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圆梦新时代”主题征文作品—— 苏贤益:上下很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苏贤益  2022年08月24日12:01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十年,有绘不尽的壮丽画卷,也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充分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民网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圆梦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学形式讲述新时代故事。目前,活动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网将陆续刊发其中的优秀作品。

 

从2021年开始,我们单位的挂钩联系点从挂联多年的景谷县勐班乡八落村调整到墨江县联珠镇瓦房村,在八落村上下很乃挂包扶贫的经历成为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上很乃和下很乃是景谷县勐班乡八落村的两个村民小组,两个山村紧密相连,稍微放大一点就是一个地方。这里把山峰称为梁子,上很乃坐落在名叫水箐头梁子的山中腰,下很乃在水箐头梁子和庙房梁子的山根脚。

上下很乃是脱贫攻坚时我们单位的扶贫挂钩联系点,我的两户挂包户在上很乃。新公路修通后,去上很乃首先要经过下很乃,我还多次跟随挂包户在下很乃村民小组的同事去下很乃回访,并在下很乃农户家吃过饭。

最初听到“上很乃”“下很乃”这两个奇怪的地名时我有点懵,发了个朋友圈大家都觉得好笑,问我咋会叫这样的地名。后来我请教了当地知道点山村历史的人,才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因为这两个寨子一直深藏在大山深处不通公路,往山上走很困难,往山下走也很困难,其实就是上下很难。去的次数多了,也从当地人的口音里听出称呼的不同,他们的读音是“hennan”,而我们的读音是“hennai”。

上下很难,在扶贫之初我们就切身感受过。我们第一次去上很乃,当然有的同事是去下很乃。我们乘坐的大巴车还没有到八落村,乡里就安排了驾驶技术好,经常在山区公路上行使的驾驶员驾驶越野车等在到半坡乡的岔路口。

我们分批换成当地师傅驾驶的越野车,向半坡方向走了一段路后,拐进了路边森林里的便道。驾驶员将车窗全部关严,有的同志说闷,能不能开窗透透气。驾驶员说,不能开,会被两边的树枝划着。

没有在山里生活过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们乘坐的车是在公路上行驶的。但是,这就是2015年进上下很乃最好的公路,我们别无选择。

车窗外不时有树枝划过,汽车像一个醉汉赶路,宽处不够走,长处走不完,歪歪扭扭地前行,一会儿发出怪叫,一会儿没了声响。

我们紧紧抓住车里所有能抓的地方,心里像被醉汉扇了两巴掌一样不舒服。再看驾驶员,淡定得像在游乐场玩碰碰车的孩子,竞还用口哨吹着欢快的歌。

这次是与上下很乃的挂包户第一次见面,主要是深入了解村情户情,听听挂包户有什么困难和想法,回来后好对症下药制定帮扶计划,为挂包户早日脱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

当我们满身泥泞回到大巴车时,提起上下很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家比较一致的反映是进上下很乃的道路问题,农户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缺资金”“缺劳力”等问题,当然也有大龄村民反映“找不到媳妇”的问题。

要帮扶,先修路。对于上下很乃,不修路,什么事都无从谈起。我们是第一批去的,当天没有下雨,还算顺利走访回来。

第二批去的同事就没有我们那样顺利啦,到了半道,弄了一身泥水,真正陷入“上下很难”的境地,只能步行返回,择日再去看望上下很乃的挂包联系户。

我们单位之前的扶贫挂包联系点在景谷县半坡乡半坡村,在那里的扶贫工作也是成效非常显著,解决了乡政府所在地脏乱差、半坡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农户产业发展等问题。

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后,我们单位扶贫挂包联系点又于2015年调整到景谷县勐班乡八落村。

八落村2013年被识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6户2673人,按当年扶贫政策全村共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570户1548人,贫困发生率为57.9%。

而八落村的上很乃村民小组和下很乃村民小组,又成为八落村脱贫攻坚需要重点攻坚帮扶的村民小组。上很乃村民小组有49户152人,常住27户106人,长期外出户20户53人,建档立卡户22户89人。下很乃村民小组有62户207人,常住38户154人,长期外出户20户47人,建档立卡户16户58人。

通过驻村工作队员和挂包联系人多次入户调查,挂包上下很乃的同志心情比较沉重,如何帮助上下很乃如期实现脱贫,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由于多数挂包联系人的主要工作在单位,要经常深入到联系点与挂包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不现实,好多基础工作自然就落到了驻村工作队员身上,做好与单位同事和挂包户的联系,成为驻村工作队员的重要工作。有时挂包户需要挂包联系人帮助,挂包的同事常常委托驻村的同事代为效劳。

我们作为挂包联系人,只能不定期到挂包户家中,听听他们的意见,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突出“联系”二字,相互留了电话,加了微信,通过几年时间的交往中,与挂包户建立了良好的感情。

我挂包联系的两户农户都是建档立卡户,一户姓杨,户主是一位76岁老人,有3个儿子,老伴已去世,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一个儿子分开单过,家里就他一人。老人家口才很好,身体也硬朗,就是耳朵不好使,有时电话交流起来有点费力。

另一户姓罗,户主37岁,很勤劳能干,娶了一个外籍媳妇,生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家中父母双全,父亲73岁,母亲70岁。户主小罗重视发展产业,结合当地实际,带头在寨子里养鸡、种植桉树、松树、西番莲、芒果等,让我从他的努力中看到了上很乃脱贫致富的希望。

最初到上很乃,并不是很顺利,路不同,村民提出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好多农户意见较大。经过多次的沟通交流,大家才慢慢地加深了相互的理解。不是这场脱贫攻坚战,我们也不会知道还有个地方叫上很乃和下很乃,也不会知道那里还有好多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也不会在这大山深处找到时常牵挂的“亲戚”。

挂包户每年都会电话邀请我们去杀年猪,但年末岁初一般都是我们工作比较忙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去。记得有一年,我们在年前去看望挂包户,恰逢上下很乃都杀年猪。我先到老杨大叔家,他的儿子烧了一大碗瘦肉和猪肝招待我。再到老罗家时,他家也忙着烧肉,老罗大叔亲自动手,烧了一碗鲜嫩的猪肝,一再劝我多吃点。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这里的风俗习惯与我老家差不多。我知道,山里老人们把猪肝看成是最好的东西。按当地习惯,每年杀年猪都要用猪肝装肝肠,肝肠是用切碎的猪肝拌上少量豆腐,加上佐料腌制的腊肠,是山里人最喜欢的美食,比火腿还珍贵。能把装肝肠的猪肝烧给你吃,那是主人家看得起你,把你当贴心人。

2017年底,进入上下很乃的公路终于通车,尽管离县乡公路主干道还有12公里,到八落村委会有17公里,离县城103公里,但上下很乃出行从此得到彻底改变。

到上下很乃的公路修通以后,我们也成为直接受益者,每次到扶贫点也轻松了许多,顺便带点面条、冰糖、大枣、糕点给挂包的老人,也不再觉得礼物很“重”。特别是走在寨子中间已经硬化的串户路上,感觉这个小山村更加美丽,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上下很乃。

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单位的支持帮助,在普洱市纪委监委和驻村干部、挂包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上很乃和下很乃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所有建档立卡户已全部脱贫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松树、桉树、柠檬、西番莲、芒果等林果种植方兴未艾,粮食、生猪、家禽、烤烟等传统种养殖业得到巩固,就近就便务工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特别是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建起了村民小组活动室,组内道路、两污设施、公共设施、亮化工程、人畜分离、简介碑等全面完成,昔日“上下很难”的村民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在朋友圈,经常会看到上下很乃的年轻人晒出的图片和视频,有已经开始挂果并有收获的芒果、柠檬、西番莲等经济林果,有长势良好的桉树、松树等经济林木,还有他们捡菌子、烧蜂子、挡河鱼的场面和家里成群的鸡鸭。上下很乃,已经摆脱贫困,走在通往幸福的小康路上。

最后一次到镶嵌在水箐头梁子半山腰上的上很乃村民小组,站在上很乃寨子外边的山梁上,近处是绿树掩映,鸡鸣鹅叫,炊烟袅袅的上很乃寨子。对面是满山翠绿的庙房梁子,山脚下禾苗正绿,阳光普照,放眼望去,下很乃像披上了一层金光,一幅新农村的美丽图画呈现在眼前。

【作者简介:苏贤益,供职于云南省普洱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