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电视剧创作与中国故事当代意义的纽带
卢蓉教授是位心无旁骛、专心教学的学者。差不多近20年前,与她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有的因工作需要早已担任了各种领导职务,有的也改行从事了更易立竿见影的其它行业,而她却执拗地坚守在中国电视剧研究领域里,锲而不舍,深掘一口中国电视剧叙事语言的原型嬗变与话语建构之深井,其志可嘉,其定力可赞。如今问世的卢蓉教授这部新著《意义的诗学——国产剧叙事的原型嬗变与话语建构》,便是她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成果,尤其是关于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批评话语体系重要指示于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心血的结晶。
中国电视剧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日渐生成独特的语法修辞体系,通过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影像语言组织起故事话语,讲述并记录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变迁。进入21世纪,出现了资本浪潮、全球化加速、现代性矛盾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等等因素与变化,及至今天,伴随突飞猛进的数码时代的来临,由数字技术所引领的社会变革、媒介变革持续深化并进入全新阶段,新的传播平台与社会语境极大改变了视听领域既有的传授方式和审美传统,大量碎片化、社交化、虚拟化的信息漫灌与话语裂解,使得剧集的形态、审美和表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的宏大叙事所赖以发生的“元话语”,也正在经受新一轮文明演替的考验。
该书的著述内容,是回溯世纪之交解构主义盛行而国产电视剧发生巨变的二十余年来,我国电视剧叙事传统中的文化原型在此巨变期发生的嬗变与重构;并在动态观察中把电视剧内容生产的文化价值、发展战略与创新研究结合起来,思考变革中的“故事讲述”如何再次成为文化传承的超级装备。重点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题材样式代表作品及焦点现象作为对象,考察文化特征、艺术精神在电视剧中的影响力与呈现方式。主要涉及经典哲学、日常伦理、神话结构、历史传统、诗性特征、戏曲基因等文化原型如何进入并影响电视剧的叙事文本;而后者又以哪些力量影响着中华美学、美育精神的传承发展创新。应当说,这填补了中国电视剧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空白。
总体上讲,该书所做的工作,是在一个特殊的“重要裂变期”,重新审视中国故事的意义生产和如何利用电视剧这种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的大众传媒形式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华审美风范。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在漂浮的能指与所指、表征与意义、世俗性与超越性之间发现并重新生长出一种新的连接关系。正是在此意义上,作者剖析了那些潜藏在故事深处的纽带,希望找出电视剧语义生成的动力模式,测绘出一些可供参照的文化路标;思考技术发展带来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复杂裂变的今天,该如何用现代人的精神结构讲述当代中国人的故事?身处全球化“媒介叙事”中的我们,该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复兴中华民族的自我叙述能力?正如李泽厚先生曾经所言,“二十一世纪应当重新确立‘意义’”。
该书稿是作者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结项成果基础上,调动多年学术积累、用两年时间修订完成的版本。书稿部分内容发表后曾连续获得四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飞天”电视剧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论著首次将原型批评纳入中国电视美学体系,阐释国产剧集创作的叙事逻辑和文化原型,探寻电视剧与民族价值观、历史观、美学观传承、创新的动态关系;选样力求做到典型而富有代表性,涵盖世纪之交20年间深具中国特色的电视剧类型和样式。
总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确有理论创新的专著。作为该书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原型”理论,主要指向人类思想的精神结构、情感模式、集体意志、文化认同等直接关涉中国人宇宙观、世界观的精神本质性源头。在电视剧领域,它们不仅仅表现为一系列话语逻辑、审美经验与故事母题,更在意识与潜意识层面构成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轴心,因此,作者展开论述的思路包括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电视剧母题演化、特征迁移、类型边界变迁、互渗等诸多问题,以及对中国电视剧的故事本质、人性真实和艺术精神实质的追问。其主要价值:一是加强电视剧创作与价值体系的关系研究,探讨新的社会语境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弘扬传统价值观的创新途径,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电视剧创作中的本质体现及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二是将电视剧叙事研究与新时期新时代文化大格局建设相结合,对二者间基本的、动态的构成关系进行解析和反思,力图取得叙事理论的新突破,为电视剧事业的发展输入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三是探寻中国电视剧叙事形态的生发机制,寻找并确立中国电视剧作为东方文明的形象载体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理路,提出鲜明的“东方故事”战略和叙事策略,开通与世界文化对话的美学途径。所有这些,对于当代艺术创新和建构中华气象的美学形态,都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