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原创精品,书写优秀时代文学 ” ——浙沪鲁三地联手举行2022年度儿童文学年会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指示,深入思考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新征程新使命,2022年9月24日,以“打造中国原创精品,书写优秀时代文学”为主题的2022年度儿童文学年会在杭州举行。浙江的儿童文学年会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传统,是多年来省内作家聚会、交流、切磋的重要平台。此次年会首次采取联合主办的方式,由浙江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约请上海市作协儿委会、山东省作协儿委会的领导和专家,以线下会场+线上视频结合的形式进行。此次联会,既为三省儿童文学作家的相聚、交流和共同进步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将促使三地作家在更为开阔、多维的视野中思考、讨论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批评、当下与未来。
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晋杜娟,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汤汤参加会议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炜以口信方式对三省市儿童文学年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向三省市儿童文学作家致意;浙江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赵霞主持开幕式;浙、沪、鲁三省市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赵霞、刘海栖、殷健灵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表达了携手努力,共同打造儿童文学精品的愿望。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出版人梅子涵、刘海栖、殷健灵、孙建江、张晓楠、赵海虹、米吉卡、慈琪、于潇恬、黄颖曌、叶萍、郁旭峰、朱德康、杨渡等分别通过视频、线上和线下做了主题发言。学术研讨环节由评论家钱淑英、作家毛芦芦分别主持。
晋杜娟在致辞中表示,习总书记多次对文学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发表过重要论述,儿童文学是童年时期精神成长必需的乳汁,也是成年生活的心灵慰籍,儿童文学和其他门类文学一样,承载着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此次儿童文学年会的联合主办方浙江、上海、山东三地均为儿童文学创作、批评、出版重镇,相信年会将更好地促进三地儿童文学作家的交流和团结,促进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指导与批评思考。
汤汤在致辞时表示,疫情近三年,生活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但大家心里都有明亮的期待,坚信这是儿童文学好时代。她谈到,当下儿童文学作家也面临铺天盖地的诱惑,容易“变质”,希望儿童文学作家保持创作最初时的喜欢和激情,时刻考虑着怎么创作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在保持对人生的敏感的同时,更要保持一种钝感——要迟钝一些,不要受市场的左右。
浙江作家孙建江在主题发言《浙江的儿童文学年会》中,回顾了浙江儿童文学年会的历程。从1980年举办第一次年会至今42年来,浙江儿童文学年会一直保持了连续性,对浙江儿童文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每次年会都有新人涌现,包括汤汤、毛芦芦、小河丁丁等,浙江的儿童文学年会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从第一届开始,就邀请若干位省外的专家。同时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加强了对理论等版块的关注,创作、理论、交流、出版--拓展了儿童文学各个领域的空间。2019年《浙江儿童文学七十年》、2020年《砥砺写初心,书写新时代》、2021年《如何讲述中国童年故事》、2022年《打造中国原创精品,书写优秀儿童文学》,浙江儿童文学年会历年的主题紧扣儿童文学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每年出版的浙江儿童文学精品年选更是凝聚了浙江儿童文学作家的智慧和奉献。
永远为孩子而写作,永远关注孩子的内心
为什么写作?为什么选择儿童文学?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群体永恒关注的问题。在此次联合年会上,众多作家也给予了深刻的思考。
上海作家梅子涵在主题发言《儿童文学,我渐渐不说了》中说:“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走上儿童文学道路,我们在讲着自以为是的幼稚的观点,当时并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废话,但有年轻的智慧和激情。当我们也渐渐变老后,才意识到了年轻时很多的不正确,在写作中悄悄地修改着自己的观点,后来的观点比八十年代的时候更成熟。后来的阅读,填补了当时的见识,而我的儿童文学的修养,是在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养成的。我现在虽然讲得少了,但还是必须要讲,要提高社会、提高家长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儿童文学是童年的读物,不要无视他的意义,也不要夸大他的意义,让儿童文学生存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这样才能让儿童文学健朗地存在。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去写。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去读。不要太慌——安静地读,安静地写!相信我们都会写出更好的作品。中国儿童文学会有更大步的前进的。”
上海作家殷健灵在主题发言《变化中的不变》中表示,自己初写作儿童文学的时候,动机很单纯,为了给自己刚刚走过的欢欣梦幻又五味杂陈的成长岁月留下记录,为曾经的困惑迷茫孤独怅惘寻求答案,也时刻准备着去探索新的未知。随着自己的逐渐成长,创作儿童文学又是为了陪伴正在长大的孩子,让他们从文字里看见自己、寻求善与美,去触摸未来和世界;是为了留住心里永远的儿童,守住精神的洁净,脱离于周遭的污浊;是为了真正地尊重儿童,去追求心中的艺术;为了发掘自己文学创造的潜力,在写作中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探险。而最终,儿童文学是为了时时刻刻彰显“狠恶中的柔软、绝望中的希望、黑暗中的光明”。
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显现了题材的多样化,和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积极探寻,彰显了文化自信。成人文学作家等更多的写作力量参与其中,为原创儿童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深度和广度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要警惕陷入另一种单调和狭隘。艺术创作首先需要独创性,盲从潮流恐怕是危险的,突破潮流、凸显个性变得尤为重要。
浙江作家慈琪在《第二个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全新情节》中谈到,五四以来的一百年,我们完成了对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初级熟悉阶段,进入漫长的自主探索阶段,来到第二个百年的开端。在这个开端,我们面临无数争议和疑问。比如儿童文学的艺术性和教育性之争,儿童文学是否需要严格划分读者对象和年龄区间,是否要对一些话题避而不谈或者做淡化处理,怎样写具有时代特色的、地域特色的、与现实紧密关联的儿童文学,等等;还有一些新问题,比如为什么儿童文学总是会被轻视、忽视或错误地认识,比如动画片、网络文学以及偶像剧会不会取代儿童文学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再比如创作者是否有个人经验限制导致的认知和创作瓶颈,AI智能写作能否代替人类创作,等等。这么多问题,其实都是在追问同一件事情,即,读者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哪些对生命起作用的能量?举例来说,可以获得快乐、知识、经验和启发。文学和一切类型的精神文明产品都是共通的,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对不同的读者产生的情绪、经验和道德方面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孩子会对精神文明产品有更多的探索欲望,而不是沉溺于它们提供的浅层愉悦,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当中,他们会动用一切方式去深化对生命和世界的探索。
文艺创作者应追求创新,从内容和主题上来说,是要怀着永恒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去关注每一代人、每一代儿童的人生需求,而从创作的形式和方法上来说,每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基因都在不断地变化更新,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谈话方式也应当有所改变。
上海作家黄颖曌在题为《在大时代下找寻自己的主题》的发言中说,疫情给包括作家、儿童读者在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具体到生活里的,还有观念上的、精神层面的,自己也曾一度感到迷茫。幸运的是,许多前辈和优秀作家,仍然在持续地、稳定地创作,且都写出了鲜明的个人主题。在他们身上和作品中,有一种清醒、坚定的力量,令人振奋和鼓舞。作为一个写作者,可能需要对现实保持敏感,也要有坚定的信念感,无论是哪一种写作,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哪怕只是一颗很小的樱桃,它也能为一个孩子带去樱桃那么大的慰藉。她也由此重新感受到了童话的力量,童话是对生活的抚慰,想象力是困境中的出口,是一个缓冲,是对现实生活的重构。时代就是由无数朵小浪花组成的一股洪流。能找到自己的浪花,就找到了鲜明的个人主题,未必每个写作者都会选择最大的那朵,小浪花也有它值得书写的价值,因为它本身是时代的一部分。
中国作家,用中国语言、中国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在当下错综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中,如何用中国语言、中国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是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与会作家、评论家、出版人抛砖引玉,从各自创作、出版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山东作家张晓楠在《打造儿童文学精品必须向儿童靠近、再靠近》中谈到,童年尤其在低幼阶段,是阅读启蒙、引导和习惯培养的佳期。儿童文学作家更应该把姿态放下来、把心静下来,结合孩子的特点,把读者年龄定位放得再低一些,篇幅控制得再短一些,把诗歌写得再有趣一些。对于儿童诗来说,要注重诗的“形象”,但更应该强调诗歌“趣味”。把诗歌写得再真一些。真,是孩子的本质,是善和美的前提。作品要回归孩子,贴近孩子,尊重孩子,符合孩子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切忌把童诗变成了“捏着嗓子说儿童话”的“伪儿童言说”。
山东作家于潇恬围绕选材、语言、结构等几个方面,从新时代儿童文学如何选题材、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语言、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结构进行了探讨。中国故事,既是时代的故事,又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新时代的儿童文学,最要紧的就在于一个“新”字,要和当下儿童的生活接轨,要跟得上现在孩子的知识储备。不但是孩子们呼唤着与自己时下的生活更紧密的作品,时代也催促着作家去成长。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关注新兴科技,关注民生,表现出时代之变、生活之变的题材,是值得选择的。从孩子的角度,以见证者的视角去反应大时代、大变化。
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提出,让儿童文学开始处理和承担更加宏大的社会结构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作为写作者,要足够真诚,坦诚,不能有丝毫虚情假意;更要放宽自己的眼界与格局。这是一份永远不能休息,永远需要在生活和作品中学习的职业。
浙江作家叶萍长期关注外地打工者的孩子、学习困难生、失去双亲的孩子、离异重组家庭的孩子、残障孩子等弱势群体。她在主题发言《看见光,看见他们》中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她表示,自己并不会去刻意寻找写作素材,很多时候,弱势群体孩子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我也会珍视他们,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内心的洗礼。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卑微,同时也见证了梦想、信仰、和坚持的力量。”
浙江作家朱德康在主题发言《儿童诗里的力量》中关注了儿童诗的创作和发展,认为孩子们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在汲取茁壮成长的精神钙剂。他认为,童诗主题和内容反映了孩子们浓浓的情感,包括善良、热情、向上、乐观、坚强和爱等。儿童诗人们就是用语言把人、事和情景等生动、形象、立体、鲜活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阅读一首优秀的童诗,孩子们会和诗人进行跨越时间、空间的对话,要完成这样的对话,就需要他们真正地静下来阅读、体验、思考,而创作一首诗歌则更需要安静安定的心情。
浙江零零后作家杨渡在主题发言《试着探讨一下儿童文学的边界》中表示,当把儿童文学作为一个单独类型的类型文学时,它的边界一下子收紧,它的创作也就受到了限制。会出现题材的重复,出现一定的套路与模式化。儿童文学作品是有各种各样的类型的,有青春成长类型,有科幻类型武侠类型,有穿越类型悬疑类型。它的边界确实是很广的,作家完全可以尝试开拓新的土地。儿童文学有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作家在写作之前,就清楚知道了自己作品的受众是儿童,但在创作时,为自己心中所想的那个儿童写作时,不自觉地减弱了文学性,是没有必要的。时代在变化,儿童变得更早慧,他们能了解到更多信息,懂得更多,对于文学的要求也更高。所以,我们认为的儿童文学,也许和他们期待的文学有错位。
此外,山东作家刘海栖通过视频表示,中国儿童文学从萧条、复苏、萌芽,如今遇到了新的问题,希望作家能不被新的销售形式左右,能够坚守真正的儿童文学新年,能够真正给孩子以真正的好作品。浙江作家赵海虹的发言《试谈百年中国科幻的六个创作时期》主要介绍了她为《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科幻卷)》进行选编工作后,对中国科幻创作时期的梳理和感想。丛书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审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涌现的短篇小说与其作者,每位作家仅取一篇,使得丛书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作者群像。山东作家米吉卡作了视频发言《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力量》,浙江作家郁旭峰作了视频发言《种植诗意的温暖》。
赵霞在年会总结中认为,年会让我们看到了各位作家、批评家面对和谈论朴素、真实的儿童文学艺术问题的勇气。今年年会的许多发言,关注的都是一些朴素、普遍的儿童文学问题。在儿童文学的语境里,谈论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简单,实际异常艰难。儿童文学作家为什么而写作?写什么?怎么写?怎样写出高品质的作品?如何理解当下的儿童读者及其文学接受行为?如何更好地把握儿童视角和儿童声音?如何思考儿童文学边界的合理性与生长性?这些都是长久以来儿童文学领域基础性的问题。向着这些最基础、基本的艺术和文化问题发出一再追问,在拷问中深入这些问题,也深入自己的创作与批评,需要勇气。年会的发言和探讨,让我们看到了这份勇气的深度。大家谈到了“慢一点”“不慌张”的写作,谈到了“获奖”“畅销”“潮流”之下儿童文学作家的定力、站位与选择,谈到儿童文学作家应有的“敏感”与“钝感”,谈到如何通过对儿童文学边界的重审和重树,重思进而拓展当代儿童文学的儿童观念、艺术和精神。这样的提醒与思索,通往的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不断的自我省思、自我诘问以及自我突破。它需要真诚,同样需要洞见,需要自我的不断磨砺和提升。今年的年会有浙、沪、鲁三地儿童文学作家的共同参与。我们特别看到了在多元和开放的交流中,作家们思考的相互呼应、碰撞、深化。一些基础的创作思考在大家的探讨交流中进一步深入,一些前沿的艺术观察也在大家共同的谈论中进一步引发关切和思索。除了上述讨论引发的共鸣,作家们还共同谈到了儿童文学非虚构写作的观念与实践,新的写作媒介、技术、观念下儿童文学面临的新挑战,等等。在这样的相互碰撞和共振中,我们对当下儿童文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和命题的理解,得到了新的丰富和拓宽。