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广阔的生活敞开 ——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接过第10届客座研究员聘书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斌的眼前仿佛敞开一条路。多年的学术研究,让他感觉思维渐成定式,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加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队伍,可在连续不断的集体研讨中,在对具体文学现象和重要文学作品的共同关注中,打开个人学术视野。”他对此满怀期待。
让青年学者介入文学现场,激发文学批评的青春活力,正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的创立初衷。10余年来,一代代青年学者由此进入当代文学的活跃现场,参与推动中国文学批评的进步与更新。
2022年,客座研究员聘任进入第10届,又有12位青年批评家被聘为客座研究员,至此客座研究员总人数正好是100人。10届100人,让本届聘任有了节点纪念的意义。
在8月12日的聘任仪式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逐一为第10届客座研究员颁发聘书,批评的火种在新时代文学的广阔天地中接力传递。
昭示一种理想的问学态度与批评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是首批客座研究员。聘任他的那个日子,他至今记忆犹新——2011年5月19日,他和梁鸿等7人一起受聘。
“这几乎成了一种开启和指引,通过中国作协提供的平台,我们深度参与到当下文学现场,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学史讲述变成了鲜活、具体、可感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在热烈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论中,当代文学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自由呼吸的生命活体。”杨庆祥由此确立了以当代文学批评为志业的学术愿景,并从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自信。
从2011年到2022年,他见证了客座研究员制度的累累硕果。他算了算,每个研究员每年平均参加10场左右研讨会、发表约10篇文章,累计下来是近百场研讨会和近千篇文章。“这些数量化的统计,还不足以说明制度的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引领,比如责任感、创造力,还有创作建设的热情。”杨庆祥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路杨是第9届客座研究员。接受聘任时,她刚刚进入高校工作,客座研究员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与扶持。
这两年来,她通过参加中国文学馆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触摸到很多重要理论问题与时代命题,比如,新时代文学的价值与可能、中国文学的跨域世界观、现实主义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故事、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等。而她在研究中的心得与发现,也能够在一个更具互动性的批评场域中,得到真诚的讨论与进一步拓展。
更令路杨无比欣喜的是,丰富活跃的客座生活向她昭示了一种理想的问学态度与批评位置:既能不忘“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的沉潜与纯粹,又能享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涵泳与畅怀,更能坚持“愿为磨刀石,虽不能切削,却使刀刃锋利”的现实感与批判力。
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担任副馆长时,曾多年负责客座研究员聘任工作。他回忆说,过去的10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与全国多所重点高校、学术刊物、地方作协和出版机构,一起举办了70多场学术会议。“那些热烈的讨论、真诚的对话、委婉的争执,都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青年学者的成长有目共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现在已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和批评家,代表着中国批评界的未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对青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互之间的切磋、碰撞、沟通、建立友谊,在友谊当中,他们来进行思想的较量,我觉得这是年轻人学术精进的重要方式,而客座研究员制度提供了这一纽带和桥梁。
批评的活气才是文学本质的体现
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胡妍妍受聘于第10届客座研究员。看到以往客座研究员的学术成果和批评实绩,她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也对文学批评的未来充满期待:“客座研究员制度鼓励当代眼光和青年视角,鼓励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向着广阔的社会现实敞开,鼓励及物的、有问题意识的、有交流和交锋的学术探讨。”
文艺创作和批评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彼此借力,相互砥砺。繁荣新时代文学创作,必须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文学批评家丁帆观察,许多客座研究员成为当今文坛批评届的先锋和宿将,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细腻的文风,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新式的批评文风,一扫以前呆板的阐释说法,给文坛增添了一股新风,让批评增添了活力。更重要的是,这股新风刮到了高校,也让学院派批评悄悄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批评的活气才是文学本质的体现。”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也发现,客座研究员制度使一批本来在学院高墙里做研究,在课堂里讲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得以直接进入社会实践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杨庆祥在高校从教,他有一个深刻体会:客座研究员的一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国作协将他们引入到文学的现场,让他们理解了当代文学的丰富、多元和复杂,青年批评家又将这种现场感带入到大学课堂,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子。当代文学就以这种“口耳相传”“手足相授”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的心灵,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学术研究滞后于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让当代文学研究在学术体系中获得了更好的位置。
受聘客座研究员,是青年批评家们的一次再出发。
谈到未来研究愿景,第10届客座研究员刘欣玥说,不失去对不同声音的灵敏感应,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参与热忱,保持对自我经验和知识结构的怀疑与更新,并且最终能将纸面的读写,有效转换落实为一种与外部世界、与他人产生真实关联的实践。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表示,批评家绝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绝不仅仅是今天戴上明天就摘下来的帽子,批评家是一份理想,是一份志业。作为批评家,我们要永远充满活力,绝不僵化;要永远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绝不猥琐和苟且;要永远锐利,绝不油腻;要永远向着新的广阔的生活、精神和知识的天地敞开,绝不懈怠。
- 以“问题意识”衡量文学的“最佳可能”——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十届客座研究员问答[2022-08-13]
- 切磋琢磨 大道同行——中国现代文学馆第1-9届客座研究员九人谈[2022-08-13]
- 中国现代文学馆聘任第九届特邀研究员、第十届客座研究员[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