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儿童文学家云交流:以文学,让世界变得更好
中国和巴西两国的儿童文学家们一直努力创作着。两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中国作家曹文轩和巴西作家罗杰·米罗曾合作出版了《羽毛》《柠檬蝶》,中国作家秦文君的《我是花木兰》葡文绘本也进入了巴西市场……还有充满智慧和真诚的文学交往,不断加深着彼此的了解和欣赏。
北京时间7月6日晚,由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上海市作家协会、圣保罗州文学院、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童年无国界——中巴儿童文学云交流”在线上举行,圣保罗州文学院院长纳里尼主持活动。来自巴西的三位儿童文学作家毛里西奥•德•苏萨(Mauricio Araújo de Sousa)、加布里埃尔•查利塔(Gabriel Chalita)、伊兰•布雷曼(Ilan Brenman),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殷健灵共同探讨儿童文学对促进中巴关系发展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这一次对话还有一个美好的巧合——1988年7月7日上海与圣保罗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圣保罗于百年前开启巴西现代文学运动,孕育多位巴西文坛泰斗。而上海是中国文学重镇,汇聚中国最优秀的作家群体,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与基因。三十四年前的此时两城结好,而今的对话又将成为两城友好交往史上新的一页。
来自巴西的三位儿童文学作家毛里西奥•德•苏萨(Mauricio Araújo de Sousa)、加布里埃尔•查利塔(Gabriel Chalita)、伊兰•布雷曼(Ilan Brenman)
“童年无国界——中巴儿童文学云交流”上海分会场
好的文学,让人们更加信任我们的未来
“成千上万的巴西儿童通过我们创作的漫画人物认字、学习拼写。因此我们需要创作更多有趣的吸引人的故事。”毛里西奥•德•苏萨生于1935年,是巴西青少年文学领军人物,他从童年友人和自己的子女身上汲取灵感,创作了巴西最受欢迎的连环漫画《莫妮卡和小伙伴们》(Turma da Mônica),成为巴西家喻户晓的漫画家。《莫妮卡和小伙伴们》系列也被译成4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印发总量超过10亿册。
他表示,能用双手为巴西小朋友创作一些故事,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想以更多的作品、更多的漫画人物、更多的惊奇信息、更多的有趣故事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为他们带去知识和欢乐,也让他们更加信任我们的未来。”
加布里埃尔·查利塔提到,科技改变世界,让我们有了跨越距离的云上交流,但我们在科技之外还需要故事——文学就是讲述我们心中的故事,通过故事去感同身受,去分享情感。生于1945年的加布里埃尔已发表小说、剧作、儿童故事书等作品90余本,销量累计超过1200万册,目前也是巴西国家教育院和圣保罗州文学院院士,“很多作家都和我一样创造属于自己的乌托邦,通过文字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
伊兰·布雷曼将现实世界比作沙漠,这里时有残忍、疼痛、磨难,但沙漠之中还有绿洲,这些绿洲便是虚构,是我们的想象之地。“通过虚构我们汲取力量,获得活力,有勇气继续在沙漠中前行。”他生于1973年,在巴西多家杂志、电台担任评论员,累计发表70余本作品,其中《目标》(O Alvo)曾获巴西国家青少年儿童图书基金会最佳儿童图书奖,其作品在20多国发行,全球销量达300多万册,引进中国的代表作包括《公主也放屁》(Até as Princesas Soltam Pum)等。
伊兰还提到,所谓“给儿童的文学”“给成人的文学”其实是我们自己给出的标准,但文学其实只有一种分类,就是好的文学和坏的文学。“好的文学作品会吸引孩子,吸引成人,吸引所有人。”
打开全球视角的同时,重拾本土优秀传统
“很多人都在想我们拿什么最宝贵的给孩子。宝贵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清洁的水、良好的教育和医疗等等,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那就是精神食粮。”秦文君说,一个人的成长没那么容易,需要精神和审美的关切,身为儿童文学作家,大家应该静下心来,抗拒一些东西,努力把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热爱给到孩子。
她认为目前儿童文学创作遭遇了一些挑战,一是商业侵蚀,二是少儿的网络迷恋。“这一代的孩子非常聪明,可也很容易得到一些 ‘现代毛病’,因此更需要我们唤起他们对阅读的热爱,收获心灵的慰藉与信念的支撑。”
殷健灵提及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先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探索时期,接着是回归童趣时期、市场磨合时期,而今进入了非常有意思的多元化时期。她记得自己2013年看到一套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汇编,发现当时的中国儿童文学集中在校园故事、童年回忆这几个方面,无论主题还是写法都相对单一,但现在的创作景象繁茂多了。
“我们的作家开始把关注的视角伸向我们身后的悠久历史和幅员辽阔的地域,于是中国儿童文学呈现出很丰富的样貌,大家不约而同地关注本民族的文化、熟悉的文化,用我们的母语,讲述那些意味丰富又有童趣的故事。”殷健灵说。
在全球化趋势下,秦文君认为回溯优秀的传统尤其重要。“正因为全球的视角,需要我们拥有对母语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因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特点,没有自己的传统,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我们不仅要把快乐带给孩子,也要让孩子能够理解到世界的不同,理解到人性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交流,让更多作品与作家进入读者视野
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陈佩洁表示,文学及文学交流对世界文明与进步的作用和意义重大。就中巴双方而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优秀文化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巴西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豁达包容和热情奔放,透过文学家的笔触,传递给双方人民和世界人民。从古代的孔子到当代的莫言等中国文学大家的作品深受巴西朋友喜爱并成为了解中国的窗口;巴西国宝级作家若热·亚马多是中文译介最多的拉美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鲁本·丰塞卡等文坛巨匠及其作品走近中国读者,引发对未来之国的向往。文学交往加深了我们的相互了解和互鉴互赏。
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教授保利诺透露,巴西的著名学者曾经把巴西称为“热带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中巴两国文学发展非常蓬勃,中国每年都有葡语国家、巴西作家的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也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他们已经出版了《论语》《道德经》,将会出版《庄子》《兰花经》,这也是第一次用西方的语言译介《兰花经》。
“上海,正是受益于与世界各地广泛进行文学的交流互鉴,得以成为中国的文学重镇,并拥有了颇具代表性的作家群体。”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王伟表示,上海市作家协会始终致力于拓展与世界交流的渠道,创造与各国作家互鉴的机会。这方面的努力,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没有停止或放慢脚步。比如上海作家与巴西作家的交流对话甚至比以往有所增加。
他相信,上海和圣保罗、与巴西其他城市或地区的文学互动会更加频繁和深入。他也期待,有更多的两地作家及其作品,能够通过双方交流,进入两地文学界和文学爱好者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