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山的女儿》: 弘扬楷模精神 凝聚榜样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黄海涛  2022年07月19日11:32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近日,致敬“时代楷模”、深情讲述黄文秀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故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扎根乡土,取材现实,荧幕再现英雄形象,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对以黄文秀为代表的优秀青年党员的深情礼赞。

黄文秀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推动实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在突发山洪中因公殉职,年仅30岁。

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发光。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独具匠心地选择黄文秀殉职的那个雷雨交加的悲伤夜晚开场,以倒叙手法讲述黄文秀短暂而闪亮的一生。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本可留校或去国家电网工作,但她看到家乡广西的定向选调生宣传,想到家乡的贫穷与落后,再回想自己受国家资助上学的经历,她不禁流下了眼泪,心绪难平。她希望能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一己之力,最终在大城市的繁华与百坭村的宁静之间,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山的女儿》客观呈现了脱贫攻坚事业的艰难性和必要性,展现了黄文秀“从新手到熟门熟路”的成长过程和攻坚之路,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成长。剧中,黄文秀初到百坭村,安于现状的村民对这个城里来的小姑娘不信任、不理睬,连村委会的同事也对她的脱贫计划不抱期望。但黄文秀并不气馁,而是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干起。为了全面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情况,她走村串户,不落下一个贫困户,绘制了“脱贫攻坚战役图”挂在墙上,脱贫一户就拔掉一个蓝旗,再插上红旗;为了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她用方言亲切地与村民拉家常,一边帮村民干农活一边商量脱贫之计;她走访全村党员,建立几个党小组,帮助贫困户养猪养鸭,一帮一地定点脱贫,同时利用当地资源开拓增收渠道,让村民真正挣到钱,看到实惠,共同致富……整部剧节奏紧凑,故事情节丰富,演员们用质朴感人的演绎讲述了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其间,黄文秀也有过沮丧,有过动摇,但依然选择坚持。她挥笔写下:“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剧中,地道的广西方言、美味的广西米粉、别具风情的民族服饰、悦耳动听的壮族山歌等,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饰演黄文秀的演员杨蓉表演层次分明,感染力强,真实呈现了人物原型的气质,个性鲜明又血肉丰满。作为一部有人物原型的脱贫题材剧,《大山的女儿》具有返璞归真的质感,无论是人物造型、故事场景还是人物表演,都让观众感慨“真实”“非常接地气”。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这是黄文秀的人生价值追求,也成为电视剧《大山的女儿》鲜明、动人的主题。从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黄文秀带着满腔的热血走上脱贫攻坚一线,把个人价值与党的事业相对接、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相连接,用青春扎根基层,把深情奉献乡土,以行动诠释赤诚。当代青年党员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黄文秀用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作出了精彩的时代回答。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当我们从荧幕上看到“黄文秀”,再谈起她的事迹,说的已不仅仅是一个青年党员、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更多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路上汇聚的楷模精神,一种心系人民、报国为民的英雄情怀。黄文秀是有为青年、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山的女儿》是一部献给曾经奔忙在脱贫一线,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脱贫事业的数百万扶贫干部。

从飞出去的“金凤凰”到回乡扶贫的第一书记,从百坭困局到乡村巨变,《大山的女儿》聚焦百色扶贫事业,以平凡人视角和“广西原味”还原英雄的工作生活与精神世界,讴歌脱贫攻坚英雄,弘扬楷模精神。它也将激励更多青年党员干部奋发有为,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奋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