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散文浓缩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龚蓉梅 孟维梁  2022年08月30日08:24

李舫,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文艺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已出版作品《大春秋》《不安的缪斯》《在响雷中炸响》《纸上乾坤》《魔鬼的契约》《风笛中的城堡——爱丁堡纪行》等。

“东经100°,北纬30°——海拔3500米、壤塘,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李舫从这里出发,巧妙地将“飞驰”的中国浓缩为一天,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讲述十二个富有代表性的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故事。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李舫在她的书和采访中反复提到的诗句,代表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上下求索小康社会的朴素梦想。而今,“小康”被赋予新的时代意蕴。

讲述脱贫攻坚的作品中,报告文学的形式相对较为常见。而《中国十二时辰》则是以散文的形式来描写、展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

“我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报告文学更写实,散文更抒情更写意,同时也可以更具有作者个人的喜好和气质。纵观我们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一直延续着一种扎根生活、关注现实的文化气质。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篇舒缓而精致的散文,在起承转合中渐次打开对生活的憧憬,渐次完成人们的持久渴望。这充满着热情和烟火气的故事,本身不就是一篇宏大的散文吗?”李舫说。

“中国有着优秀的散文传统,就是关注民生,关注百姓。”李舫说,与自己此前创作的许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散文作品相同,《中国十二时辰》也融合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散文是我最喜欢的文体,因为它可以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散文的门槛很低,但是成就散文的天花板很高,这就给了散文创作赋予了很大很多的空间。”

之所以选择壤塘、西海固、景宁、昌都等十二座城市作为代表,李舫说这十二个地方都是自己多次去过的地方,“在这十二个地方都认真采访过,有很多心得体会,与此同时,这些地方也是能代表我们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的地方。”

在《中国十二时辰》一书中,从书名到目录、再到序言,再到正文中的十二篇散文,文章多点多面采用了时间元素。“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李舫认为,十二个城市和十二地支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时间之河浩瀚奔涌,一往无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十二时辰》所写的十二个脱贫区每个地方给李舫留下的记忆都不同,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脱贫方法,不同的致富路径,都有可以抒写的地方。壤塘一文是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李舫最早创作的一篇文章。正是因为壤塘,才让李舫有了系列创作的想法。

“壤塘在四川西北部,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你看地图就会发现,这是四川的一个犄角,平时很少有人前往,因为路途险恶,很难到达,我们在这次采访途中经历了几十次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各种考验。走过了这样的道路,我们深感居住在壤塘的人民生活之艰难,深感这样的地方脱贫之艰难。而壤塘,是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减贫事业的一个缩影。”

在采写创作过程中,给李舫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故事则发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李舫给这一章节起名为“觉醒——高山之上的凉山彝族”,在书中李舫不惜笔墨描写了凉山地区的大好河山,但是这个既有热情奔放火把节、仙境一般螺髻山、美不胜收邛海的地方,也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最令人牵挂的一个。因为高山峡谷的隔阻切割,千百年来,“住在高山上”的彝族人闭塞穷困,凉山州17个县市中曾有11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97.5万人。“为了写这个故事,我三次去凉山,走访了很多彝族同胞,同时也阅读了很多关于彝族的书籍。”李舫说,正是这彪斌史册的脱贫攻坚战,才让困扰四川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彻底解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照进巴蜀大地。

在李舫看来,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多少中国人最奢侈也是最卑微的愿望,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所能想象的最高愿景,到四件套就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再到“万元户”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追求目标……李舫认为这些朴素的梦想便是人们的动力,每一次奔跑,都是一次超越。

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无数老百姓而言,无疑是意义非凡的。而书写时代,更需要具备足够的思想穿透力和亲历实践,新时代召唤作家聚焦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世界,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减贫奇迹,使中国成为全球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世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我想写的就是一个一个故事串起来的中国智慧。”李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