侃、玩“梗”、解构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和意蕴,使节目趣味有余、内涵不足。如何既能适应网络文化审美特征,又在创新表达方式中坚守传统文化根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让表达空间更加开阔
圈层化是网络时代的典型特征。当下部分创作者围绕圈层文化做文章,将其当作文化类节目创新表达形式、实现节目迭代的突破口。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作为“Z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拥有超7000个核心圈层,其中就包括了古风、汉服、国乐、古典舞等众多传播传统文化的小众圈层。随着该网站由小众文化社区向大众化平台转型,这些圈层文化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带来新动力。哔哩哔哩与河南卫视合作共同打造的《舞千年》就是跨圈传播的产物。节目追求的国风表达和审美旨趣与当下古风圈、汉服圈高度契合,以精准的圈层定位,成功吸引互联网年轻受众的注意。同时,节目也通过挖掘古风视觉符号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小众文化进行大众化转译,从而实现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同频共振。
跨圈层运作还借助不同圈层的内容生产能力,激发节目的创造力。比如,哔哩哔哩的中秋特别节目《花好月圆会》融合了54位以国风作品知名的“UP主”的表演,如专注于甲胄文化创作的“铁羽踏白”,推广国乐文化的“古琴诊所”“二十四伎乐”,汉服爱好者“十音Shiyin”,以复刻三星堆黄金面具出圈的“才疏学浅的才浅”等。这些具有优质内容生产力的“UP主”带来独具个人风格的原创内容,使节目在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跨界混搭中呈现出新的国风审美风格。
跨圈层运作的关键还在于借助圈层粉丝赋能,提升节目的传播力。《青春守艺人》以相声圈粉丝为核心受众,在优酷视频专区上设置花絮、看点以及各种衍生视频与粉丝互动,通过激发相声圈粉丝的讨论,带动话题宣传,使粉丝发挥“自来水”的作用,推动节目出圈。《舞千年》则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参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UP主陪你看舞千年”号召不同文化身份的“UP主”录制节目“反应视频”,以他们的二次创作打通圈层壁垒,激发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此外,节目也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起舞蹈视频“接力”,带动粉丝在全国各地的地标前进行舞蹈快闪,在线上线下持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跨圈层运作是有效链接“Z世代”文化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接合的一种尝试,它既能对小众文化、圈层文化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和传播路径。
(作者:马立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周星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