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江苏故事的倾情抒写 ——近十年江苏报告文学片论
来源:文艺报 | 王晖  2022年08月31日09:10

作为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版图和“文学苏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报告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涌现出不少名家大家。以凤章、徐志耕、夏坚勇、杨守松、庞瑞垠、杨旭、周桐淦、傅宁军、章剑华、张文宝、裔兆宏、李伶伶和徐向林等为代表的本土作家笔耕不辍,以范小青、毕飞宇、叶兆言、丁捷、鲁敏、费振钟和徐风等为代表的“跨界型”作家亦时有佳作产生。近十年来,江苏报告文学得到长足发展,致力于新时代江苏故事的倾情抒写,在省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以具有江苏特色的题材聚焦近十年来的重大主题创作,成为江苏作家自觉体认报告文学“时代文体”内涵的生动例证。可以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等重大主题创作方面,江苏报告文学作家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多部大型报告文学集和中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再现江苏大地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和英雄模范人物群像,如《基石:江苏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礼赞》《向人民报告:江苏优秀共产党员时代风采》《向时代报告:中国全面小康江苏样本》《最美江苏人》,以及刘晶林的《海魂》《守岛人的信念》、傅宁军的《永不言弃:消防英雄成长记》、张茂龙的《永远的初心》、赵长国的《天地有正气》等。此外,还有一些作品从不同视角呈现建党百年的主题创作,如《奋斗西南岗》(许卫国)、《钟山星火——南京首个党组织诞生记》(孟昱)、《追问》(丁捷)等。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作家协会共同编辑出版了三卷本报告文学选集《实践之树常青——改革开放40年江苏报告文学选》,精选收录1978-2018年间的65篇(部)优秀之作,呈现出“改革开放”主题的鲜明性、所选作家的代表性和入选作品的典范性等特点。

在重大主题创作中,江苏报告文学亦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入表现江苏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譬如,再现南京雨花台中共党员烈士悲壮人生的“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大型系列丛书,以及《故宫三部曲》(章剑华)、《纪念碑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田野调查》(肖振才、顾茂富)、《南京1949》(李伶伶)、《新安旅行团》(于兆文)、《生死兄弟》(张晓惠)、《朱德的早年生活》(张文宝)、《人民英模张思德》(高保国)等。这些作品以其叙述的全新视角和思考深度给予同类题材写作以新的启示。

在聚焦重大主题的同时,近十年江苏报告文学还以饱满激情艺术呈现那些勇立潮头、敢于争先、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江苏人,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火热现实和未来指向。代表作品有:章剑华的《世纪江村》《大江之上》、傅宁军的《长江星辰》、蔡永祥的《大地追梦》、谷代双的《我欲因之梦寥廓》、裔兆宏的《国家情怀——援疆“霍城模式”启示录》等。对于后发争先崛起的苏中苏北地区,江苏报告文学也给予了更多关注,如黎化的《闯荡南非洲》,李新勇的《到江尾海头去》,王成章的《国家责任》,张文宝的《万国互联》,周淑娟、何圭襄的《贾汪真旺》,徐向林的《东方湿地》,于兆文、余滔的《天路淮军》等。

作为一种非虚构文体,报告文学的优势在于,以知识者的立场,通过写实的方式直击当下现实、关注社会民生、反思文明发展。因此,这一文体以其较强的现实性和在场感,特别能够体现以人民为表现对象、为人民抒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近十年来江苏报告文学对创新江苏的现实性再现,及其接地气、写民生、抒民情优良传统的当下承传,正是对这一创作导向的生动印证。

对现实直击,以天下为己任,是报告文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江苏作家的共识。在近年来对现实的观照中,一些报告文学还特别致力于对南京、苏州等江苏地域重要文化现象的再现,呈现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之人文江苏。

其一,对以“城”为中心、或全方位或集束于某一侧面的“地域”描写。雪静的《大美浦口》形象化地对标南京浦口厚重的历史、活力的现实及其无限量的未来。唐晓玲的《逐梦之城》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复兴之梦为叙述主线,从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古城保护和生态等多个角度,生动记录苏州的发展变迁。范小青的《诚品在苏州》写的是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诚品书店。作品着重表现这一台资企业由传统的图书销售拓展到画廊、出版、展演、文创商品和艺文空间等领域,力求在文化和经济上与苏州达成共赢。其二,展现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守松的《大美昆曲》描述发源于昆山的昆曲历史流变、当代昆曲艺术大师和名家的卓越贡献;徐风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从“纤夫”“橹公”和“舵手”三个视角表现当代陶艺大师顾景舟的一生;陈跃的《韵河——扬州牵头中国大运河申遗八年纪实》讲述扬州等35座城市联合申遗的曲折经历、沿线居民对运河的深情与保护;程庆昌的《乡村匠人》分别讲述扬州、吴淞江、澄湖、太湖等地包括“非遗”大师在内的各种手艺人的故事;傅宁军的《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在生动叙述江苏宜兴籍大画家徐悲鸿一生卓越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写出其曲折的情感经历和遭遇的种种人生困境。其三,关注人生与关怀生命。这深刻表现出江苏报告文学作家的写作取向和价值判断。这其中既有对普通人生活的聚焦,也有对文化名人人生轨迹的描述。譬如,董晨鹏的《我的兄弟,我的姐妹》《共和国平民简史》、蒋琏的《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徐向林的《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杜怀超的《大地册页:一个农民父亲的生存档案》,等等。

近十年来,江苏报告文学在上述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果就艺术表现而言,无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篇小章,江苏报告文学都力求遵循报告文学的创作规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现场采访、资料收集等)基础上,恪守非虚构性写作原则,展现思想者风采,借鉴多种文学或非文学文体的表现方式,在整体构思、行文结构、语言表达和风格呈现等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进步。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江苏报告文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希冀未来在下述方面予以更加强劲的发力。

第一,努力使江苏报告文学更为鲜明地体现出江苏故事、中国情怀、世界眼光。要凸显作家进行主题创作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提升对党和国家发展重大方略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将主题创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积极投入、主动而为、全情书写的良好态势。要扩大作家的写作视野,提升报告文学的表现空间。江苏报告文学作家对于作品题材的选择具有比较强的地域色彩,即大多是有关江苏的人物和事件。这其中有些题材具有较强的独特性,譬如苏南农村改革开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这一方面与作家的生活“圈子”有关,凸显了报告文学的地方性;另一方面,如果从更为远阔的目标要求,仅仅局限于报告文学的地域性是不够的,应该走向全国视域,使习惯于地方性写作的作家成为能够观照并驾驭全国性重大事件和人物的作家,以此获得更大影响力,使江苏报告文学持续保持在全国的先进行列。

第二,强化作家队伍建设,使报告文学创作后继有人。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断层问题比较严峻,江苏及全国报告文学界都是如此。就江苏而言,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老作家正在逐渐退出写作舞台,“70后”及以下年龄段作家比较短缺,而且青年作家无论是数量还是作品的影响力都不足,在国内报告文学界未能形成较大气候。过去,江苏报告文学涌现了不少全国知名作家,今后,需要通过培育、组织等形式,不断发现新人,以确保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三化”等问题,即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再现对象,多为堆砌历史资料,疏于回应现实的“史料化”;以趋利与媚俗的“广告文学”为标记,以“真实”为卖点,取媚于众的“商业化”;缺乏艺术营构,混淆虚构与非虚构界限,少文采、缺美感、无蕴藉的“粗糙化”。江苏报告文学创作也或隐或显、或轻或重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其原因与政治文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文学自身规律、作家创作理念等有着密切之关联。这也显示出一些报告文学作家文体意识淡漠、艺术质素低下、创造能力短缺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守正”报告文学的文体规范,以进一步强化作家的文体意识。明确报告文学是艺术的文告、是审美的再现,而非史料、新闻、表扬稿和广告的混合物。

报告文学创作是江苏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应该为江苏从文学大省走向文学强省贡献力量。希望江苏报告文学作家以丰厚的创作成果为基础,以本土和全国优秀、经典的报告文学为标尺,以自身的勤奋和智慧,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创造无愧于江苏、更无愧于中国的新时代报告文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