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同视角展示一代人的成长和梦想 ——电影《我们的岁月》导演谢悠访谈录
《我们的岁月》导演谢悠(右)在拍摄现场工作
电影《我们的岁月》近期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8月26日,影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引起热烈反响。生于1989年的该片导演谢悠在26岁时曾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两项提名,因游学在外此次未能来到活动现场。他通过线上访谈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
问:电影《我们的岁月》以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为背景,展示一代人的成长和梦想,展示他们以知识报国的凌云壮志,以及纯净含蓄的友爱之情。你的此次出手让人眼前一亮。但它是展示你父母辈的校园故事,是什么动力驱使你将这个“老故事”搬上大银幕?
谢悠:在拿到原著小说的时候,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震撼的。因为在之前我对父辈的校园生活的印象大部分都是碎片式的以及刻板化的,没有那么多的细节以及代入感。这种认知的巨大反差让我产生了对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的敬佩以及更加强烈的好奇。于是我开始把自己带入到故事中,尝试以我的方式去解读这个“老故事”。其实,当你身处一个时代的时候,你无法去完全体验或者说重现另一个时代的故事,电影更是如此。因此,对于我,这就更加是一件充满挑战的工作。我尝试在两个时代中寻找其中共通的那些特质,那些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依然能够被理解和感受的最能直击人内心的东西。
问:以一个当代年轻人的视角来检视那个时代的大学校园,你认为最打动人的是什么元素?你又是你用什么手法来展示上世纪80年代的视角感觉?
谢悠:我所处的位置决定我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可能并不是很多那个年代过来的前辈记忆中最让他们记忆犹新的部分,但毫无疑问是包含了能够唤起他们记忆的片段。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每个人的感动都是基于自身的经历和时代语境的解释。我所做的只是提取了那个特殊时代所特有的符号——非功利的理想主义,纯粹的爱国情怀,以及简单而朴素的爱情观。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就像是面对未知莽荒世界的开拓者,他们没有退路、没有包袱,勇往直前。一个时代的环境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人,当我们从一个更加局外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从内心中是否会想要回到那个更加纯粹、更加热血同时也更加质朴的年代?至少我是会迟疑的。一部电影不可能解答这种复杂的问题,如果能过通过这个“老故事”让观众产生一些简单的思考,或许已经算是巨大的成功。
问: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躺平”一说,影片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怎样的启迪?
谢悠:其实每个时代都有“随波逐流”的一群人以及“敢于创新”的另一群人,只是在每个时代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下有很多年轻人在努力奋斗,在尝试改变一些东西。只是因为父辈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开拓,留下的创新空间似乎更加狭窄,而对年轻人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也许是很多年轻人尝试在精神上逃离现实的原因。而这部电影,我希望通过80年代那批年轻人的热血和情怀,唤起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梦想的纯粹追求。
问:这部电影你希望吸引哪些层次的观众?而你的下一部作品又是什么?作为一个年轻的电影人,你认为你负有怎样的使命?
谢悠: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起码对两个时代的人都是有吸引力和观看价值的。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前辈,这部电影是对他们的赞颂以及怀念,是他们那个时代热血情怀的集中表现。而对于当下年轻人,这是一次尝试了解他们父辈的奇幻之旅,他们会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打破他们认知尝试的生活。开始他们或许无法理解,但随着故事的进行,我相信他们能够从他们的立场和语境中逐渐理解他们父辈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还会向往他们的纯粹和质朴。
至于下一部电影,还在策划中。
作为一个年轻的电影人,说使命可能有些大了,我能做的以及想做的就是将我对生活的感悟拍成电影,为更多的观众带来一些感动以及思考,尽量提高电影的艺术品质以及商业价值,让我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
问:请谈谈你对中国电影的现状与未来的看法?中国电影如何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取得平衡?
谢悠:我其实很看好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我也认为中国电影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不是疫情的影响,中国电影或许能够更快地发展。不可否认,中国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很多人都会抱怨商业化过于严重,导致电影质量下降等等。但在我看来,商业化是电影发展必经的阶段,也是促进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电影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单独发展,它可能永远无法走进千家万户而成为一种小众的孤芳自赏的行为。商业化加速了它的成长,开拓了传播的渠道,培养了越发成熟的观众群体。当观众们开始不满足于过于低俗或者商业化的电影内容时,电影的整体品质也将随之提高。这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中国电影一步到位,而是需要给予它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关于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一直都是老生常谈,同时一直是困扰我们很多电影人的老毛病。这也是一个很复杂和深奥的话题。从简单的方面来说,我认为在大部分语境下我们日常谈论的电影的艺术性,更多的是在说电影的品质和内涵。在大部分观众看来,一部有艺术性的电影,其实就是完成度高、逻辑严谨、故事流畅,同时在故事背后有一定内涵的电影。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下,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并没有什么冲突和矛盾,相反,它们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不像好莱坞的固定电影流水线生产模式,我国电影的模式更加具有个人色彩,取决于导演个人或者某个团队本身。而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特别是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群体的创作行为,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变数大多,很难保证最后的成品能够完全实现最早的设计。因此,作品难免存在瑕疵。另一方面,电影从文学作品转化到影视作品的过程,目前似乎也是影响电影艺术与商业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剧本与小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剧本的完成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部电影的完成度。剧本不够完善或使得电影无法还原小说的内涵,导致电影显得肤浅;或使得电影过于文学化,导致电影画面平淡以及故事不流畅。我在执导电影中一直在努力尝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电影人将更加成熟,有更加丰富的制作经验,形成更加完善的电影模式。而我也会向各位前辈和同行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