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年轻编辑成长把握这几“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张习文  2022年08月30日14:55

年轻编辑要勤学博学,既要“温故知新”,又要“学新知新”,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像使用广角镜一样少留知识盲区。以学益智,多学增才,这是做一名合格编辑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顶得上去,没有过硬本领是不行的。如何克服“本领恐慌”?唯有勤学多思苦练,真刀真枪锤炼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年轻编辑需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业务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学习广度。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在策划选题中“想不清楚”,在阐述论证中“说不明白”,在领会贯彻中“做不到位”。我们常说编辑要成为杂家,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加强知识武装,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落伍。年轻编辑要勤学博学,既要“温故知新”,又要“学新知新”,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像使用广角镜一样少留知识盲区。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国际等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学习同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新技能,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以学益智,多学增才,这是做一名合格编辑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

积累厚度。绳短不能汲深井,水浅难以负大舟。有人形象地比喻,工作能力像斧刃,学识和经验像斧背,斧背越厚重,斧刃越锋利。而学识、经验、能力不是天生的,要求年轻编辑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刻不停地提高,持之以恒地积累。“蓄电池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切不可蜻蜓点水、粗枝大叶,要用“显微镜”,做到细、深、实,在每一份文件中、每一次讲话中、每一篇文章中,把握中央精神的重大论断,学习深化认识的思想观点,提取丰富生动的资料素材,记存可资借鉴的美言金句,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多建几个文件夹,将甄选的材料分类归档保存,方便查阅。持之以恒的积累,定能增加年轻编辑的底气和自信。在编写文章的过程中,学以致用,随时调度。

站位高度。古人在写作时强调“意在笔先”。编写文章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编辑意图。编辑意图即文章的主题主旨、中心思想、宣传目的,要向读者传递我们所要弘扬的、唱响的、讴歌的、批判的等最重要的信息内容,是文章的魂。文章的落脚点、出发点找准了,才能有的放矢、不偏靶心。比如,经济类文章,既要讲数据升降之“形”,更要讲发展向好之势,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国际类文章,既要讲一事一国一域之变,更要讲百年变局中的中国方案、中国担当,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年轻编辑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认识水平,坚持用“望远镜”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之变,要常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同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对标对表、校准偏差。

投入强度。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编不出精品力作。编辑投入的强度决定了文章的成色,好文章都是编辑经过几番打磨、付出很多心血修改出来的,在琢磨标题、锤炼导语、推敲逻辑、精炼语言、补充案例、讲好故事等各个环节下足功夫。年轻编辑要对自己“狠一点”,高标准、严要求,绞尽脑汁、不遗余力,绝不能自我设限、当“差不多先生”。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只跳蚤放入玻璃杯中,跳蚤很轻易地就跳了出来。之后给杯子加了盖子,跳蚤每次跳起就会碰到盖子。跳蚤开始不断地调整自己跳跃的高度,过了一段时间,当把杯盖拿下来,它再也跳不出来了。因为杯盖给跳蚤的跳跃设了限制,时间久了,它的跳跃能力减弱。年轻编辑要多一点“自我”意识,自我加压加担,多设踮着脚、跳一跳才能够着的目标,然后像凸透镜聚光一样,朝着目标精进不怠、全身心投入。唯有如此,编出的文章才能出新出彩,让读者喜爱。

总结深度。年轻编辑既要多实践多干事,也要勤思考常总结。总结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能仅限于编辑稿件这样的事务性工作,事上练、事后思,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不是真正用心上心,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收获大小、提高快慢是不一样的。在总结的过程中,既要关注于点,着眼细微处,更要由点及面,从中找出规律性认识。总结要用“放大镜”,即便是一个小问题、细小的不足,也要分析问题之所在,想远一点,看深一些,增强自省的紧迫性、改进的必要性。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总编的意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别人想得那么全面而自己只知其一略知其二不知其三,为什么别人能力快速提升而自己进步缓慢。总结从零散到系统,从粗浅到精深,从感性认识到规律性认识,做到见微知著、举一反三。

改进力度。每一阶段总结是为了日后的提高、改进,如总结不落实,总不总结就没有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年轻编辑老犯同样的错误,比如送审样稿常有错字漏字等硬伤;上一期指出的问题,下一期类似的情形仍然存在。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淡客。年轻编辑要把每一次的总结体现在行动上,确保到实效上,就像配眼镜,度数低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把度数和焦距调校到位。坚持问题导向,对照自己查摆出的负面清单,严格要求自己,小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一时不易解决的坚持边学习边改进。改掉老毛病,少出新问题,这是一名年轻编辑成长成熟应有的样子。

成长速度。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成长无捷径可走,需要在攻坚克难、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干得越多,经验就越丰富。越是知重负重、勇挑重担,越能补足能力上的短板、本领上的不足。“想干愿干积极干”一旦成为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最终会让我们有很大的收获。每天进步0.01,坚持一年后,你的成长将远远大于1,而每天退步0.01,一年以后,你的成长将远远小于1。年轻编辑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克服畏难情绪,从编写普通稿件到挑战重大专题,从熟悉领域到未知领域,从完成编辑本职工作到尝试其他事务性工作,从坚守正道到锐意创新,多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下足潜心钻研的硬功夫,练就可堪重任的真本事。

(作者单位:时事报告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