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儿童文学创作的星空里闪光
清风忽至,夏日绵长。最近一段时日,大秀正沉浸在新长篇小说的写作中,这是一个关于大运河的故事,在他的笔下,这一奔流不息的文明,有着让人着迷的热腾腾的生机与活力。
初见大秀,简单的T恤、休闲裤,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像一个大男孩,他的身份,是一名“80后”儿童文学作家。大秀是山东菏泽人,大学毕业后从湖南赶到上海,后又不期而遇了嘉兴这座城市,此后便一直定居在南湖区。“学生时期我很喜欢鲁迅的作品,对他笔下的鲁镇很是向往,嘉兴满足了我对江南水乡的所有想象。”大秀说。
大秀自小喜欢阅读,小学时班里订阅的《小葵花》杂志他记忆犹深,“那个时候,一个班就2本,大家抢着看,轮到我时书都快被翻烂了。”他还经常跑到旧书摊去淘书、找书,读鲁迅、贾平凹的文章。这一本本书,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高中、大学时期,大秀断断续续一直在写作,散文、短篇小说,各种题材都有,其间他当过摄影师、培训老师,文学创作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颗糖。大秀喜欢给儿子讲故事,每次睡前都会拿出绘本开讲,但有一天,儿子忽然问他,“爸爸,你什么时候也给我写一个故事?”这让大秀第一次有了创作儿童文学的想法。
2015年,大秀踏上了小说《麻花辫》创作的旅程,他形容这是一段无数次想要放弃、又无数次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经历。白墙黑瓦的老房子,乌篷船摇过的塘坞河,老街上一块块光滑油亮的青石板,还有飘着油菜花香、野菊花香的季节……《麻花辫》中鲜活的江南水乡生活,是大秀历时三年,掏出了自己珍藏的童年记忆,为小读者定格下的一个有趣而难忘的童年时空。
为了积累足够多的创作素材,大秀跑遍了月河、沈荡、乌镇、西塘等一个个江南古镇、一条条古街,他背着相机,一路行走一路记录,在原汁原味的采撷中找到创作的灵感。“有时,我在古镇河岸边一坐就是一个下午,让自己沉浸在故事中。”大秀还专门去了南湖的余新、凤桥等地寻访,和乡村中的老人聊天,那些鲜活的讲述,也让故事中的苏小碗、阿根、铁牛等一个个儿童人物触手可及。
“如果说《麻花辫》给了我创作长篇小说的信心,那《皮影班》则让我坚定了走文学创作之路的决心。”从温婉细腻的江南,跳跃到粗犷雄浑的黄河滩,从文脉悠长的端午节民俗到日渐式微的皮影戏,大秀讲得细致入微又饱含深情,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始终浸润着对传统文化的情怀。“我想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这是一个文学创作者的初心。
2021年,大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红船谣》出版,版权输出至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这是他写给嘉兴的故事,写给南湖的故事,也是写给红船的故事。带着这部作品,大秀前往内蒙古等地的学校和孩子交流,有孩子告诉他,“我好想去嘉兴,看一看红船,尝一尝菱角和粽子……”大秀说,这让他无比感动,也让他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创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