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独行月球》:庄与谐,虚与实,喜与悲
来源:文艺报 | 西夏  2022年08月26日08:41

暑期档的三部科幻片《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各自对类型领域做出了探索,中国科幻看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中《独行月球》是喜剧厂牌开心麻花重金打造的科幻大片,宣发营销自然是“喜剧”和“科幻”,无论这两个词哪个放前面,观众的期待都是既要爆笑、更要惊奇,但很多评论都抱怨本片既不好笑、也不科幻,上映3周后,在40万豆瓣打分观众中超过13%给出了2分以下的恶评,即4万多人表达了强烈的情绪,跟11%的5分高赞形成尖锐对立。

本片是“科幻十条”发布以来上映的首部科幻大片,有新成立的“科影融合专委会”深度介入,所以片尾字幕中科学顾问和科学支持机构名单独占一屏,国家航天局则居于鸣谢国家机关榜首。在年初“中国航天日”特别活动上,本片导演还应邀出席并称“国产科幻电影的繁荣得益于科学与影视融合带来的契机,也得益于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显然本片肩负着传播科学精神的使命,至少要让科幻中的科学看起来更靠谱。电影中也确实出现了大量可圈可点的技术细节、科幻脑洞,并由出色的特效进行了卓越的展示,背后各方面的努力是可以想象的。

亦庄亦谐的错位与遗憾

然而,光是科学上尽量正确不一定能保证电影的观感。作为一部麻花系的喜剧片,其惯用的无厘头手法和制造荒诞、滑稽体验的企图,在很多人看来觉得“尬”,其实是因为它构成了与科幻美学所追求的神秘、崇高、敬畏等体验的冲突,观众即使赞美,似乎也只剩下“浪漫”和“催泪”,这对主打“科幻+喜剧”特色的本片而言,既是一种错位,也是一种遗憾。举例来说,独孤月发现地球毁灭时,还没等到观众体味浩大寂寞的宇宙中角色内心那种真切的绝望孤独,音轨却已迫不及待响起了高亢苍凉的《黄河的水干了》,这时特效营造的太空孤独感被瞬间抹去,死亡变成了一个玩笑。或许配乐再推迟一点会好些?配合在灵堂的位置或许更合适,但这个灵堂的设计本身也跟太空舱的高科技形象构成冲突,观众感受是悲、是喜、还是尬,在这里开始分叉。

在本片中这种感觉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美学追求,如把《2001:太空漫游》的黑方碑当墓碑使用、把阿姆斯特朗的脚印抹掉等等,这些高度符号化、象征化的图像被用到了含义冲撞的场景,可能正是感觉出现的根源。再加上跪舔马蓝星鼻血、裸炸马蓝星房门等夸张、反逻辑和无厘头的解构,把需要用逻辑、崇高、神秘体验来苦心经营的科幻感也解构掉了。

其实,喜剧并非天生就跟科幻不相容,除了早期科幻电影很多机器出故障之类的喜剧外,影史上还有不少科幻喜剧经典。《回到未来》用“汽车加速到88迈就能穿越时空”的无厘头设定铸就了三部曲的经典,《银河系漫游指南》挖出宇宙生命的终极答案是“42”,还有《黑衣人》的记忆消除闪光棒等等。究竟怎样让逻辑与反逻辑的并置相得益彰,实现1+1>2的效果,当然不是科学问题而是美学问题,本片留下了不少反思的空间。

虚实之间的科幻“惊奇感”

新闻稿中报道过该电影使用了多少吨砂石、多少影棚等,从科技顾问到顶级特效团队的努力都是为了“真实”二字,打造真实的月球环境、真实的基地、具真实感的袋鼠等等。对本片最有共识的观感就是对电影中科技含量和特效呈现的高度认可,无论怎么赞扬都不过分,比如彩蛋中璀璨的地球星环的设定,据说就直接来自科学顾问的建议;还有独孤月追日的设定也是只有真爱科学才能用到的创意。本片继承了《流浪地球》留下的基础设施,包括背后的特效公司,为此也要大大地点赞墨镜天合MOREVFX,这家100%中国特效公司已能比肩ILM或者WETA,无论是陨石轰炸月面、还是袋鼠细致入微的毛发、毛色、肌肉变化和微妙的眼神表情等等都足以乱真,片尾看到北京和成都的MOREVFX都昂然在列,实在为他们骄傲。

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片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软件”层面的呈现常有让人出戏之处,让苦心建构的真实感被“虚”掉了。比如沈腾与马丽的角色互动既缺乏情感逻辑也缺乏现实逻辑;配角群演的工具化也带着太强的综艺小品味道,而独孤月跟袋鼠的冲突既不符合人物身份设定(理工技术极客),二者和解、甚至出现情感纽带也缺乏说服力,有些桥段没有技术含量,有些情节则更是跳脱了电影的合家欢定位,破坏了硬件层面追求的真实感。

在人与环境关系上,重金打造的月球环境以及某些段落呈现月面行走的跳跃动作等都有非常难得的实感,但很多观众吐槽月球基地为啥内外的重力不一致,这种bug或许一些观众被剧情牵引不会注意,但创作者如果不去避实就虚,而是认真设计一两个让人意外的滑稽桥段来好好展示一番,或许能提供更好的技术惊奇效果:重力反差是现成的契机,毕竟反差感正是制造喜剧或惊奇的机会。

还有很多人提到真空音效的问题:陨石带着呼啸哨音砸向月面的桥段让人出戏,因为月球没有空气传导声音,独孤月应该是先看到大量陨石无声掉下、溅起高高的粉尘、随着大块岩石慢慢飞落到远处,他的头盔里传来奇怪的闷响,那是撞击的能量通过岩石和他身体传到耳鼓的震动,这时他的面罩上因为静电吸附而被粉尘糊满(参照科幻小说集《宇航服防尘指南》)……假如音画如此设计,不但能避免bug,或能带来更为新奇的科幻体验。

科幻中的科技,除了用来建立一个可信的世界观,我们还需要它们帮助推进情节,并最后带来认知颠覆、带来大呼“哇塞”的惊奇感。但本片似乎难以找到公认的惊奇震撼段落,缺乏那种给人带来分享冲动、多年后还能兴奋谈论的神来之笔,所以会让一部分人感觉“并不科幻”。这不是因为科技元素不够多不够硬、或视效不够逼真,而是因为它们的呈现方式不够惊奇。当然惊奇感也高度依赖于观众个人的阅历修养与知识背景。就拿片中很多“致敬”的科幻梗来说,对不熟悉科幻的观众会不得要领,对于重度科幻影迷则又显得缺乏新意,可能这也是电影未能做到广谱共情的遗憾之一。

喜与悲的复盘和反思

豆瓣短评高赞第一条说“非常讨厌往喜剧里塞煽情的部分”。喜剧看哭了,这是本片另一个被批评的尬点。如果仅以“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来辩护当然失之肤浅。拿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来看,开场5分钟即以“拧螺丝”和“自动吃饭机”两个最著名的爆笑桥段,把资本和科技双重压榨下的小人物那种挣扎求生、还要拼命维持尊严体面的样子活脱脱表现出来,让人捧腹的同时也顿生心酸,滑稽爆笑的场面更让人体味出残酷与悲哀,这才是“笑中带泪”的正解。

其实原作漫画并非喜剧,而是充满一种存在主义的荒诞与悲凉。主人公信奉中庸、凡事躺平,却阴差阳错去了月盾计划,又阴差阳错沦为多余的人,他无声无息活在自己的角落,团队离开时他被遗忘就是顺理成章的。电影改编加入了为爱痴狂的动机,却无意间增加了一道“电车难题”的困境,并毫不费力地做出了道德解答,“牺牲少数换取多数”的规训被我们天经地义地接受,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伤故事,原作画风怪异清奇,充满了一个孤独宅男兼理工极客的碎碎念,他为了战胜孤独而做出了很多奇怪的努力,最后悟出“想要死,就必须活下去”的存在主义怪论,这种生存的荒谬感既简单又深邃,“反正都是孤独,月球跟地球也没啥区别”的想法更不乏与当代年轻人生存状态同频共振,其中的荒诞感是无可奈何的自慰自嘲,电影抛弃了这一层深刻的表达,用闹剧的方式大而化之处理实在可惜,这是票房之喜,却是艺术之悲,而无关是否忠实原著。

有一些评论称片中直播是致敬《楚门的世界》,其实《楚》片正是揭示批判“景观社会”中我们不自觉的观看与被观看的处境。原著描写的正是美国女总统为了遮掩真相,才下令NASA做直播,还要求用韩语配音,因为她听不懂配音中骂人的脏话,还说“这就是神秘的东方语言啊”,带有文化批判和吐槽韩美关系的意味。总统的决定本来是一种拿不上台面的遮羞行为,是小人物不被尊重的荒诞注脚,电影改成“亚洲区领导”的决定,一句“为了振奋大多数人的精神”就将荒诞合理化为治理天下的善举,一个被体制抛弃、然后被利用、被任意解说、难以发出自己声音的人,突然变成了为崇高目的而牺牲的英雄,在他“被英雄”的那一瞬还自带感人的BGM——看着那个被独孤月单恋的冷血上司两次摁下了杀死他的摁扭,世人不但全盘接受、甚至为之欢呼泪流而不自知,也难怪一些观众会本能抗拒这里的煽情。

悲喜叠加本不是错,毕竟电影史上优秀的悲喜剧太多,本片的探索尚有不少复盘反思的空间。有人发现本片前期宣传中航天员臂章上有五星红旗,在成片中则代之以莫名其妙的MARA臂章,也就是说独孤月的牺牲不再有代表国家拯救世界的意味。这个小细节似乎透露出了某种无法明言的踌躇,或许正是有人发现了那让人无所适从的东西吧?如果我们不带预设、不报期待地看片、不带情绪地打分,对这部暑期爆米花电影给出3到4分的成绩还是公允的。如果说喜剧天生自带冒犯的基因,那些给本片打出低分的观众或许只是走错了影院,并表达出了这种被冒犯的情绪。无论如何,能吸引更多观众去看电影,对电影工业都是好消息。

相比之下,香港影人古天乐耗时7年带来的机甲科幻《明日战记》则相对更单纯,对它的批评似乎也更简单。对于“机甲”这种科幻中的细分小众亚类型,或许最好的类比是传统的京剧:故事程式化、人物脸谱化、主题和词曲都永恒不变。京剧核心的看点在于唱、念、做、打,似乎正如机甲科幻的核心趣味在于战斗装甲的各种设计细节和近身战法,个中趣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但背后也是真枪实弹的军事科技和高水准的特效技艺。《明日战记》融合了黄金时代港片动作武打设计的精髓,不但是拳拳到铁、童叟无欺,演员也气场满满,果然戏骨,镜头运用也是行云流水的拿捏,观众看爽了高叫个“好!”,同样是对中国电影工业崛起的兴奋自豪。从这个角度说,《明日战记》值得更多的票房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