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暑期档具备科幻元素的影片票房已超24亿元,但在观众心中仍未有超越《流浪地球》之作 视效达标后,中国科幻电影下一步往哪走
来源:文汇报 | 王彦  2022年08月08日09:03

今年电影七夕档最出圈的营销推广文案是这样的:有一种极致浪漫来自元宇宙。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近期电影市场的科幻浓度。

沈腾饰演的独孤月在《独行月球》里拯救人类,古天乐监制并主演的《明日战记》开启了机甲捍卫地球的最新任务,算上带着点地外文明元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暑期档具备科幻元素的影片的票房总和已突破了24亿元。提振市场的好消息外,许多观众在分享三部新片的观后感时有着相似措辞:“视效值回票价”。更有年轻UP主道出让他为之热血的一幕——三部新片的片尾字幕里,特效团队写着密密麻麻的中国名字。这样的视效班底为大银幕上的浩渺星辰、机甲战士打上中国烙印,让人振奋,数位学者认为,在视效层面中国电影已有可比肩世界一流的水准。

令人关注的是,对科幻电影的思考也随之而来,最显见的命题已从重工业体系的建设迁徙到——视效达标后,中国科幻电影的下一步该往哪儿走?

“科幻+”还是“+科幻”,这是个问题

正在上映的三部科幻元素相关影片在特效上的努力成果肉眼可见,“值回票价”诚不我欺。

《独行月球》的特效镜头含量超过90%,背后的特效公司上两次参与的大制作分别是《流浪地球》和《刺杀小说家》。新片里的浩渺星辰、星际往来、生物特效,较之三年前都有一目了然的跃升。《明日战记》打出国内第一部机甲大片的名号,属于实至名归,监制古天乐不惜代价——包括时间和资金,两年摄制、五年后期,十足诚意成全了影片十足的特效内容,外星生物来袭,机甲面具下的英雄不再是托尼·斯塔克,而是古天乐,此情此景值得一书,中国电影需要这样有情怀又真诚的创作者。即便被视作儿童片的《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视效亦毫不含糊,现场动作捕捉和虚拟拍摄结合的手法,开了国产片先河。更遑论,地外文明到访的设定下,陈思诚在真人电影里浓墨重彩呈现出北京的瑰丽和诗意。

但有评论认为,在炫目视效以外,2019年《流浪地球》打开的中国科幻电影之门,暂时还没有变得更为开阔。回望《流浪地球》,重工业视效在三年前的国产大银幕上让许多中国电影人看得热血沸腾。三年过去,当我们以“事后之明”再审视,不难发现,影片真正难能可贵的在其主旨。

太空电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关于“庞大之物”的哲学电影。东西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下,以技术为核心分别对人类世界、宇宙进行哲学省思。▼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院张慧瑜认为:“西方的太空故事里,向外部空间扩展的殖民主义精神色彩浓郁,他们往往重视太空历险,讲如何向外探索。”正是在太空叙事几乎被西方定义为“走,去往未知空间”的背景下,《流浪地球》主张的却是逆向旅途,哪怕地外生存已到了第N代,地球仍是我们的永恒乡愁。同样区别于西方思维,《流浪地球》里的刘培强不是孤胆英雄。为拯救我们共同的“小破球”,全人类投诸了“饱和式救援”,5000台发动机运送7万个火石,派出了40万余支队伍,共计150万人……电影里虽只讲一个小队的奇迹,但背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影片也由此成为中国思维贯穿其中的科幻巨制。

对暑期档的这三部影片,界定是“科幻+”还是“+科幻”,这是个问题。就细分类型而言,它们分别在太空叙事、机甲和外来生物的分支上开出新花;在类型上叠加了本土意味浓郁的麻花喜剧、探险宇宙;在内核上凸显出平凡英雄、兄弟情义、中国式家庭教育以撼动“情动经济”,可主题内容上,并没有突破性的惊喜。

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才是想象力创作的真正本源

探讨科幻,言必及想象力。可想象力的边界,仅仅取决于科技的上限吗?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教授丁亚平的观点是:“类型上看,科幻电影往往炫目,拥有视觉上的奇观。但好的科幻电影不止于此,它不应该止步于对科技力量的无限认同,不应该服从于星辰大海的丛林法则。”在他看来,好的科幻电影应该是将终极关怀的哲学命题置于新的场域中进行探讨,即,技术带来的探讨场域变了,但电影对人性的审视不该转移。

对照这样的标准,以《明日战记》为例,片中,地球因环境污染而萧条,此时,一颗陨石带来了外星生物潘多拉,它虽能净化空气,但这植物遇水疯长、杀伤力极强。人类科学家找到驯服改造潘多拉的方法,一支精英部队身穿机甲上阵,需要在潘多拉摧毁地球前对它完成基因改造。这样的设定,其实有望成为一则蕴含了哲学思辨、人性审视的好文本。可惜,影片绕开了可以制造迷人科幻文本的路径,只是借了灾难和机甲的科幻外壳,回到了最熟悉的“警匪片”原点,让人类英雄套上机甲,在警与匪的逻辑中大战三百回合。有评论家认为,一部好的科幻电影,一定要有比生存更重要、更具有超越性的关注视角。惟其如此,科幻电影才可能突破科学或技术上的未来性,进而获得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健说,当代科幻电影在影像表达和情节叙事层面所创构的视觉意象与审美属性,既蕴含当代科学的理念,更携带人类对自身、对现象世界甚至超验世界的认知渴望与人文反思。“科学与人文之间、技术与艺术之间的高度融合,构成了想象力与创作力的真正本源。基于科学认知基础上的人文思想与精神的表达,是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所必须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